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研究2021年度报告

2022-11-23 14:47祝鹏程
民间文化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神话研究

祝鹏程

2021年,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理论探讨和个案研究均有收获,在质和量上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仅从整体发展状况、神话、传说与故事、歌谣、小戏和说唱等几个角度展开梳理。①关于史诗、叙事诗等口头传统及其他民族民间文学相关的研究成果梳理,请参阅《中国文学年鉴2022》中的“2021少数民族文学综述”部分,目前尚未出版。囿于见闻,笔者未能看到所有有价值的研究,故论文难免有不周全之处,敬请相关作者见谅。

一、发展概述

近二十年来,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经历了“语境转型”和方法论的革新,产生了大量新成果。近年来,如何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反思学科传统,推进学科理论的更新,生发出原创性理论成为民间文学发展的主要任务。学者们结合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型,既关注民间文学的文学属性,又注重其社会科学价值;既着力探究文本本身的内在特征,又考察文本与作为主体的民众的实践的密切关联;既对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及中外理论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展开探讨,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众思想价值观念等相关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科的伦理与责任、研究的社会价值定位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论点概说

2021年民间文学界的一系列成果与理论探讨也是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以下择要述之。在对民间文学文本内在特征的研究上,施爱东以新方法介入,丰富了共时研究的视角与思路。在专著《故事法则》①施爱东:《故事法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中,尝试对共时研究做系统探讨,认为共时研究将民间故事视作一种结构稳定的功能组合,关注最具普遍性的结构问题和共性问题。在考察索绪尔语言学、故事形态学与口头程式理论的基础上,该书探索了民间故事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着重讨论了故事要素的功能关系,建立了考察故事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范式,推出了如驱动设置、节点、叠加单元等一系列具有较强阐释力的本土故事学概念,拓展了故事形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另一些学者顺应近年来学科的新变,将研究重点放到民间文学与民众生活的维度上,展开对研究方法的多元探索。如万建中反思了故事学研究范式,指出故事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现有模式,以“讲述”为考察的中心,②万建中:《构建以“讲述”为中心的故事学范式》,《民族艺术》,2021年第4期。即直接以“讲述”为研究对象,注重叙述的行为、方式和过程。在此基础上借助叙事学方法,深入讲述活动的本体,可为故事学开辟新天地。王杰文从学术史的范式回应这一倡导,分析了普罗普与巴赫金在民间文艺学观念上的差异,以及这些观念得以产生的哲学基础,指出此后的研究要继承巴赫金,关注“口头艺术”的具体展演和文本化等问题。③王杰文:《普罗普与巴赫金——试论20世纪民间文艺学的两种范式》,《文学评论》,2021年第5期。安德明则探讨了“讲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研究方法的可能性,将这一行为理解为人类交流的基本形式,分析讲故事的基本交流机制及其对特定社会关系的塑造,进而结合对相关文献的阐释,揭示“讲故事”在确立互为主体的人际交流关系、促成交流主体之间理解对话上的功能。④安德明:《讲故事:人类交流的基本形式》,《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6期。显然,相比以往研究聚焦于“讲什么”,他们更关注的是“怎么讲”,即讲述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些论文从个案进一步阐发了上述理念。赵世瑜从历史的角度切入,以江南水乡的生活世界为出发点,考察了宝卷、神歌及渔歌等民间口头叙事文本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和内涵,强调了民间口头叙事不止是文学。⑤赵世瑜:《民间口头叙事不止是文学——从猛将宝卷、猛将神歌谈起》,《民族艺术》,2021年第2期。高健则从口头传统内部的角度展开,研究探讨了大马散社区的司岗里演述的三种形态,它们不仅可以对应神话、咒诗与史诗三种文类概念,还在现实中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唱”在制造演述意义、重述文本、呈现神话上的作用。⑥高健:《讲、念、唱:佤族司岗里演述传统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4期。罗瑛在研究景颇族民间传统时,也采取了全面阐释诗学系统和日常生活关系的视角。⑦罗瑛:《景颇族〈勒包斋娃〉的文化与地理空间》,《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5期。黄涛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卷》编纂过程中,亦有着同样的发现,他指出,传统的俗语记述往往缺乏必要的语境信息,当下的记录应尽量包括俗语中的民众生活信息和语境要素,充分揭示出那些依靠语境表达的、“局外人”所不知晓的默会知识,他将相关要素概括为:主体、空间、时间、事件、背景、观念、功能七种,提出记录主体应该结合民众与地方精英,内容应包括民俗生活知识、地方典故与编纂者撰述。⑧黄涛:《从百姓口头采集俚言,用民俗生活阐释语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的编纂思路与学术理念》,《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2期;黄涛:《采录和书写俗语的语境:新时期俗语搜集整理的学术准则——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卷〉编纂为重点的讨论》,《民俗研究》,2021年第1期。

可见,将研究侧重从文本转移到生活,关注民众整体的生活世界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在对新冠疫情期间的民众实践和民间文学的新形态的观察上,本年度亦有大量研究。李川、张丽君、祝鹏程、罗婷、吴玉萍、程鹏、李晨等人的论文①李川:《神话的教诲与现代理性主义危机》,《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2期;张丽君:《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美国公共民俗学实践》,《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2期;祝鹏程:《谣言认知的主观维度: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观察与反思》,《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1期;罗婷:《谣言认同:叙事、实践与意义再生产——基于“吃鸡蛋”谣言的考察》,《民族艺术》,2021年第5期;吴玉萍:《自媒体与民众日常的价值: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1期;程鹏:《“烟花爆竹除疫”:传统民俗的发展困境与疫情防控下的民俗学反思》,《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1期;李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医叙事》,《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1期。,对疫情期间的民众生活和言说方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关注民众如何在实践中借助传统的文化符号制造新的意义。在朝向当下的同时,户晓辉还以近年学界的“罗兴振—陈泳超公案”为例,论证了学科的社会责任与伦理的问题,即如何为民众发声。②户晓辉:《如何让背过身去的大娘娘转过身来——关于知识与信仰的界限问题》,《民族艺术》,2021年第6期。

此外,学者们也积极思考了民间文学(化)之于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这一追求集中体现在本年度中国民俗学年会的主题上——“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从年会论文来看,一方面,在学者们的不懈开拓下,民间文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深入到直播、短视频、乡村文旅、乡风建设等领域;另一方面,学者直面社会转型期的乡村,“探讨民俗学、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③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1年年会开幕词》,中国民俗学网, 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20749,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2日,浏览日期:2022年2月1日。,顺应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表现出鲜明的当下性、实践性、导向性,体现出学科介入当代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雄心。

