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过程管理探讨

2022-11-23 05:00董红娟张金山
山西青年 2022年1期
关键词:硕士导师校企

董红娟 卢 悦 温 磊 张金山

1.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与煤炭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2.国家能源集团神华蒙西棋盘井洗煤厂,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6100

随着当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随之提升,近年来我国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将重心逐步转移至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自2009年,我国不断颁布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的政策,2017年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2020年实现研究生教育向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到2025年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增至研究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将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作为专业学位授予点申请基本条件的重要内容。

为达到以上要求,依据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进行校企联合的研究生培养,是推进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国内外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查阅相关文献,国外最早有关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可追溯至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合作教育宣言》;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先后提出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学徒制”模式、“工业实验室”模式、“授课式”等培养模式,均对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许多发达国家已先后开展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模式的相关研究,各国在互相借鉴发展的同时也结合了本国国情,形成了适合本国发展、各具本国特色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正因如此,我们不能照搬他国经验,而是应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同时全面考虑我国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我国校企联合培养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发展迅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国内上海、江苏、山东等地都相继出台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相关政策,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

“合作教育”的校企联合概念的起源,区别于高校主导的单一教学模式,校企联合的主体是以市场和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一种培养模式,具体是指学校和企业通过整合科技力量、共享科技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基地等方式来获得创新成果[2]。在高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来缓解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资源短缺的同时,也成为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高校方可通过校企合作提升自身的基础研究和师资队伍水平、科研仪器配备、科研技术的先进性;企业方可在市场需求、技术转化、资金设施等方面保持优势,双方的有机结合使得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保持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紧密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目的[3-5]。近年来,众多学者和高校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过程管理中呈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和适当调控。如何在校企联合培养中发挥制度优势,保证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的过程管理成为顺利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研究生的保障。

二、校企联合培养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联合培养的目标难以一致,科教分离问题严峻

在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研究生的模式中,企业通常希望在解决技术难题的目的下控制成本和时间,并且目前仍然存在知识产权归属、学术成果署名并在短期内难以取得科研带来的收益等争议;高校导师希望获得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支持,增加科研积累;学生则希望增加实践经历,得到学分并且顺利毕业,三方的目标难以协调一致,导致校企双方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热情不高,参与度较低,难以达到预期培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企间的合作,降低培养教学质量。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和导师队伍质量未能得到保证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虽然如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规模逐步接近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但学生和社会群体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多数考生在研究生招考时迫于无奈选择就读专业学位研究生,或是由其他专业调剂而来,造成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精力投入少,学生专业素质不高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7月就研究生教育工作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实行“双导师制”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实行“双导师”制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校内导师尚未明确分辨专业硕士和学位硕士的培养区别,导致专业硕士的实践经验不足;校内外导师间没有充分沟通,培养压力最终回落到校内导师;校外企业导师的教学经验不足,较少参与研究生的在校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指导较为被动等问题,形成了“双导师制”流于形式的局面,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造成影响。

(三)缺乏针对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评价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经趋于成熟,许多高校在制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时易受学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影响,导致两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之间的区别不大。应当区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效果考核标准,专业型硕士应以完成应用型成果为基本要求。

目前高校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导师的考核标准大多仅停留在课程成绩和发表论文方面,以能够“顺利毕业”为核心,没有过多关注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以及导师对学生实践和就业方面的培养效果;对以上原因造成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不高,没有体现出研究内容与生产实际应用之间的关联。

(四)缺乏具体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培养机制和管理办法

校企联合培养中的过程管理离不开有效的培养机制和监管措施,包括对校内外指导教师的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和高校培养教学计划实施程度的管理等。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企业和高校双方的沟通交流相对减少,因此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的考核成为提高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的制度保障[6]。

目前普遍实行的培养机制和管理办法未能有效调动高校、学生和企业三方之间进行高度积极的科学研究,政府尚未制定具体的监管措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仍流于形式。

三、健全优化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过程管理办法

基于目前全面推行校企联合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校企双方需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制定综合化、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体系。注重过程管理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应逐步完善以专业为导向的各方面资源配置,提高培养过程的质量[7]。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的过程管理模块化,落实各方责任,从课程选择、授课阶段、现场实践到学位论文工作等模块设置质量监察体系和保障机制,做到及时反馈调整,以逐步加强过程管理质量[8]。

本文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从过程管理的角度,对校企联合培养中呈现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完成既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提高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质量。

(一)阅读大量文献,在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授课阶段

以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出发,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初步确定校内导师和企业校外导师,实行双导师制[8]。严格导师评聘标准,完善校内外导师的评价体系,优化研究生导师的数量与质量。

根据学科的基本特点,选修必要的专业课程,加强在校期间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大量阅读包括国内外权威文献及核心文献在内的资料,对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充分的理论准备;校外导师适时在高校开展讲座,与学生交流实践经验,启发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为接触科研实践项目做好充分准备。研究生的课堂不应该只是课堂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将课本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为学术科研与实践起到铺垫和引导作用。

(二)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阶段

专业硕士研究生确立研究方向时,应确保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研究内容保证一定的工作量,以充分锻炼和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研究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是对研究生科研学术内容的整体规划,也是研究生与导师共同完成培养目标的前提。

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应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制定,双导师分别提供理论知识以及职业应用方面的指导。学位论文的开题作为监督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检查校企合作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以双导师为主体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评审,建立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阶段的专业理论学习打好基础。

(三)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进入实践教学阶段

专业实践是校企联合培养的主要内容,依托于高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把专业硕士研究生安排从事科研项目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设计工作。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确定校企合作的内容和目标,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吸收。

学生在项目参与阶段,可由企业劳动部门、科技部门牵头,对其实践培养过程及项目参与状况加以监督管理,校外导师基于现场与科研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让学生通过实践项目检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能力。实践部分结束后,校内外导师和企业管理部门,分别对硕士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估。

(四)发表期刊论文,撰写毕业论文阶段

在校企联合项目实践阶段结束之后,进行项目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在这期间,校内外导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补充、文献资料的检索和期刊论文发表等工作,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校外导师可将研究生的论文与科研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获取论文所需数据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感,并且主动介入研究生论文指导工作,平衡校企间联合培养的压力。

在论文评审阶段,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专家评审组,对联合教学内容的难度、工作量和研究结论等方面进行审核评定,结合校内外导师的评价意见,综合考量给定成绩。

除对学生培养过程实施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之外,校企双方的监管措施应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实施动态监督与管理,合理制定奖励评价机制对导师的科研教学水平,校企合作实施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形成完善的监察机制。

对于导师的管理,应着重完善双导师的评聘和考核制度;对于学生的管理,则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来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明确双方责、权、利的研究生培养专项合作协议[9]。政府作为协调高校和企业的第三方,除在整合资源方面的责任,还应加强对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和监管执行,加强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最终形成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闭环模式。

四、校企联合培养办法的成果预期和价值

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实施校企联合培养,预期将提高学校和学院的科研项目立项数和发表学术论文数、取得大量科研成果并进行实际应用,同时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高质量就业等许多方面取得有益成果。

在仍处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阶段的今天,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的过程管理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保障机制,在校企联合培养中发挥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硕士导师校企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导师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