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困境

2022-11-23 05:00王天琪
山西青年 2022年1期
关键词:咨询师来访者心理咨询

王天琪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自90年代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得到广泛关注[1]。2018年12月十部委联合发布《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按照要求,至2021年年底,我国试点地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要与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相结合。

一、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需求和现状

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印发,其中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心理健康教师。

2018年我国普通本科、专科生在校学生人数共2831万人,2017年,我国共有高中阶段教育学校24618所,初中阶段教育学校52400所,初等教育学校数(小学)176718所。按照《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我国各类学校心理咨询师数量应为260813人。如按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师协会(ASCA)推荐的1:250的比例计算,我国高等院校、各类普通中小学共需专职心理咨询师799510人。考虑到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各类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的配备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1:250的比例的师生比,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但相关文件中高等院校1:4000和中小学每校至少一位的配备要求相对比较符合现实国情。

随着教育部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逐渐明确,我国各大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得以组建,经费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逐步成熟,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的师资需求显著上升。

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处在完善阶段,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专业人才尚且不足。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咨询师肩负着解决生活、学习等问题的重要使命,是成长成才之路上的引路人。因而,规范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方向,明晰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定位,是各大高校未来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面临的困境

职业咨询师与来访者的特殊关系是有相应的职业伦理准则作为保障的,比如价值中立、保密原则等,但这些准则在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很难合理实施,高校心理工作者通常兼有教师的身份,有着教育学生的工作职责。在实践中发现,作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如果刻板遵守咨询师的职业准则,可能无法保证咨询效果,更无法履行教育者所承担的教育责任与义务,这种特殊的关系在某些情境下使得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陷入困境。

(一)家长及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抗拒

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在接待主动预约咨询的学生之外,还要处理由二级学院反馈的学生突发性心理问题,此类学生往往是在与辅导员、教师日常谈心谈话中表露自己的心理状况,却对进一步的心理咨询表现出排斥、抵触等反应,对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阻力。

造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学生对心理问题缺乏科学合理的认知,对心理咨询顾虑重重,担心心理咨询会让自己被贴上“精神疾病”“心理有问题”的标签,甚至认为进行心理咨询会影响自己的前途未来。

再者,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加之心理健康知识储备不足,很多家长只关心学生的学习学业,对心理健康状况关注不足,即便已经表现出了严重心理障碍乃至有了明确诊断,家长们仍不以为意。家长们的顾虑同样来自于怕心理疾病的标签影响子女的未来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取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咨询的正确认知,让需要心理咨询和干预的学生及家长配合校方工作、医院治疗,是当下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职业定位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才较为稀缺,高校的师生比例很难达到1:4000的要求。近年来,心理危机引发的极端事件受到了广泛关注,各大高校为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而增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等机构,这就造成了高校心理咨询的从业者的来源复杂的局面,其中主要包括:行政工作者,思政教师、心理学、教育学出身的教师、医务工作者兼任。虽然各有所长,但仍然存在从业意愿各不相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个人成长动机强度有高有低,难以共同合力成长[2]。

心理咨询是一个咨询师与来访者心灵沟通交流的过程,二者的角色定位及行为标准在咨询过程中都是特殊的,但目前各大高校总体来说仍然缺乏独立完善的管理、培养、考核、晋升体系,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师在校内通常兼任思政教师、行政人员等多重身份,有多项职责兼任[3]。咨询者结束了教学工作后,需要进行咨询工作中,很难从上一工作环境中脱离出来快速完成角色转换,容易遭遇心理困惑和冲突,这会给他们造成工作和情绪困扰。很多高校学期初至学期中是咨询高峰期,咨询量直线攀升,学生咨询意愿强烈,师资力量不足,加之兼任课程,出现咨询教师加班加点,每天接待多个来访者,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得咨询教师的个人成长被忽视。长此以往,不仅对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不利,更会严重妨碍咨询工作的效果[4]。

(三)心理咨询工作的职业倦怠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时间与诊费是咨访双方契约中最基本的因素,守时与记时可以让双方在一个可预期的状态下开展辅导内容,而付费既可以让咨询师因自身的工作被认可而更负责任,也可以让来访者因物质付出而更正视自身的问题。但是目前学校多把咨询作为心理教师的日常职责,也容易造成心理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表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工作倦怠水平逐渐升高,受到工作倦怠侵害的咨询师群体在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发展[5]。