2.成果述要

尽管疫情仍未消退,但在具体的成果上,2021年的民间文学研究仍然保持了强劲的产出。在学术专著上,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在系统文献与文丛上,推出了“陶立璠民俗学文库”,其中的《民间文学与民俗学论集》④陶立璠:《民间文学与民俗学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21年。记录了作者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思考与探索。林继富主编的10卷本《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丛》(第一辑)⑤林继富主编:《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丛》(第一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围绕余杭、绍兴、都镇湾、伍家沟、耿村、走马镇等地的传说故事,将故事本体、讲述人、传承社区联系起来,把讲故事与民众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力图全面展示我国民间叙事的发展源流、传承情况和当下形态。

在各种体裁的研究上,出版了《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⑥刘锡诚:《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盘古之斧:玉斧钺的故事九千年》⑦叶舒宪:《盘古之斧:玉斧钺的故事九千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神话之魅:中国古代神话图像研究》⑧朱存明等:《神话之魅——中国古代神话图像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故事法则》《内蒙古民间文艺搜集整理史研究(1947—1966)》⑨刘思诚:《内蒙古民间文艺搜集整理史研究(1947—196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等著作,并再版了《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⑩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21年。等经典作品,从不同的侧面为民间文学研究做出了探索。本年度还推出了两本以省域为单位的民间文学史著作,《山西民间文学史》⑪段友文:《山西民间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与《河北民间文艺史》⑫郑一民:《河北民间文艺史》,石家庄: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人民出版社,2021年。,在具体社区中充分讨论了民间文学的生存与传承。亢西民、毛巧晖主编的“山西神话传说丛书”对山西地区神话传说的流传分布、信仰、历史文献、文化意义进行系统搜集与阐发,与《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的民间信仰研究》①纳张元、何永福:《西南边疆民间文学中的民间信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六盘山地区民间故事研究》②马晓雁:《六盘山地区民间故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等著作一起,构成区域民间文学研究的典范。在跨学科的研究上,则有《普化凡庶:近世中国社会一般宗教生活与通俗文学》③赵益:《普化凡庶:近世中国社会一般宗教生活与通俗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晚清民间视野中的西方形象——〈点石斋画报〉研究》④王娟:《晚清民间视野中的西方形象——〈点石斋画报〉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等专著,结合俗文学、比较文学、宗教学等学科,拓宽了民间文学研究的领域。在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则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口头传统卷》⑤万建中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口头传统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表演艺术卷》⑥岳永逸、林旻雯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表演艺术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等成果汇编,收录了近20年来发表的包括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说唱等民间文学类非遗方面的高水平论文。

在民间文学学科资料的建设上,《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稳步推进,此外还推出了《中华创世神话选注》⑦《中华创世神话选注》编辑组编:《中华创世神话选注》(1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波密民间文学》⑧普布多吉编:《波密民间文学》,旦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中国精怪故事》⑨车锡伦、孙叔瀛编:《中国精怪故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等选本。而在教材建设上,由陈岗龙、张文奕主编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东方民间文学》⑩陈岗龙、张文奕主编:《东方民间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是代表性成果,对我国的东方民间文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以及“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文明互鉴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海外著作的引介上,本年年度亦有极大成绩:译介了关敬吾的《日本昔话》⑪关敬吾编:《日本昔话》,美空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⑫斯蒂·汤普森编:《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马一鸣、胡锦葭等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十二月之神:捷克斯洛伐克民间故事》⑬郭国主编:《十二月之神:捷克斯洛伐克民间故事》,徐艳、蒋满仙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中国童话》⑭阿黛尔·玛丽安·菲尔德编著:《中国童话》,陆惠玲、李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1年。等海外民间文学选本。在学术研究方面,阿部谨也的《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⑮阿部谨也:《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夏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从社会史的视角展示了民间传说背后的民众生活;沈艾娣的《传教士的诅咒:一个华北村庄的全球史》⑯沈艾娣:《传教士的诅咒:一个华北村庄的全球史》,郭伟全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1年。则以地方故事为切入点,通过微观历史方法和全球史整合的视野,探讨了天主教与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关系。此外,《跨洋的粤剧:北美城市唐人街的中国戏院》⑰饶韵华:《跨洋的粤剧:北美城市唐人街的中国戏院》,程瑜瑶译,桂林·上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1年。等著作也从不同的文类和视角,对中国的民间文学展开了有价值的探索。

在新的学科范式和理论追求下,民间文学研究投入更加广阔的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着力探究文本的内在特性及其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联,同时用民间文学的立场和方法去关注当代社会进程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与问题,以相关成果为现代社会的有效治理提供可资参考的知识和观点。

二、神话研究的深入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神话是民俗学、比较文学、语言学、人类学乃至艺术学共同关注的对象。在学者以“朝向当下”的视角,努力吸取各学科研究方法的今天,神话早已不只是刻录远古信息的文本,而是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资源。学者采取多元的视角和方法,既包括以文本阐释为出发点的对神话源流的梳理与内容的分析,又包括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对神话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的讨论。在该研究领域,本年度有不俗的表现。

1.神话研究的多元探索

在老一辈学者中,刘锡诚推出了《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①刘锡诚:《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一书,汇编了作者五十余年研究中国神话的精华,内容涉及中国神话的源流、特点和形态等方面,并回顾了20世纪以来中国神话研究的历程,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编制了研究要目,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在具体神话个案研究上,有三本著作堪称代表。杨利慧的《女娲的神话与信仰——持续30年的整体研究》②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持续30年的整体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是作者探索女娲神话30年的成果结晶,上编结合文献分析与田野作业,探讨了女娲神话与信仰在几千年历史传承中发展变化的规律,下编着力突显女娲神话和信仰在当代口头表演、遗产旅游和电子媒介等新语境中的表现形态,从中可窥见30年来民间文艺的转型历程。李鹏的《神仙动物与人类社会:谷种神话概述》③李鹏:《神仙动物与人类社会:谷种神话概述》,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年。采用类型学和母题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各民族谷种神话进行专题分析,探寻出谷种神话的一般规律。朱炳祥的《蟒蛇共蝴蝶:周城神话研究》④朱炳祥:《蟒蛇共蝴蝶:周城神话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研究的是白族著名的“杜朝选神话”,借用人类学理论和叙事学方法对46个叙事文本进行结构分析、意义探索与社会语境阐释。可见,在形态与叙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元的方法,对文本的文化内涵展开论述,已成为神话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国外神话研究上有杨丽娟的《古希腊神话论稿》⑤杨丽娟:《古希腊神话论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该书力图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古希腊神话的女性观、伦理观、生命观、秩序观、时空观和宇宙观展开系统论述。

