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通识课程对通信基础知识的普及研究

2022-11-22 00:00姜姗曹莉高远
中国新通信 2022年16期

姜姗 曹莉 高远

摘要:针对通信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以计算机通识课程为媒介普及通信基础知识。分别介绍计算机通识课程和通信基础知识的概念,确定当前通信基础知识的普及现状。分析通信基础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及计算机通识课程对通信基础知识普及的可行性。以解决现有通信基础知识普及问题为目的,提出融入通信基础知识调整计算机通识课程结构与内容、编制包含通信基础知识的课程教材、增加实践课程活动及开展通信知识普及专题讲座等措施,从而扩大通信基础知识的普及范围。

关键词:计算机通识课程;通信知识;基础知识普及

一、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1]。网络通信技术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诞生,主要研究通信中的讯息传递及处理原理与应用[1]。为培养通信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校设立了通信类专业。从通识教育和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出发,除计算机技术及其使用外,还应该包括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但由于通信工程属于新兴专业,了解该专业的学生数量较少,故通信工程专业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另外,由于学生缺少对通信基础知识的掌握,导致通信专业课程难以开展,故有必要对通信基础知识进行普及。計算机通识课程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借助计算机通识课程推广通信基础知识,以期达到扩大通信基础知识普及范围的目的。

二、计算机通识课程简介

计算机通识教育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教育,其教学重点在于应用,注重实践。开设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资讯科技的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电脑素养,为日后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奠定基础。

计算机通识课程结合了计算机课程教学及通识教育两个部分,其中计算机课程教学分为硬件课程和软件课程两部分,其中硬件课程包括计算机设备的组装、元件的连接等内容,而计算机软件课程则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通过程序编写开发某个功能[2]。通识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其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各种类型的事物有初步了解。

将计算机课程与通识教育理念融合,产生计算机通识课程,并将其作为高等院校教学的入门课程。

三、通信基础知识的概念

通信基础知识可分为通信基础概念、通信网的组成、通信网的基础技术、基础通信网等内容,其中通信基础概念的包含数据通信的基础指标、数据通信传输方式和信道通信方式。数据通信的基础指标包含信道宽带、数据传输速率、信道延迟等;数据通信传输方式包含串行和并行通信;信道通信方式包含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同理可得出其他通信基础知识的普及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推广手段,实现通信基础知识的普及,扩大通信基础知识的普及范围。

四、通信基础知识普及现状

从现阶段通信基础知识普及情况看,由于中学对基础及文化课程的教学更重视,对通信及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不足,故当前难以达到预期的普及效果[3]。另外,从学生自身角度看,大多学生缺少对未来的专业及职业的规划,无法形成主动学习通信基础知识的意识,这也是通信基础知识普及范围小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了解通信基础知识的学生人数仅占学生总人数的20%左右,教育部在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计算机技术教育应注重应用和实践,注重信息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计算机技术的知识体系应当包括围绕这一目的而设置的各种计算机课程理应需要的知识,在此背景下,通信基础知识的普及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但还未达到预期水平。

五、通信基础知识普及的重要性

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一般的应用知识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它对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对通信技术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是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由此可见,以计算机通识课程为媒介进行通信基础知识的普及是势在必行的。

六、应用计算机通识课程提出通信基础知识的普及措施

以计算机通识课程为介质,通过渗透通信基础知识的、调整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结构、内容及方式,期望达到预期的通信基础知识普及效果,最大程度地扩大通信基础知识的普及范围,进而解决当前通信基础知识普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入通信基础知识调整计算机通识课程结构与内容

在现有计算机通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加设通信基础知识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并根据通识课程及通信基础知识的难易程度调整教学课程结构,避免出现知识难以理解的情况[4]。

可以采用“2+X+Y”的课程结构,其中“2”表示两门必修课,分别为基础类和信息检索类,基础类课程內容是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信息搜寻课程主要是为让学生能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搜集与管理信息,让学生掌握信息处理的技巧与策略[4]。另外“X”和“Y”分别代表选修课和扩展课,选修课是针对学生对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需要而开设的,拓展课程可帮助对信息技术有较高要求的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必修课”是必学课程,它反映了全体学生的普遍素质。选修课具有更高的自主性,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开设计算机基础选修课时要注重课程的有效性。

调整后计算机通识课程的设置及学时安排情况,如表1所示。

学生在修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可据自身兴趣选择编程、通信以及人工智能这三个方向之一[5]。在实际通信知识的普及与渗透过程中,计算机通识课程设置的通信知识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即结合当前的通信发展情况调整普及知识与课程内容,充分反映通信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二)编制包含通信基础知识的计算机通识课程教材

