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三段式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2022-11-22 11:42商光芸郭建芹
求知导刊 2022年25期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双减背景

商光芸 郭建芹

摘 要:我国教育事业经过发展,当前提倡以素质教育为主,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目的是为学生减轻压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此保证学生未来的发展。文章主要对“双减”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三段式学习策略进行研究与实践,旨在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满足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双减”背景;三段式学习策略;小学中高年级;语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淄博市张店区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1YJ2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商光芸(1981—),女,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齐盛学校。

郭建芹(1982—),女,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齐盛学校。

三段式学习是指课前预学、课中共学、课后延学,教师探究这三个环节的有效学习策略,使三个环节形成闭环,能够切实减负增效。学生在三段式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以此保证学科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研究“双减”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三段式学习策略的相关内容,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的三段式学习策略,以此促进深度学习的开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文核心知识,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一、课前预学:以五个支点提高学生预学的实效性

对一篇新课文的预习一般包括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生平、概括课文内容和初步思考课后习题等。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不断融合的时代,在大单元统整教学模式下,一篇一篇地预习课文的方法显然无法适应统整型课堂的学习节奏。因此学生需要改变预习策略,充分利用在线学习资源开展基于大单元统整的归类预学[1]。

(一)通读:预学的“起跑点”

语文强调以读为本。在开启一个单元的学习前,教师可利用钉钉家校本发送智能作业——课文跟读测评,让学生跟随“AI教师”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画生字词。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测评结果不满意,可以再次跟读练习,重新提交测评。这样,学生的朗读练习就不再孤单,朗读结果反馈就不再滞后,朗读正确率也能得到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赢在语文学习的起跑线上。

(二)识字:预学的“着力点”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识字方法,已经具备生字词的自学能力,对于大部分生字能通过自学完成。学生在预学阶段有意识地把整个单元的生字放在一起归类识记、练习书写,不仅能学会生字,还能锻炼归类思维。归类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有三篇精读课文,有20个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学生在练写时,可以按结构或者按部首进行归类,如漫、涛、涂、潇为一组;挤、挥为一组;朦、胧为一组;徜、徉等为一组,还有的学生把“挥和晖”归为一组,不同的分类标准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归类过程中不仅能借助汉字结构写出美观的字,还能有意识地借助汉字部首理解字义,实现立体识字。

(三)搜索:预学的“充气点”

学生在书写过程中遇到难写的字或笔顺不太确定的字时可以借助百度百科查看笔顺,了解字义,积累与生字有关的成语等。每个学生喜欢的成语不同,学生从百度上根据自己的喜好积累与生字有关的成语,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效果。

课文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对学生深度理解课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预学时可以通过网络搜集作者的资料和写作的背景资料。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其中,古诗中提到的英雄,边塞诗的写作背景,周恩来立志读书的背景,梅兰芳、延安等有关的事件离学生现在的生活较远,学生需要搜集大量资料,为课堂学习“充气”。

(四)导学:预学的“入门点”

为了保证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深度教学的效果,教师要重视单元语文要素的预学。教师可告知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设计单元导学案,使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对本单元训练要素进行自主学习。经过这样的训练,教师就能更准确地把握学情,制订合理的课堂“起跑线”,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时,教师可围绕“关注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展开教学,让学生思考《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写了何人何事,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围绕语文要素展开思考。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思考路径,设计有效的牵引,实现课堂学习深度的递进。

(五)交流:预学的“激趣点”

关于预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組,引起学生对预习的重视。一般做法是建立异质学习小组,学生每四人一组,在组内共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分享自己查阅到的课文背景及作者资料,或者拓展阅读同主题文章等,展示自己的预学成果,欣赏别人的预学成果,大家互相补充、拓展思路。

二、课中共学:以三个路径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为了更好地保证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深度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中共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重视学生深层思维的发展,通过独学、对学、群学以及导学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2]。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的教学为例,论述以三个路径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策略。