在对神话源流与文化内涵的考证上,本年度也有不少成果值得盘点。黄景春、陈杰考证了盘古神话中的一系列误读误解,指出在其混沌、阴阳等本土渊源外,不应回避其印度创世神话的源头、被道教的改造利用和地域性叙事与信仰。⑥黄景春、陈杰:《盘古神话辨析:以古代文献为中心》,《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5期。黄景春、皮宇航结合阴阳五行学说等思想观念梳理了祝融神话及其神格的演变。⑦黄景春、皮宇航:《祝融神话及其神格演变》,《韶关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史大丰结合先秦的邦国与族群关系,探析了河伯神话的源流。⑧史大丰:《河伯神话传说源流探析》,《民俗研究》,2021年第2期。吴晓东从自然神话论的视角重新解读了昆仑神话,认为昆仑经历了从神话(月亮)到中原实体山脉的转变,此后再加上语音演变及《山海经》的定位描述,昆仑的地理位置才逐渐西移。⑨吴晓东:《神话昆仑到实际昆仑的转化与昆仑地理位置的西移》,《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4期。陈昭玉立足族群关系、神话神格等因素,分析了太皞被称为东方青帝的原因。①陈昭玉:《太皞何以进入五方帝系统》,《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陈连山纵观从仓颉造字到道教文昌信仰的相关叙事,梳理了古代神话和民间习俗中的汉字崇拜。②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论古代神话和民间习俗中的汉字崇拜》,《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

在神话与族群关系的研究上则有以下代表作:万建中考察了《山海经》中的赣巨人神话,认为文本包含纪实和虚构、兽与人的对立两大要素,在后世发展中,从兽到兽的叙事直接承继《山海经》,从人到人的叙事延续了赣巨人的族群叙事,构成赣巨人并行不悖的双重叙事。③万建中:《论赣巨人纪实性叙事的双重结构》,《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柴春椿、段友文分析舜帝神话类型的阶段性与地域性传播,揭示了舜部族的迁徙轨迹和舜部族与其他部族的文化关系。④柴春椿、段友文:《舜族三迁:舜帝传说中的部族融合及其文化意蕴》,《西北民族研究》,2021年第2期。黄若然分析了我国的音乐起源神话传说,讨论了相关传说显示出的族群变迁和认同。⑤黄若然:《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以音乐起源神话传说为例》,《西部蒙古论坛》,2021年第3期。孟令法则重点讨论了服饰艺术中的盘瓠意象,分析了其中体现的畲族、瑶族及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族源关系。⑥孟令法:《神话记忆与符号象征:盘瓠意象谱系的畲瑶苗服饰文化共享机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叶远飘解读了海南岛黎族始祖神话背后的族源交流事实。⑦叶远飘:《汉越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黎族始祖神话研究》,《文化遗产》,2021年第4期。

2.神话研究新视野:博物学、神话与历史、“神话主义”

将博物学与神话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考察神话中的民众知识类型与认知方式,成为近年来新的切入点,本年度有两本著作值得一说。刘宗迪的《〈山海经〉的世界:妖怪、万物与星空》⑧刘宗迪:《〈山海经〉的世界:妖怪、万物与星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从《山海经》中的妖怪、万物、星空三个主题出发,揭示该书形成的现实背景,展示书中呈现的中国古代神话体系,呈现其与历史传统的关系,其中关于神话、山川、圣地的论述对于神话研究尤见创新。鹿忆鹿的《异域·异人·异兽——〈山海经〉在明代》⑨鹿忆鹿:《异域·异人·异兽——〈山海经〉在明代》,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考察了《山海经》在明代的出版、阅读与流传情况,结合文献、文本和图像的分析,讨论书中的异域、奇兽、异人等知识如何被明代民众所接受。

神话与历史的关系向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涉及到神话的功能、历史编纂的权力、集体记忆的建构等一系列问题。本年度,该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成果。王明珂借用诠释学与符号学的理论,探讨了历史与神话作为社会记忆与叙事模式的本质、异同,及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并以实例说明如何解读不同文本中的历史、神话与神话性历史。⑩王明珂:《历史与神话:一些认知性探讨》,《西北民族研究》,2021年第3期。陈连山用神圣叙事来涵盖神话和历史两个概念,通过分析鲧、禹和启的神圣叙事的社会功能,来论证神话涉及的社会现实的真实性,进而论证夏朝的存在。⑪陈连山:《从神话学立场论夏朝的存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王宪昭则从“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角度,论证了神话是客观真实的历史事实的反映,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研究神话中的必要性。⑫王宪昭:《神话的虚构并非历史的虚无》,《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4期。朱仙林的《罗泌〈路史〉文献学及神话学研究》⑬朱仙林:《罗泌〈路史〉文献学及神话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亦是一本研究历史与神话的著作。该书系统梳理了《路史》文献的构成,揭示了其在文献辑佚方面的价值,又分析了“神话历史”思维在罗泌搜集神话,构拟上古帝王谱系时的作用。而从学术史与方法论上展开相关思考的则有李淑清的《“古史辨”派的神话学研究》①李淑清:《“古史辨”派的神话学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1年。,该书对“古史辨”派神话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学术宗旨、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并对层累说、剥蚀说、分化说,以及该学派的成就与不足进行系统的研究。