(四)多重关系所带来的伦理难题

心理咨询的伦理守则中强调来访者自愿原则,要求来访者完全信任咨询师出于自愿的动机主动参与到咨询过程中,在咨询师的引导下直面心理问题并自发寻求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关系从而保证咨询效果的出现。这类咨访关系在高校心理咨询实践很难完全实现,例如新生心理状况普查后,为了辅助学校管理工作的进行,常常要对要约访测量异常学生,目的是通过面谈进一步对其心理状况做准确的评估[6]。学生碍于教师的身份选择妥协接受访谈,但咨询过程中出于防御心理会表现出种种掩饰行为,无法保障咨询的效果。

这种多重身份造成的伦理困境要求作为来访者的学生和作为咨询师的教师双方在自身的角色转换中寻找平衡,在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做好平衡十分困难。

保密是心理咨询中的第一伦理守则,是咨访关系得以维系的核心,是来访者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保障。保密原则中规定:“非经当事人同意,不应违愿与其家人有专业性接触”[7]。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有来访学生经过系心理测评和评估后,结果显示有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等倾向需要就医治疗,学生本人出于经济、家庭、性格等多方原因的限制不愿与辅导员、家长沟通,校方作为临时监护人需担负管理责任,必须保证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知情权,这就致使来访者的意愿无法被尊重,这一矛盾使得心理咨询工作者陷入职业伦理困境。

三、高校心理咨询师工作路径探析

在《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心理育人质量的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全方位、全覆盖的心理育人氛围,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义务,更是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

(一)开展校园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

校园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尤为重要,为了避免理论知识说教的枯燥,可以采取更具趣味性的活动,如心理剧、主题团体活动、心理微电影、心理知识竞答等,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拓宽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渠道,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载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约心理咨询,提升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让更多的学生掌握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咨询工作有科学合理的认识,纠正错误认知,积极寻求心理援助。

(二)完善家校沟通机制

在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受到地域、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不再像中学阶段那么紧密,沟通多数时候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进行。大学生多数已年满18周岁,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对他们的关注也随之减少,这就导致了家庭与学校之间往往缺乏有效沟通,造成家校合作困难,难于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学校可以引入家长合作学堂的理念,以此为契机向家长科普心理健康知识,让家长认识到健康的亲密关系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长此以往,将工作的形式丰富化、具体化,通过家庭工作坊、家庭治疗、家长论坛等多元化家校联系途径,让家长从关心学生学业到注重学生心理健康[8]。家校联动中,高校行政教辅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注意方式方法,结合线上渠道,完善家校合作体制,提升家长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防范意识[9]。高校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是对管理工作的完善,也是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配合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三)严格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认定

我国的心理咨询市场鱼龙混杂,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更是参差不齐,缺乏权威完善的职业认定体系。这一方面,可以参考发达国家,与中国心理学会等专业组织合作制定明确的心理咨询师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严格遵循官方文件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目前,人社部已将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废除,注册系统进行了新的尝试,对专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注册认定标准也进行了新的规定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希望相关部门提高重视程度,尽快出台相应的监察政策和监管制度。

心理咨询的培训市场对高校心理工作者的专门培训相对较少,短周期专项培训相对较多,系统化长周期培训很少,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日常工作中也是理论学习多于实践训练,同时缺少专业督导、指导和评估。这样“速成”的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咨询的初期很难正确把握问题所在,给来访者提供有效的建议,最终无论是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还是来访者的心理健康都会受到影响,进而出现心理咨询工作倦怠与职业枯竭现象。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是一项朝阳行业,未艾方兴,有待完善。心理咨询发源于西方,其基本守则及实践操作难免受到西方文化环境和社会习俗的影响,应用于我国高校时需要结合中国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加以调整,将国外先进理论与我国国情结合在一起,综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工作体系,加快心理咨询本土化脚步[10]。

四、总结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肩负着多种角色,有的既是心理咨询师,又是教育者、管理者、研究者或者心理健康宣传者等等。要把每一个角色做好,自我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当他们自身心理上更加趋向成熟、整合、自我接纳时,对于各类角色的扮演才会游刃有余,从而提高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有效性,更好地为大学生群体服务。另外一方面,应该提供一个更为明晰的职业环境,让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遇见不同的状况有依据有支持。

综上,针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日渐受到国内相关人士的重视的现象分析的过程中,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旨在改变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陷入困境的现状。

猜你喜欢
咨询师来访者心理咨询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咨询师带给来访者的礼物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心理求助指南你了解多少?
心理咨询不简单
同感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