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分析探究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2022-11-22 23:01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学情作业分析

陆 赛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21级 重庆 404020)

随着教育的变革发展,教育应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情分析不仅可以分析学生现在,而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中,不止于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学习的主体,应把学生看成一种教学资源进行正确分析,据此采取适当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计划[1]。反观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往往缺乏学情分析意识,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教材上,其实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各方面能力水平的发展应受到教师的重点关注,围绕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结果对应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情分析是每位教师教学工作中应有之义,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教学实施的重要步骤,这是促使学生更好发展的扎实基础,只有进行学情分析,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重视学情分析,才能体现新课标理念,才能提高课堂效率[2]。

一、关于学情分析的阐述

1.学情分析是构建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叶圣陶曾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认为,“得法”的前提是进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指对学生学习习惯,心理特点,学习风格,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剖析。语文课堂教学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固定的教法,不同的教学内容,教育对象,鉴于此应该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立足学生的生长点,由此,“学情分析”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假若教师跳过学情分析这一环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缺漏,教学效果自然是没有意义的。

学情分析是对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响应,是挖掘学生个人潜能的必要环节。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在开展教学前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解决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难点,立足“以学生为本”促使语文学习真正发生,将学生学习落到实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幸福感、成就感。有人说,一节优秀的语文课,需要以学生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助力学生尽可能接收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为此,语文教师恰当合理地分析学情,关注学情,是非常符合教学要求且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且有必要。

2.学情分析的内容

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了解到不同学者对学情分析的内容有不同看法:

王荣生认为,“所谈‘学情’是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内在某个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含了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进度等要素。”可以说,这是立足于这一班级乃至一个组直至每一个学生的学情分析,所要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情况。

陈隆升表示,“学情分析的内容包括:学习准备分析,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学习需要的分析等。”

郑桂华指出,“学情分析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学习该项内容的基本情况、学生学习该项内容的相关情况。”

由此可以觉察到,关于学情分析内容上的把控是难以界定出一个完整明确的体系来,而且学情分析的角度是多面的。笔者认为,教师对学情分析内容是需要一条清晰的线索,并基于这样的视角去创造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笔者归纳的“学情分析”内容包括三个方向:一是学习起点,涵盖了学习需要,学习准备;二是学习状态,涉及学习兴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潜在的认知水平;三是学习结果,包含作业评估,学生经验的获得。

二、学习起点:立足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现状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当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就会产生有意义学习。基于这点,教师就要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据此进行教学设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忽视学生的学习潜能,忽视教学内容的择取,导致灌溉式教学,不能准确抓住学生学习的起点,一味地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成“存货”而不是当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工具。由此可以看到,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硬生生将“学情分析”设置为单独的备课环节,使“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处于分离的状态。[1]例如,教授《满井游记》这篇课文,老师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白描”写作手法的句子,学生不知所措,教师见状出示答案就草草结束。实际上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过《湖心亭看雪》,文章对雪的描写就是用的“白描”,也就是学生早已获得这个经验,只是教师一脸茫然。此外在分析“学习需要”时,语文教师从整体上看学生学习课文是否有难度,真正意义上并未在教学设计中看得到教师为了拉近距离,解决难度采取措施。再来说,在分析“学习准备”上,教师已经了解到所要教授的课文没有什么难度,学生一读就懂,但在教学设计时依然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把课文从头到尾讲一遍,这种“生产线”模式教学,造成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脱节。虽已经分析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在教学设计时也未能作出适当安排,为了学情分析而分析。

这是空泛粗犷的“学习起点”分析,即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模糊化,由此也就难以确定真正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由此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三、学习状态:立足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中“学情分析”的现状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以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它可以在教师,同学间的帮助下,借于外力的作用,促进潜在水平的发展。”最近发展区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很大可能性,作为教师就要在教学实施中,以理论为指导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把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变为实际的发展水平,通过持续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断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教师较为容易忽略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太多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兴趣点,疑难处缺少实际的考察考量,由此教师的教学成了“例行公事”,课堂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只是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如若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学习的态度也就如此了。