神话不仅是远古的言说,也是当下民众文化实践的重要资源。从对神话的利用与再创造等领域,可以看出当下民众的主体需求与实践逻辑。杨利慧及其团队推出了《神话主义:遗产旅游与电子媒介中的神话挪用和重构》②杨利慧等:《神话主义:遗产旅游与电子媒介中的神话挪用和重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该书关注因现代文化产业和媒介技术的广泛影响而产生的对神话的挪用和重新建构,分析了神话主义的文本特征和本质属性,并阐述了神话主义的生产与当代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体现出了鲜明的创新意识。此外,围绕着“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还出现了一系列论文,张举文、李靖、毛巧晖、黄悦、祝鹏程、张多等人均关注“神话的现在性”,或聚焦新媒体技术对神话的影响,或考察旅游等文化产业对传统神话的型塑,对民间文化的新形态、新功能,以及民众如何赋予传统以新的意义展开研究。③张举文:《探索互联网民俗研究的新领域》,《西北民族研究》,2021年第1期;李靖:《神话的电影媒介化讲述与本体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个案》,《西北民族研究》,2021年第3期;毛巧晖:《神话资源现代转换的话语实践——以葛翠琳1949—1966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为中心的讨论》,《文化遗产》,2021年第2期;毛巧晖:《文化观念与技术变革:嫦娥神话文本演进的关捩》,《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黄悦:《中国神话的网络裂变与传播规律初探》,《文化遗产》,2021年第2期;祝鹏程:《“碎陶镶嵌的古瓶”:袁珂的中国神话普及写作》,《文化遗产》,2021年第2期;张多:《当代中国神话的大众化重构——基于新兴自媒体对神话资源转化的分析》,《文化遗产》,2021年第2期;张多:《抖音里的神话:移动短视频对中国神话传统的重构》,《西北民族研究》,2021年第1期;洪允姬:《寻找神话的现在性——从“神话的回归”到神话主义》,《西北民族研究》,2021年第3期;同类的研究还有毕旭玲的《除瘟记——中华瘟疫神话小讲》④毕旭玲:《除瘟记——中华瘟疫神话小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和黄景春、林玲对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与神话重建的研究。⑤黄景春、林玲:《茶坪瑶族“还盘王愿”仪式重建及其产业开发》,《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三、传说、故事研究的新收获

传说、故事是民间文学散体叙事中的两个重要文体,它们是民众审美的对象和民间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它们既具有一定的文学属性,又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和地方传统结合起来,成为地方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本年度,民间传说、故事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学者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展开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既包括了本体研究,又包括了对社会文化的阐释与解读。

1.传说、故事的资料建设与基础研究

在故事学基础资料建设上,祁连休、冯志华提供了五卷本《中国民间故事通览》⑥祁连休、冯志华编著:《中国民间故事通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全书搜罗了古今故事共五千余则的梗概,书末附录包括故事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民间故事论著、民间故事作品书目四部分。为一般读者和民间文学教育工作者、科学研究者都提供了一部极具参考性的工具书。

而漆凌云的论文则对民间故事的资料建设展开有益的反思,作者集中考察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编纂过程,认为从知识生产视角看,《集成》县卷本的编纂依托相关机构和行政部门为组织保障,而采录和转写则具有跨地域、跨媒介、跨语言的“脱域化”特点,形成以下特点:再现故事讲述的口语化、互动状态,以及文学性、科学性、人民性相统一的知识过滤。这些因素都深刻影响了故事文本呈现的面貌,值得学界关注。①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民族艺术》,2021年第5期。

在共时性研究上,本年度也有不少成果。除前文提及的《故事法则》外,施爱东还以具有幻想故事特色的通俗文学为例,分析了小说人物的行为与故事角色功能的关系。②施爱东:《〈侠客行〉的故事结构与游戏规则》,《民俗研究》,2021年第5期。他的另一论文考察戏曲和民间故事中的大团圆结局,从语言游戏的角度,论证了大团圆的“元结局”属性。③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民族艺术》,2021年第3期。王尧将口头传统的民间叙事分为语言层、文学层、逻辑层,三者构成一个限定性的规则系统,并分析了各个层级中名词性与动词性成分的有机组合关系。④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朱家钰关注幻想故事中的对称法则,从母题、情节和人物配置三个层面讨论了这一法则的不同表现和整体特色。⑤朱家钰:《幻想故事中的对称法则》,《民族艺术》,2021年第2期。丁晓辉则讨论了与俗语“胡二马月”故事相关的诸多故事文本,揭示了其中反映出的俗语与故事之间的复杂关系。⑥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民族艺术》,2021年第1期。孟令法关注的是民间故事画的时空叙事关系,指出在文字与图像的转译中各要素的关系和起到的作用。⑦孟令法:《文本、话语及语象:民间故事画的时空叙事关系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3期。

另一些研究则从海外理论切入共时性研究。周争艳讨论了从歌德到普罗普的形态学渊源,指出形态学的根本原则是理念,对形态学在何种意义上是形式研究作出厘定。⑧周争艳:《民间文学遭遇形式论——普罗普的故事分类方案》,《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5期。张开焱指出了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式理论的缺陷,提出了应将故事性作品行动元区分为原生性和次生性两类的观点。⑨张开焱:《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式与理论基础质疑——兼论行动元的三元鼎立结构及其理论基础》,《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白帆的《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分类研究》⑩白帆:《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分类研究》,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1年。则对丁乃通的民间故事分类观念展开系统研究,以他山之石攻本土之玉。

2.传说、故事的文本内涵分析

在对传说、故事文化内涵的阐释上,林继富以“神箭早发”故事类型为对象,讨论了“中心与边缘”的文化结构对民间故事传承与呈现的影响。⑪林继富:《中国“神箭早发”故事类型的地域想象》,《文化遗产》,2021年第1期。蒋好霜从性别的视角考察中国民间叙事中的报恩母题,分析了故事中呈现出的女性的身体观、主体意识等观念。⑫蒋好霜:《中国民间叙事中的报恩母题与性别实践》,《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5期。石子萱从“神圣阈限”的角度分析了禁室型故事中“门”的意涵,结合仪式理论分析了故事中的违禁、受难及禳解等情节。⑬石子萱:《推开童话的禁忌之“门”——试析禁室型故事中“门”的意涵》,《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5期。范宗朔、刘名扬、吴小红均讨论了俄罗斯民间故事《玛丽亚·莫列夫娜》,考察其深层寓意,以及故事蕴含的仪式信仰因素。⑭范宗朔:《试论俄罗斯民间童话故事〈玛丽亚·莫列夫娜〉的历史起源与现代演变》,《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5期;刘名扬:《〈俄罗斯童话〉的历史根源和寓意——以第159号故事〈玛丽亚·莫列夫娜〉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5期;吴小红:《蜕变与社会:〈玛丽亚·莫列夫娜〉的成长仪式解读》,《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5期。

