智慧赋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巫山县果品主导产业数字化探索与实践

2022-11-22 22:54刘仁鹏
中国果业信息 2022年8期
关键词:巫山果园产业链

文/ 刘仁鹏

【导读】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要实现“高品质、好价钱”,要先破解劳动力短缺、销售不畅等难题。重庆市巫山县对果品等主导产业进行数字化体系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果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巫山县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地处北纬30°,长江横贯东西、大宁河纵穿南北,是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境内山地占96%,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近年来,巫山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新发展道路,立足数字智慧赋能,因地制宜探索发展“1 +3+2”(脆李+柑桔、中药材、核桃+烤烟、山羊)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6万hm2特色产业效益逐步彰显,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第二批)。特别是巫山脆李荣获“中华名果”“全国优质李金奖”“中国气候好产品”称号,品牌估值升至22.56 亿元,连续3年蝉联全国李品类第一。

一、传统农业的发展之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历史上沿袭下来现有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传统农业的发展弊端日益彰显。

谁来种,农村现有劳动力难以适应。据统计,巫山县特色经作农业达6 万hm2余,需劳动力1 240 万工日,而当地实际劳动力呈逐年减少趋势。一是劳动力外流。每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58.58%。农村剩余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发展占比15.63%,仅25.79%从事一产。尤其是“80”“90”“00” 后的新生农民只占1.2%,“无人种”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二是劳动力质量不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受教育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73.06%,获得农业职业技能资格的人员占5.3%,新型农民仅占1.7%,现有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三是劳动力价值收益低。山地农业具有抗风险能力低、前期资金投入大、农业效益周期长的特点,加之还受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农副产品价格波动大等影响,从事农业收入远不及外出务工收入,从而导致农民从事种植业的积极性不高。

在哪种,地理因素制约规模种植。主要表现:一是地形条件制约农业现代化,当地96%以上的耕地资源为中坡地,其中“鸡窝地”“巴掌地”占耕地面积81%,耕地的碎片化制约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2020 年巫山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仅为31.64%,与全市的48.5%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机械化发展与农业产业效益明显不匹配。二是低产田较多,土壤酸碱度肥力不平衡不均衡,加之同时受山脉地形和地质灾害、石漠化、亚热带季风气候等影响,生产过程中常出现品种适应性不好、抗逆性差、易发生病虫害等问题,导致种养品种选择难,直接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怎么销,农产品难以卖出好价钱。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流成本占比高,最高可达零售价的70%。以巫山脆李为例,2.5 kg 装中果价格为30元左右,而德邦快递邮寄至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需邮费43 元,顺丰则需60 元,邮费占整个购买成本达到了67%。二是缺乏定价机制,价格波动大,如何卖是个突出问题。以莲白为例,2020年单价达2.40 元/kg,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种植面积陡增。但到了2021 年,莲白价格一路狂跌至0.30 元/kg。

带动弱,小散户难以形成大规模。一是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巫山的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大都起步晚、发展慢,整体实力偏弱。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超过100 万元以上规模的仅占31.9%,很难实现农产品规模化发展。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除烤烟外,其他产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普遍存在“规模散小、资金力量单薄”的问题,组织带动能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广、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甚至存在有产业无龙头、大产业小龙头的现象,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效益提升效果不理想。三是利益联结不够紧密。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普遍停留在产品买卖关系上,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无法形成强大合力。

二、“数智”农业的探索之路

近年来,为有效突破制约巫山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瓶颈,巫山县认真贯彻两山理念和数字乡村发展思路,确立了县域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整体思路,以“巫山脆李”“巫山恋橙”为产业主攻方向,引进和创新产业智慧化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以全产业链数字化提升为手段,从经营主体、种植流程、加工销售、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产销平台对接等方面进行全数字化,以打通信息流,促进全产业链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建设巫山数字果园平台,实现产业“数字化”。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原则,打造巫山脆李“一张图”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建立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全过程数据库。2020 年8 月,“巫山数字果园”上线,打通了巫山脆李(柑桔)从生产端到供应链、市场销售、政府管理端的全产业链基础数据采集、运用和服务的基础工作。