(一)在共学共研中寻找思路,明确思维的发展点

笔者对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横向关联,如表1所示。

《古诗三首》一课作为第七单元的首篇文章,虽然是古诗,但承载着搭建支架的作用。基于以上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教师在教学《古诗三首》时,可以改变平时“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的诗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借助想象理解诗意,通过对描写人、事等关键诗句的品味,利用整合、比较和拓展补充等策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领悟,使学生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这样不仅紧扣人文主题,而且发挥了开篇课文学方法、搭建学习支架的重要作用。学生从这节课开始就明确了本单元的思维训练点,找到了学习边塞诗、爱国诗的思路——解人、解事、解情,在后续的学习中就会有意识地去运用抓主要人物和事件的思维模式。

(二)聚焦要素避开弯路,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笔者发现阅读课堂上教师多采用“多元对话,层层剥笋”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将这一教学策略讲给学生听,将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策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第21课《古诗三首》的教学以朗读贯穿始终,教师在解人、解事、解情的过程中可运用聚焦要素、多元对话、层层剥笋的策略。第一层是与前置基础对话:学生交流预习时借助注释和想象画面了解的古诗大意;第二层是与文本对话:学生抓古诗人物,联系人物事件,运用品味关键词、发挥想象、课前查阅资料等方法细读、品悟文本;第三层是与拓展资料对话: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文本、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深度体会古诗所表达的对良将的赞美与渴望这一中心思想。学生从解人到解事再到解情,思维逐步深入,可为合作学习《凉州词》搭建思维支架,实现深度学习。三层对话是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可借鉴的学习支架,这种聚焦语文要素逐层突破的策略,避免了很多的学习弯路。

(三)应用迁移寻找出路,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应用迁移是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的四大基本原理之一,其重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和迁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第21课《古诗三首》时,教师在以《出塞》构建学习支架后,可为学生设计以下迁移活动:运用“解人、解事、解情”的方法,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凉州词》和《夏日绝句》;课后继续搜集爱国诗词,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深度学习。不断地迁移运用后,学生就能灵活运用“解人、解事、解情”的方法解读古诗,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做铺垫。

三、课后延学:以两个联动引向横铺纵展

小学语文课后复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熟练运用所学技能,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要想保证深度学习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重视课后复习环节,尤其是课后拓展,以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阅读和写作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两大抓手,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只有两者协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持续提升[3]。

(一)课外阅读促进横向延展

在大单元统整教学模式下,大单元主题式阅读是延学的第一大抓手。每一个阅读单元学完后,教师可以开展单元群文阅读,将类型相同或者主题相同的文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联想阅读、对比阅读等方式对文章进行分析与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开展群文阅读可以巩固学生对语文要素的运用,把课后延学与群文阅读相结合,通过下载微信阅读APP、购买纸质书等形式,班级学生开展共读,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以及写作思路,拓展阅读面,有效提升阅读能力。

(二)课后练笔促进纵向深入

教学完整个单元后,教师要将单元群文阅读或整本书阅读与小练笔结合起来,实现以读促写,读写联动。可操作的方法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从写作方法方面提问以引发自身思考,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是借助怎样的思路展开描写的?如果自己写作,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借鉴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大家品读范文时的方法,抓关键语句、细节描写,并在写作的过程中加以应用。这样,学生能对人文主题理解得更深入,将语文要素训练得更扎实,为单元写作积累素材,降低写作难度。

比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制作阅读计划单,开启整本书阅读,在阅读计划单中设计阅读方法指导,如给章节拟定小标题,抓主人公王葆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王葆这一人物形象等。同时为了单元习作训练的顺利进行,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改写自己喜欢的章節”“续写故事”这样的小练笔,让学生在改写中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设计许多坎坷环节让故事更有趣。

结语

本文初步探索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学习策略:课前找准五个支点,有的放矢地开展预学;课中重在思维训练,有意识地寻找解题思路、聚焦要素避开弯路,多元拓展寻找出路;课后大量阅读和练笔,树立大语文观。这样的三段式学习策略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实现“双减”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继续对“双减”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三段式学习策略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与时俱进,加大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学习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相应的措施。教师要发挥三段式学习策略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使学生真正爱上学习,学会学习,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邱静.深度对话:让学习走向深处: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对话教学”[J].新校园,2021(4):38-40.

蒙鹏伟.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教书育人,2021(10):66-67.

杨孝恒.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高年级阅读学习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21(11):35-36.

猜你喜欢
小学中高年级双减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写作兴趣的实践与研究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谈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高效率教学行为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