更多的研究将传说、故事置于具体社区中,对其在具体情境中的传承方式、文化内涵、信仰因素、历史功能,及其与社区的关系等展开考察。鞠熙以北京西部广泛流传的《涿州赴会》故事为对象,考察了故事所反映的当地民众对外部世界的想象,尤其是地方经验之外复杂而多维的世界秩序与政治格局。①鞠熙:《天下第一会:京西涿州赴会故事中的天下观》,《民族艺术》,2021年第6期。朱鹏与刘铁梁以河南登封的大禹传说,及启母与少姨的传说与信仰为对象,考察了中原地区文化精英糅合改编地方文化符号与其他不同类型的文化因素,将大禹传说打造为中华正统观念的中原叙事、推动地方文化认同的实践。②朱鹏:《大禹传说作为中华正统观念中原叙事的意义——以登封大禹、启母与少姨的传说与信仰为中心》,《民俗研究》,2021年第6期;朱鹏、刘铁梁:《地方文化认同实践中的传说建构——以河南登封大禹传说为中心》,《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6期。施爱东调查江西省石城县的罗隐秀才传说,揭示了民间传说的种种在地化的表现。③施爱东:《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特征——江西省石城县“罗隐秀才传说”调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万桂红亦从在地化的视角,分析了鄂东机智人物陈细怪传说的传承机制,及其在制造地方认同中的意义。④万桂红:《鄂东机智人物陈细怪传说的传承机制探析》,《文化遗产》,2021年第1期。毛巧晖以运河流域英雄人物传说为对象,考察了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的复杂关系,探讨了传说如何完成对革命叙事的建构,进而如何完成对英雄人物传说的在地化生产。⑤毛巧晖:《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以运河流域英雄人物传说为中心的讨论》,刘怀荣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第三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1年。郭俊红则分析了不同的气候环境对龙王传说内容、核心情节的影响。⑥郭俊红:《龙王传说类型分布与地理特征的关系》,《民族艺术》,2021年第2期。

3.传说、故事的传承与演变研究

一些研究结合传说、故事产生与传承的历史文化传统,考察其历时性流变,分析故事在历史上的多元面相与社会价值。陈岗龙重新考察了灰姑娘故事的起源,认为其在蒙古民族中流传的两种文本系统都与相关的婚姻仪式有密切的联系,以此窥见灰姑娘故事的复合型结构中存在两种婚姻形态的印迹,由此推定该故事可能有更为古老的文化起源。⑦陈岗龙:《灰姑娘的两次婚姻》,《民族艺术》,2021年第4期。杨艳如考证包公诞生故事对英雄奇异诞生母题和叙事方式的继承与发展,揭示故事透露出的民众心理和文化。⑧杨艳如:《包公“奇生”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1期。大谷亨通过对近世大量文献的梳理,勾勒了摸壁鬼传说的形成轨迹。⑨大谷亨:《黑无常的诞生与演变——以江苏南部的摸壁鬼传说为中心》,《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2期。毛巧晖考察了“白蛇传”故事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与地域文化中被讲述、重述与演绎的,展现了故事讲述与演变的动力,揭示了不同时代和群体如何通过民间故事的讲述回应时代命题与群体生存经验。⑩毛巧晖:《“白蛇传”故事讲述中的话语嬗变与文化共生》,《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陈冠豪则对日本招财猫起源传说的情节展开辨析与溯源。⑪陈冠豪:《日本招财猫起源传说的情节辨析与溯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另一些历时性的研究则充分借鉴社会史与文化史的方法,对传说、故事的形成与变迁展开解读。赵世瑜结合历代文献,揭示了《柳毅传》对中古时期南方湖区水上人/商人的生活状况与婚姻状况的隐喻。强调从生活世界出发、充分依靠田野工作解读历史文献的必要性。⑫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民俗研究》,2021年第1期。龙圣的《从祖先记忆到地方传说:湘西白帝天王叙事的形成与变迁》⑬龙圣:《从祖先记忆到地方传说:湘西白帝天王叙事的形成与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通过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梳理了白帝天王故事从宋代靖州杨氏的祖先记忆到地方传说的演进过程,揭示了传说背后体现的宋代以来湘西社会逐渐被整合进王朝国家的历史进程。俞明雅以浙江海宁地区的朱彝信仰为研究对象,考察官方与民间对朱彝的分裂性叙事,进而分析了江南土神“神格坼裂”的历史与成因。⑭俞明雅:《江南土神“神格坼裂”的历史与成因——以浙江海宁地区的朱彝信仰为个案》,《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3期。朱佳艺考察近代以来的“僧伽降水母”从泗州地方传说,变为“普遍性知识”的水母传说,再融合俗文学与地方信仰因素,重新汇入“地方性知识”的过程,揭示出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双向互动的机制。①朱佳艺:《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5期。赖婷则考察了福州地区的猴神信仰及其传说,分析了该信仰在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的互动中形成的生产机制。②赖婷:《猴神信仰在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间的互动式生产》,《民族艺术》,2021年第1期。

4.都市传说与传说、故事的开发研究

在都市传说的研究上,本年度也有不少成果。首先是港台学者推出了两部著作。《台湾都市传说百科》③杨海彦、谢宜安、阮宗宪:《台湾都市传说百科》,台北:盖亚文化出版社,2021年。是台湾第一本系统搜集都市传说的百科专著。作者聚焦台湾近代以来的历史文献、口头传说与新媒体文本,对台湾都市传说进行系统搜集、研究与诠释。《香港都市传说大百科》④施志明、潘启聪:《香港都市传说大百科》,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21年。也采取文本引述与社会学探讨相结合的方式,记录与阐释香港都市传说。陈冠豪则充分借鉴民间叙事学与历史学的方法,论述了当代鬼传说文本的建构机制及深层的文化承载性,揭示了传说与社会历史现实的复杂关系。⑤陈冠豪:《当代鬼传说的“双影”模式》,《民族艺术》,2021年第4期;陈冠豪:《当代显性鬼传说的“大小历史”和“嫁接”现象》,《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