“巫山数字果园”平台具有四大功能:一是建立了全产业链生产经营主体电子档案,实现生产经营主体档案、生产经营、生产资料、市场经营等完备的生产要素数据集中;二是实现生产种植主体溯源产品溯源线上化,主要运用物联网技术,在线完成生产数据集中溯源;三是实现了采集供应商、经销商到供应链的数字信息;四是实现单品全产业链数据共享一体化,按照需求和体现数据价值原则,“巫山数字果园”打通共享数字生产、数字经销、数字供应链、数字管理。目前,该平台覆盖全县1 621 个种植主体入驻数字果园,1.29 万hm2果园实现数据化,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物流、商流“四流合一”和信息汇聚,撬动生产要素向脆李产业集中,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建设巫山脆李电子交易中心,实现交易“在线化”。巫山脆李交易中心是以区块链“巫山数字果园” 产地云仓农产品为核心的线上交易系统,线上可直接溯源至果园生产端,获取生产端数据信息,掌握农产品原产地资源属性,为产品交易对接产地与市场。2022 年6 月28 日,巫山农产品交易中心启动运行“巫山脆李” 电子交易,线上线下积极推广,截至7 月20 日,巫山脆李线上零售交易额为100 850 元,线下批发交易量为7 100 t。

巫山脆李电子交易中心具有五大功能:一是实现客户资源广聚集,帮助农产品实现“运得出、存得住、卖得掉、赚得到”,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效益。二是实现生产需求大汇聚,探索运行产品期货交易、生产资料与服务竞争集中交易,提升产品价值,打通堵点,达到市场对接无缝衔接。三是实现金额征信数据大集合,通过“巫山数字果园”、产地云仓数字化,实现市场参与者的征信数据化,引流金融资本投放特色产业。四是实现服务大数据,通过产地云仓汇集的产销数据,通过数据关联、数据分析、数据判断,支撑政府数据化服务。五是实现品牌大塑造,利用产地云仓汇集的产销数据和采集的各类平台数据,对农产品需求进行画像和消费指导,提供打造品牌新思路。

建设数字生产服务体系,实现种植“标准化”。巫山县围绕以生产提质为核心,逐步将传统经验种植向数字化精准种植转变,重点以巫山脆李数字化建设“四大模型”。即:均衡施肥模型、病虫害预警模型、植物生长树体管理模型和生产技术运用模型。

重点为两方面:一方面,从果业数据采集标准和规范建立,以产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遥感和气象数据库、果园物联网、水肥管理标准化等方面为切入点,逐步建立果园数字化管理的标准和流程;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数字果园平台线上和新农人线下培训、本地化专业服务团队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逐步推广数字化经营管理技术,最终实现优质水果种植生产的数字化、标准化。特别是在社会化委托服务、政府公共服务采购、产业链金融方面,进行大力扶持,推动全产业链协同。

三、“数智”农业的未来之思

巫山智慧农业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智慧赋能,持续挖掘农村、农业、农民发展潜力,推动巫山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跨越式发展。

着力山地农业机械化装备体系建设。针对山地农业特征,加强小型智能化农机、物联网、自动控制系统的投入,重点研发适应丘陵、山地作业的耕种管收小型农机和果园远程无人值守控制系统。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促进规模化经营。

着力种质资源改良和数字化种植管理。立足巫山优质气候资源和本土特色品质,建立种质改良长效机制。高起点规划巫山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建设,进一步成体系地引进先进数字化技术,建立本地数字化服务团队并深入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提升。

着力数字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加大优质品种保护和种植区投入,促进“一村一品”产业规模化经营。建立职业培训基地,培养促进懂数字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其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形成产业链联合经营实体。依托已建成的电子交易中心和品牌运营中心,打通连接市场的“关键一公里”。

猜你喜欢
巫山果园产业链
天、空、地一体化“未来果园”看一下
不忘初心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
呼噜猪的大果园
醉美巫山,诗画四季
巫山机场正式通航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果园
看桃花忆旧游
“第一届长江三峡李花节”在重庆巫山开幕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