不乏有些教师课前是分析了“哪些内容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预设了哪些教学方法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推测了哪些内容是学生受已有经验启发,仍有疑难的”,但分析的不够深入透彻,趋于表面化,那么教师在教学中仅用简单的形式或是独白的方式授于学生,课堂教学虽不是“一潭死水”却也是趋近僵化死板。那些流于形式,用力过猛的“趣味性”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疲惫,学习状态受到阻力,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如若语文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力,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和研读探索,很难真正弄清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及发展水平,一切的教学就是“纸上谈兵”罢了。

四、学习结果:立足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学情分析”的现状

语文作业批改反馈是教师在学习结果中进行“学情分析”的实质性路径。批阅作业中,可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情,借此分析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发现和纠正作业上所反应的问题。但部分教师似乎忽视了这个功能,或是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而对教学的评价意识薄弱,出现为了评价的评价,致使作业设计流于表面,作业反馈混乱,缺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况的体现,或是片面关注学生的智育发展,知识能力的提升,忽视德育教育评价,一定程度上偏离素质教育目标要求,与“素养为本”的理念不相符。值得深思的是,语文作业作为直观有效的“学情分析”手段,却趋于形式,只是单方面对学生的说教,缺少互动性质的评价,使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学生以后学习的影响没有及时追踪考察,与学生交流讨论其中原因,让笔者细思极恐,这样的评价没有意义也不会让学生认同,反倒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制约了学生新的学习经验的获得,一定意义上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这应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学习结果评估应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是极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基于“学情分析”现状建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1.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调控策略

教师要用心研读教材,挖掘教材资源,明确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了解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了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需要获得的,以及如何将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建立联系,以便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促进学习的持续发生。对于学生学习起点进行初步的测量考察,包含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诊断归纳出学生共同的问题,调整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教师注意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性,求真务实地设计教学支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实际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知道的,可以不教,学生需要学会的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重难点。[2]比如一名A教师讲授《背影》就有这个意识,明确两点“哪些是学生明白的,哪些是需要引导才能明了的”基于此A教师把文本中的“父爱”归为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上是可以理解的,对于“无私的父爱和有私的父爱”间情感矛盾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可以看出A教师是注重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定点学生学习困难所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取舍,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展开,让学生不仅仅“学会”更“会学”。

2.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的调控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有预设地创建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耐心细致地观察学生“学”的状态,了解真正的学情。教师根据课堂中的学情,及时捕捉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至此,教师注意民主平等课堂氛围的营造。[3]如《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中,就文中“写采莲”段落删去,是否对文章产生影响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言一语不间断问答,加以教师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并有效阐明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对那些有困难的、介于懂与不懂之间的、捉摸不透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坦诚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应该事先预想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探究,逐步推动教学进程的发展,在这样的对话互动教学进阶中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外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高阶思维能力。拓展性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如在一个《雨巷》的教学实录中,对于“丁香”意象的理解,教师从古诗名句中找带有“丁香”的词语,让学生对“丁香”所含有的“愁”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实施意在开阔学科学习新天地,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对于知识接受能力弱的学生而言,打开了眼界,利于今后的学习。

3.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调控策略

针对作业的设计可以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材料等都有不同的偏爱,那么设计不同的作业利于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学习需要,而且作业设计的多元化有助于教师对每位学生的了解和学习情况的把握,获取新的学情。比如,教授《紫藤萝瀑布》设计这样的作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你对紫藤萝花的感受,可以运用画画、诗歌、写作等方式。这样的设计意图集中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需求,进行分层次设计。此外,对于作业所反应的问题,可以采用循环跟进策略,比如在讲授新课时,可以把作业反馈带入,接着再布置下一次作业,如此循环下去,能够让学生一步一步学下去且会取得进步,这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再发生的另一途径。

笔者认为,教师应重视教学评价的功能,且评价学生练习要与教学标准相契合,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时,教师可以借此以学生学情为导向对自身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知识水平,让学生与个人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发挥,需要教师保持学情意识,时刻关注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学习状态以及学习结果的评价,基于此选择可行的教学设计,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给予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并长期坚持下去,形成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以学生为中心”成为空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是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必须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教师始终如一站在学生得角度,以学生为中心,这与当前“素养为本”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但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让人忧心,就如何精确把握学情,如何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如何充分尊重学生,还需要广大教师共同探索和努力,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知易!行难!自当迎难而上!

猜你喜欢
学情作业分析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分析:是谁要过节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回头潮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