有些研究者致力于对传说、故事开发利用的研究。徐金龙的《民间故事资源转化研究》⑥徐金龙:《民间故事资源转化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一书综合民间文学、民俗学、传播学等理论,对民间故事资源转化创新的当代价值、时代机遇、现实困境等进行了系统梳理,解析民间故事的跨媒介传播与转化的路径和实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追求。还有诸多研究从个案实践的角度展开。隋丽基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社会现实,在民间文学教学改革的新语境中,探讨了民间文学的多媒介演述与传承的创新途径。⑦隋丽:《民间文学的多媒介演述实践与教学改革》,《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4期。万建中以江西新余的毛衣女传说开发与打造为例,论述了通过对民间传说的再创造,打造文化地标、盘活城市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⑧万建中:《一则民间传说盘活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以江西新余为例》,《粤海风》,2021年第3期。徐金龙、姬厚祥比较了迪士尼对《花木兰》的动画版和真人版的不同演绎,总结了跨文化演绎中成功和失败的不同原因,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⑨徐金龙、姬厚祥:《美国迪士尼对中国木兰传说的跨文化演绎》,《文化遗产》,2021年第3期。邱硕以一则“石犀移动致灾”的禁忌叙事为个案,考察了网络民间文学表演的展开与形成,分析了其中蕴含的社会意义与价值。⑩邱硕:《传说、笑话、谣言:“石犀移动致灾”网络民间文学表演的体裁叙事》,《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2期。

四、歌谣研究的拓展

中国民间文学固然以歌谣起步,但在后世发展中,歌谣的研究却进展较慢。近年来,学者反思以文本为核心的歌谣研究,吸收“表演”的视角,兼采跨学科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就。一方面加强了从生活层面对歌谣的阐释,另一方面更加深入文本内部,考察歌谣生成的机制和程式、步格、主题等微观因素。本年度,对歌谣的研究亦有所拓展。

1.方法论的反思与展望

廖元新、万建中强调要运用动态的体裁观念看待歌谣,在梳理了现代吴语长歌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指出歌谣研究经历了从关注歌谣思想内容和文本规律,到关注语境与歌手的转变,有力拓宽了歌谣研究的空间。①廖元新、万建中:《体裁、歌手、语境——20世纪吴语长歌研究的三个维度》,《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2期。朱刚则反思了传统歌会研究长期囿于个案描写和文化分析的弊端,提出建立交流诗学模型的必要性,指出在吸收海默斯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借助非遗保护中“文化空间”等概念,可以形成打通个案联系、具有跨文化视野的整体性研究范式。②朱刚:《交流诗学模型及其在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歌会研究中的应用》,《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6期。王娟亦从非文本性的角度论述了民间歌谣的特性,并从异文性、多元性、多义性等角度丰富之。③王娟:《民间歌谣的非文本性刍议》,《艺术与民俗》,2021年第4期。这些论述都与近年来民间文学的语境转向与注重多元方法的追求不谋而合。

另有一些著述在梳理歌谣研究学术史的基础上,展开歌谣研究方法的探讨。刘继辉的《现代中国歌谣研究史论(1900—1950)》④刘继辉:《现代中国歌谣研究史论(1900—1950)》,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21年。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歌谣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湛晓白、赵昕昕以韦大列和何德兰为中心,对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展开考察,梳理西人收集歌谣的侧重和特点,并论述相关实践和文化观念对现代中国歌谣运动的支撑性价值。⑤湛晓白、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以韦大列和何德兰为中心》,《民俗研究》,2021年第4期。崔若男则关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建协和大学师生采集研究福建歌谣的成就,梳理了其与歌谣运动关系,点明其中蕴含的自然科学化倾向。⑥崔若男:《福建协和大学的歌谣研究——以沙善德和江鼎伊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5期。范雯探索了北京大学歌谣运动的整理与研究方法,总结了当时的学术共同体意识和不同的研究取向与学术方法。⑦范雯:《北京大学歌谣运动中的歌谣整理研究方法探索》,《艺术与民俗》,2021年第4期。程梦稷在现代歌谣运动的思想与学术的互动脉络中,探讨《看见她》的学理路径与方法得失。⑧程梦稷:《由“歌”入“学”:学术史视野下的董作宾歌谣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6期。她的另一篇文章则思考了中国歌谣史的书写问题,以及本土歌谣知识系统的探索与重建等方法论议题,尤其强调了尊重中国传统的歌谣学论述与歌谣文本的必要性。⑨程梦稷:《重构歌谣史书写的本土方法与民间视野——以〈中国民间文学史·歌谣卷〉为例》,《艺术与民俗》,2021年第4期。李言统的论文围绕着一首清代“花儿”的相关问题,如引用文献、异文、口头和书面材料的差异等展开梳理与探讨,为民间文学研究的文献使用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启发。⑩李言统:《“花儿”研究中清代文献的使用:学术检视》,《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6期。毛巧晖则贯通当代与现代,以花儿的搜集整理为例,呈现出从歌谣运动到解放区文艺,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话语等因素在民间文艺知识生产中的作用。⑪毛巧晖:《时代话语与知识建构:以1918-1966年“花儿”的搜集整理为中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总之,这些梳理都体现了充分吸收既定学术史的长处,勇于展开理论反思,在本土传统中拓宽研究方法的努力。

2.对歌谣文本的阐释与解读

毕小红的《西北民歌“花儿”词汇研究》⑫毕小红:《西北民歌“花儿”词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对“花儿”词汇的价值、特殊性、历史层次、口语特征、外来成分,以及一词多形与多词一形等现象进行了描写和探讨,是立足语言学展开的民歌研究。

在对歌谣的民俗文化内涵阐释上,刘文欣研究了吴、粤童谣中的“卖痴呆”和“卖懒”内容,指出这些文本都蕴含着顺势巫术的心理,并论述了这些歌谣在不同地域的传承与消长。⑬刘文欣:《吴、粤童谣“卖痴呆”“卖懒”的民俗解读》,《艺术与民俗》,2021年第4期。程梦稷还原了谶语歌谣的民间口头讲述性质,论述了其作为古人认知历史的观念框架与交流工具的意义,同时指出学者可基于对文本形态层累特性的分析,勾勒其谶示意义的权威性、合法性的形成过程。①程梦稷:《谶语歌谣的话语建构与传承机制》,《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燕董娇、张帆以白茆山歌为对象,考察了近代歌谣所蕴含的社会史价值,指出要将歌谣作为社会史素材,既需要注意从艺术虚构中提炼历史真实,也要注重从文本中发现民间的思想观念。②燕董娇、张帆:《近代歌谣中的社会史价值——以白茆山歌为中心的考察》,《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