编写计算机通识课程教材要充分考虑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面向对象的特点,重视教材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根据计算机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调整结果,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加入通信基础知识,包括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的基本形式、数据通信的技术指标以及通信线路的连接方式等,并针对通信技术选修课及通信工程扩展课编写对应课程教材。新编教材需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具体的教材内容,增加通信基础知识的相关案例方便学生理解,同时增加课后测试部分,用来测试学生对通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增加通信基础知识实践课程与活动

由于计算机及通信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开发与应用软件程序及通信技术,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讲授,还要增加实践性的课程和活动。将通信基础知识实验课程分为通信布线实验、通信系统集成实验、通信服务器实验、通信协议实验和通信信息安全实验五部分。以通信布线实验为例,该课程的目标要求通过对这部分实验内容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达到能设计方案、工程施工、测试、组织和验收的水平,对通信网络组网工程从整体上有较清晰的了解。表2表示了通信布线实验的课程内容。

通信布线实验的大部分内容需要在实际环境中开展才能更好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故需在实验环境中准备相关的实验工具。同理可得出其他通信基础知识实践课程的设置情况,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课程进度。

(四)整合各种通信基础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构成和实现课程的基本要素和及必要条件。由于通信基础知识涉及面广,必须要有多种课程资源的灵活运用与整合,除了课程教材外,网络、图书馆等都是很好的资料来源。网络环境中已有的渗透通信基础普及的资源包括通信工程专业课件、教案、通信史、通信原理、通信项目等,这些资源不仅能够充实计算机通识课程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6]。为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可让本校计算机及通信专业教师设计一个普及网站,定期发布通信基础知识,并以邮件或消息提醒的方式传输给本校学生。除了图书馆现有书籍外,还可以引入些难度较低的通信基础知识书籍,在计算机通识课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到图书馆中获取相应资源。

(五)开展通信知识普及专题讲座

聘请从事通信工作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办专题讲座,以普及为主,可适当穿插一些通信工作中的趣事,提高学生的投入度,以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实际工作。通信科学普及专题讲座可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线上形式可以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等形式丰富讲座内容,真实还原通信工作现场。但线上专题讲座对学生约束度低,可能会降低通信基础知识的普及效果。而线下形式的专题讲座,需消耗较高人力物力成本,故高校在通信基础知识普及过程中,可据实际情况选合适的开展方式。

(六)丰富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方式

计算机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包括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自主-协作学习模式及引导教学模式等。任务驱动法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在运用“任务驱动”时,深入地探索“任务驱动”的本质。自主-协作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依次是设定学习目标、发布通信基础知识内容、选择小组成员、成立学习小组、小组协作学习、展示教学成果,其中小组协作学习包含创设协作环境、共享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活动。另外,引导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依次是设置教学情景、提出教学任务、学习自主学习、提出通信基础知识学习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其中提出通信基础知识学习问题到完成教学任务之间,可以通过学生协作和教师示范操作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的综合作用,创造出符合当前学习主题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场景,通过教学场景提高可代入性,从而激发学生对通信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或焦点问题,如经小组讨论无法解决,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理想,或作业不规范,老师可作示范說明,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决方式,并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计算机通识课程设置的知识内容以及通信基础知识的普及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灵活切换,以得到最佳的教学与知识普及效果。

(七)优化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硬件支持

开展具有通信基础知识普及效果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需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并逐步健全教师培养和选拔机制。首先,培训已有教师,以更好地教授学生,并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课程改革。鼓励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协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积极引入既有教学经验,又有通信方面工作经历的”双师型”人才。除师资队伍外,还需从实验室环境、通信硬件设备等方面,提供最大硬件支持。

七、结束语

通过计算机通识课程对通信基础知识普及措施的提出与落实,扩大了通信基础知识的普及范围,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水平逐渐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将计算机通识课程作为通信基础知识普及的基础课程是未来通识教育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姜姗    曹莉    高远    河南中医药大学 信息技术学院

参  考  文  献

[1]蒋岑,吴迪.隐蔽无线通信网络传输信息云存储密文检索[J].计算机仿真,2021,38(06):125-128+137.

[1] 章洁,谢振平,夏鸿斌,等.探究线上线下教学背景下计算机通识教学的有效开展[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5(08):255-256.

[2]孔德宇,孔若阳,张磊.课程思政在高校计算机通识课中的应用——以“计算机网络基础”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08):114-115.

[3] 张锐敏,周涛,查志华.“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以“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03):60-64+69.

[4] 肖瑞雪,吕国,屈建萍,等.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16):151-152+158.

[5] 甘波.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34):143-144.

[6]赵宏,郭蕴.面向综合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21(06):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