3.对歌谣传承机制的考察

另有一些文章关注歌谣与当下社会的关系,考察当代民众对歌谣的传承、创造与再利用。杨田、高乐在“民俗主义”的启发下考察了关陇民歌春官说诗的当代流变,揭示了民间信仰、地方展演需求等因素起到的作用。③杨田、高乐:《关陇民歌春官说诗的当代流变》,《文化遗产》,2021年第5期。马伟华、岳姝瑶以贵州省榕江县的侗族大歌为个案,考察当地人如何通过仪式展演、以歌会友等实践,推进侗族大歌与族群认同的互构。④马伟华、岳姝瑶:《侗族大歌:复调音乐与族群认同的互构——以贵州省榕江县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1期。李萍以广西平果县的时政嘹歌为考察对象,讨论了时政嘹歌在开展官民互动、传达民声上的作用,并考察其再度融入乡土民众生活的过程,强调要积极推进政治与文化场域的理性对接。⑤李萍:《歌谣与政治:时政嘹歌的现代兴起及其启示》,《百色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五、戏曲与说唱领域的深耕

民间戏曲与说唱在民间文学中颇为独特,它更具跨学科的特点,有文学、音乐学、历史学、戏曲研究、曲艺研究等学科的参与,因此往往显示出成果归属不详、民间文学的本位立场不鲜明的特点。可以说,近年来民间文学界放慢了对这一领域的开拓。然而,尽管它不像“非遗”研究那样属于当下的“显学”,但仍有一些学者在默默耕耘。本年度,该领域的深耕成就也值得一说。

1.曲艺说唱的学术史研究与文史考证

在学术史研究方面,苗怀明的《说唱文学文献学述略》⑥苗怀明:《说唱文学文献学述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将中国说唱文学置于现代中国学术发展演进的背景下,采取史论结合的模式,对近百年来海内外中国说唱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做了较为周详的回顾和总结,填补了说唱文学学术史的空白。

在文史考证方面,马兰研究歌舞小戏《小放牛》的创编年代与剧种,分析其在城市商业和政治等力量的推动下,成为当代民族文化表征的过程。⑦马兰:《〈小放牛〉创编年代与剧种考》,《民俗研究》,2021年第4期。左怡兵梳理了北京大学古籍馆藏《真经宝卷》的材料来源与价值。⑧左怡兵:《〈真经宝卷〉取经故事探考》,《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2期。尚丽新对明清以来南北民间宝卷的关系有所辨析,指出两者的本质、源头等往往一致,但又因不同的区域文化与宗教背景,形成同源异流、同质异形的特点。⑨尚丽新:《南北民间宝卷同源异流关系探微》,《民族艺术》,2021年第3期。陈树淑在“礼俗互动”的框架下,以汉代百戏的传播为例,分析了统治者的兴趣喜好与组织实践对汉代民俗的影响。⑩陈树淑:《从百戏传播看“上有所好”对汉代民俗的影响》,《民俗研究》,2021年第2期。朱泽宝分析了《聊斋志异》题材的子弟书的改编特色,重点论述了八旗子弟的文化心态与趣味对改编实践和文本面貌的影响。①朱泽宝:《〈聊斋志异〉子弟书的改编特色与清代八旗社会的文化趣尚》,《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第6期。刘国伟、刘向斌探讨了陕北说书在文本内容与艺术创作上对唐传奇的借鉴与吸收。②刘国伟、刘向斌:《论陕北说书对唐传奇的接受》,《榆林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杨骥对南音与龙舟歌两种传统粤调说唱文类的文体特征展开考辨。③杨骥:《粤调“南音”“龙舟歌”文体辨》,《文化遗产》,2021年第3期。

2.整体视野中的戏曲研究

黄仕忠反思了戏曲说唱研究方法,指出中国戏曲史不只是剧本文学和演剧表演的演进史,更是与整个社会系统紧密相关的变迁史。因此,要探寻戏曲与社会政治与文化等因素的关系。在作者论述中,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这一追求。④黄仕忠:《探寻戏曲史研究的新视野》,《文化遗产》,2021年第6期。很多研究关注戏曲曲艺与民间风俗与民众生活的密切关系。司若兰通过对三部杂剧文本的分析,讨论了明清戏曲中元宵节书写的特色。⑤司若兰:《明清戏曲中的元宵节书写》,《文化遗产》,2021年第3期。段金龙关注旱灾对民间祭祀演剧的影响,指出禳灾祭祀成为演剧的动力,对龙王等相应神灵的信仰与祭祀成为仪式核心,民众将演剧行为依附于神灵信仰,形成灾荒献祭时的独特表达。⑥段金龙:《灾荒视野下的民间祭祀演剧研究——以旱灾为考察中心》,《文化遗产》,2021年第1期。刘玉忠、袁书会、安斌杰从历史渊源、信仰因素、表演形式、传承谱系等方面,考察了积石山麻布戏中隐含的历史记忆及其族群认同作用。⑦刘玉忠、袁书会、安斌杰:《“积石山麻布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文化遗产》,2021年第1期。

还有的研究结合剧场戏台、碑刻、舞台题记、楹联等戏曲文物,考察文物中蕴含的民间信仰、剧班运作、村落生活等信息。段飞翔、逯砚秋通过分析泉州、台南两处同题碑刻文本及其现象,考察了闽台文化传统、地缘、族群认同等因素对演剧内容与风格的趋同性影响。⑧段飞翔、逯砚秋:《从同题碑刻看闽台关帝信仰与演剧文化》,《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3期。廖奔、林达考证了河北磁州窑艺术馆藏《五女图》枕绘画,论证了其是元杂剧故事画。⑨廖奔、林达:《磁州窑〈五女图〉瓷枕元杂剧故事画考释》,《文化遗产》,2021年第2期。王潞伟、苗田对河南安阳县的戏台、碑刻、题记、楹联等戏曲文物展开调查,展示了当地的戏曲文化与演剧活动等历史面貌。⑩王潞伟、苗田:《河南安阳县戏曲文物调查——以戏台、碑刻、题记、楹联为中心》,《艺术与民俗》,2021年第1期。

3.动态视角下的说唱研究

祝鹏程反思了传统曲艺研究的局限性,提出可以用口头传统研究的方法来扩展曲艺研究的思路,研究可以转向注重对文本的科学采录和进一步的形式分析、注重表演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关注表演中的创编和文本化的政治等。立足海外理论,结合本土知识和地方概念,可以推动曲艺研究范式的更新。他的另一篇文章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少数民族曲艺为例,论述了这一概念的形成及参与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与意义,提醒研究者要充分认识到“曲艺”概念背后包含的意识形态。⑪祝鹏程:《口头传统研究可以为曲艺研究带来什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祝鹏程:《多民族国家的建构与少数民族曲艺的形式——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核心的考察》,《百色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显然,在动态的视角下考察说唱,结合文本的历史传统、传承环境与传播方式,展开对文本形式的细致分析,考察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在本年度的很多研究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追求。吴真以孤本说唱文学《云门传》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古代说唱词话的文学形态与演述方式,力图重建明代北方弹词的使用语境,揭示其中蕴含的复调叙事模式和道教叙事传统,显现出明清至当下各种说唱文类在文学形态与表演方式上的内在关联,也为考辨弹词、鼓词的起源和名实之辨等提供了新的证据。①吴真:《古代说唱词话的文学形态与演述方式——以〈云门传〉为中心》,《民族艺术》,2021年第5期。陈泳超则针对江南宝卷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②陈泳超:《民间底端神灵的生长机制:以常熟“师娘宝卷”为考察中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4期;陈泳超:《江南宝卷创编的地方性进程——以常熟宝卷为例》,《民俗研究》,2021年第4期;陈泳超:《江南地方宝卷文本的创编机制——以常熟宝卷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3期。,以常熟宝卷为研究对象,在常熟的地方传统中,分析了宝卷创编的历史进程、地方传统,文本的创编机制,以及宝卷的信仰性内容等问题,既包含了历时性的考察,又包括了对文本机制与形态的探索,深入到宝卷文本的内部与其传承的社区内部,探讨其作为一种承载地方民众信仰的文类,为现实生活需求提供信仰服务的功能,以及在具体的仪式过程中展开创编的过程与机制。裘兆远梳理了近代太湖渔民仪式文艺从香火戏到赞神歌的嬗变,对赞神歌的源流、变迁、文本与信仰的关系等进行了多角度解析。③裘兆远:《从香火戏到赞神歌——近代太湖渔民仪式文艺的嬗变》,《民俗研究》,2021年第2期。

4.对戏曲说唱的存续与传播的思考

在对戏曲说唱当下传承与生存的考察上,本年度也有一些理论思考与个案研究。章军杰关注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转变过程中戏曲的生存问题,提出戏曲功能应由地域认同转向文化认同与社会融合,其发展应倡导系统化与持续性的多元参与,其参与应做到均等化与市场化的协同共享。④章军杰:《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戏曲向何处去》,《四川戏剧》2021年第4期。毛晓帅从表演理论的视角考察戏曲类非遗的保护策略,提出保护应以恢复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为前提。⑤毛晓帅:《表演理论视域下的戏曲类非遗保护》,《艺术与民俗》,2021年第2期。董秀团论述了云南戏曲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与增进国家文化认同上的功能,为地方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⑥董秀团:《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以云南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谢中元勾勒出岭南醒狮从“舞”到“剧”的转变过程,展示了现代民俗表演传统的重构规律。⑦谢中元:《依“舞”向“剧”:醒狮的戏剧性及其创新发展》,《文化遗产》,2021年第1期。刘重麟调查上党地区的庙会书的经营形态、流程和功能,考察了在市场化过程中,礼俗功能、艺人人际关系在维系民间曲艺中的作用。⑧刘重麟:《上党庙会书艺人的市场竞争及生存策略》,《艺术与民俗》,2021年第3期。朱茂青调查了康巴木雅藏戏的传承现状,提出尊重艺术的传统及其与社区的关系,让其回归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性。⑨朱茂青:《康巴木雅藏戏现状调查研究》,《艺术与民俗》,2021年第1期。刘明花运用传播学和互动仪式理论,从场域嬗变、主体转化、传播与接受及互动仪式的呈现等方面探讨了河西宝卷在新媒体上的传播状况与可行性。⑩刘明花:《互联网背景下河西宝卷的传播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4期。

结 语

总体而言,2021年的民间文学研究可谓成绩斐然,围绕着“文本”“语境”与“主体”等关键词,产生了大量成果。在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之外,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研究路径在不断涌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优于去年。既有在学科基础理论上做出积极探索的论文,也有与国家重大战略相契合的研究,体现出了学者紧跟时代步伐,朝向当下社会,积极开展新文科建设的追求。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前沿性与多元化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学者广泛吸收各种新理论,以及其他相邻学科的方法,关注文本本身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多元呈现,尤其是与历史传统、地域文化与民众生活的关系,展示出当代民众生活文化实践的多样性及其参与主体的复杂广泛性,进而为学科参与社会建设提供了大量可资参照、可资批评和进一步讨论的案例,从更开阔的视野推进了研究的发展。

从本年度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勾勒出学界的某些趋势和未来努力的方向。第一,本土化的形式研究显示出了较好的发展潜力。比之往年,本年的民间文学的形式研究大有进展,以往重外部研究而轻内部研究的弊端有了较好的克服。在一批中青年学者的努力下,形式研究逐渐开辟出了一条本土化的道路,提出了一批有创造性的概念。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该进一步充实、丰富这些概念,将地方性知识与国际通用概念对接起来,创造出新的概念,推进本土叙事学与形态学的理论建设。第二,“礼俗互动”“神话主义”“仪式文艺”“以‘讲述’为中心的故事学范式”等概念极具理论前景,有力激活了民间文学与民俗学,预示着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概念目前仍处于不断建构和完善中,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与阐释,使其不仅成为一个整合性的视角,更是一套具有理论阐释能力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第三,近年来,从知识生产角度切入的研究成为新的方向,以建构性的视角看待民间文学的生产和社会效应,考察文本生产与社会历史、政治的关系,与表演理论等追求不谋而合,为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后续发展中,学者有必要充分吸收社会史、思想史等学科的方法,充实研究,使其不只停留于过程性分析,而是更具整合力与阐释性。

此外,本年度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文类之间的不平衡,在神话、传说、故事上有大量成果,而在歌谣、小戏与说唱上则成果较少,在整体质量上也难以和前者匹敌,且发表平台也难以和前者相颉颃。可见,在民间文学各文类发展上,无论是研究侧重,还是资源配置,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其次是“内卷化”现象,在一些热门的研究方向上,如具体文类与社区传统的关系、在地化表现、在当下的应用与转化等方面有大量成果,但在研究路数上呈现出高度的雷同化,往往囿于个案的描述,缺乏进一步的理论阐释。尤其是关于如何保护、开发的应用研究,尽管个案不同,但思路、方法、结论并无太大差异。如何在既定研究传统和热点的基础上,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与方法,推动民间文学健康持续地发展,是当下学界尤需致力的。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神话研究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爱情神话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红楼梦中的神话》
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的文学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