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实现

2022-11-24 20:35折亚红
读写算(中) 2022年9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三角形小学生

折亚红

浅析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实现

折亚红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董志小学,甘肃庆阳745002)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正在向着高效化、高质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深度提升和多维优化。小学数学是一门比较讲求综合性、实践性和思维性的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框架构建和学习思维联导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历来是进行教学效率提升的主要阵地。笔者将基于上述认识,围绕小学数学如何实施高效教学进行分析,并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等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资诸位参阅、分析。

小学数学;高效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主要依靠感性渠道完成,对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内容既不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也普遍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且更喜欢通过富有参与感和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虽然小学数学基本上以简单的数学概念和基础性的运算法则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课程本身的特有属性,小学数学的知识类型和考查方向仍体现出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导需求,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必然有着较大的学习难度。在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上述两点事实,常常以理论宣讲和“题海战术”作为提升学生数学成绩的两大“法宝”,最后取得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造成学生们谈“数”色变的消极情绪。由此可见,若要真正实现对课堂教学成果的实质性优化,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数学的课程属性,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整体层面上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趣味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焕发出强劲的动力和不竭的毅力,而这些恰恰是取得良好学习成果的基本条件。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首先要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作为基本工作,要想达成这一目的,小学数学教师总体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知识信息呈现方式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提到的,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认知习惯还保留着非常强的感性化特点,对一些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内容不但没有理解的能力,也没有静下心来钻研的耐心和兴致。基于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尊重,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应当在更大程度上摒弃传统的理论知识输出模式,转而依靠在信息表达方面更具直观化、形象化和动态化等优势条件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讲解知识内容,以图片、音频、视频乃至伪实景等更具感官作用效力的渠道展现课程信息。利用这一手法,小学生能够调动自己的视听感官资源实现对课程内容的直接接触与形象理解,缩短知识内容从课本到脑海中的思维路径,减少大量的智力消耗成本,从而感受到更强的精神愉悦性和行为获得感。为了进一步增强这一手段的积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资料中加入一些广受学生喜爱的卡通元素和故事情节,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犹如欣赏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一样轻松、快乐,进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对于《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的讲解,教师可以从网上搜索相应的素材并利用PPT或“爱剪辑”等软件制作一部课程教学幻灯片或短视频,并利用电子白板等设备播放给学生观看。资料中,1到5这5个数字分别化身为“1先生”“2小姐”“3太太”“4姐姐”和“5爷爷”等卡通角色,通过这些角色的自我介绍以及彼此发生的趣味故事和对话带领学生了解这些数字的性质和加减计算关系。观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播放《数鸭子》以1到5数字认知为内容的儿歌并带领学生一起唱一唱,以此作为加深学生记忆的辅助手段。

(二)利用游戏活动优化学生课堂学习体验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和安安静静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课相比,他们显然更希望通过有趣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也常常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行动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侧重于对游戏活动的利用,通过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边玩边学”。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趣味取向,知道学生们喜欢玩什么游戏、对什么游戏最熟悉,以这些游戏作为设计活动的蓝本;其次要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本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和对学生能力塑造的主要方向,以这些内容作为设计游戏的总体思路。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能够获得非常良好的课堂参与感和体验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并能在活动中自觉地激发出丰富的数学学习灵感和潜能,同时还可以在好胜心和表现欲的加持下实现活动成果的进阶优化。需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将对课程内容的表现作为设计和组织活动的主线任务,切不可“为了游戏而游戏”,以免让活动教学课变为纯粹的“玩耍课”,否则会给教学成果的取得带来反作用。

比如在带领学生进行关于《混合运算》这一部分内容的课堂训练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玩一场“速算24”的游戏:由教师准备一副扑克牌(提前拿出大、小王牌),而后将全班学生按照“强弱结合”的原则分成4个小组,各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参赛。教师随机从牌中取出4张牌,各组代表要根据牌面数字(j、q、k、a分别代表11、12、13、1)利用加、减、乘、除和括号设计出一个算式,算式的最终计算结果必须为“24”。能最短时间内设计出正确算式的代表可为本组积一分,各组每位成员都参加完一轮比赛后,得分最高的小组即为获胜方。

(三)利用生活元素优化学生数学学习认知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也是学习的灵感之根。”小学生对待一门功课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门功课包含知识的日常应用频率:越是能常在生活中用到的知识就越有用,学生也就越有兴趣去学。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务必要摒弃“空中楼阁”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在课堂讲解中更多地引入一些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元素,用广泛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人、事、物作为讲解知识内容的载体、场景和对象,并且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种教学和训练模式不但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还可以让学生在运用学习成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在内心中焕发出更饱满的学习热情。这对于教师日后的教学工作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对于《观察物体(三)》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练习,教师可以从网上搜索或者利用实地拍摄的方法,将一些学生们经常见到的物体或建筑展现在电子白板上,利用不同角度的照片、图片带领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和建筑的三视图形象,让学生快速理解“三视图”的含义以及反映物体三视图的基本方法。而后,教师可以拿出牙膏、篮球、水杯或书包等一些日常用品作为“模特”,让学生们发挥想象描绘这些用品的三视图,并可将类似的任务布置为一项活动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完成。

二、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是一项自主行为,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真正的学习成果依然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方能取得。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堂教学和引导之外,还要将可观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利用多种手段逐步提升学生的自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

由于传统课堂学习模式的长期影响和年龄的限制,绝大多数小学生对于教师和教材都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服从感,很少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疑问,遑论在这种质疑的影响下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尝试。这种现象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把控课堂节奏,但从长远来看却非常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产生,最后将阻碍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优化。为扭转这一现象,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质疑精神,在对一些既授知识内容或简单技法进行应用讲解时,可故意在过程中表现出某项细节性“错误”,以此作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纠正问题的“诱饵”。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在随堂测验或考试中做一些改动,在题干或选项中加入若干干扰性元素,促使小学生不得不基于既有学习成果进行深度辨析,以此培养起学生筛选信息、活用知识与技能的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带领学生讲解混合运算例题时,教师可以在演算过程中先计算乘除法而后计算加减法,或者优先计算括号之外的部分;而在演算小数乘法方面的式子时,教师也可以在书写得数时故意点错小数点的位置。当学生看到这些“错误”而面露疑色时,教师应以眼神暗示或讲解停顿等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要对敢于指出自己“错误”的学生提出充分的表扬。类似的,在为随堂小测命题时,教师可以将选择题的正确答案都设为“a”项,让学生在计算出结果后产生强烈的非知识性怀疑,借此考验学生的自信心和判断力。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学习是一件需要独立完成的工作,但它同样也是一项需要集思广益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工程。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行为经验毕竟比较有限,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综合素养还很有待提高。这就意味着要想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获得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要引入良好的团队合作学习模式。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知识、组织训练时,首先要重视对问题探索教学法的应用,利用课程内容提出一个具有一定思考和讨论空间的问题,而后引导学生以结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处理、解决这个问题。此类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求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反应力才能解决,其次要考虑学生当前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进度,再次则应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成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不应完全置身事外,而要以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身份参与到讨论当中,既要随时为学生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也要利用这个过程搜集学生们的学习信息,为自己接下来的引导和总结工作准备丰富的素材和准确的指导方向。

例如对于《三角形》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基本串讲后,利用多媒体设备或展板出示给学生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自行车横梁、摄影机三角支架和晾衣架等。而后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东西要设计成三角形?它们用到了三角形的什么特性?”随后便可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为保证讨论效果,教师还可提供给学生一些用冰糕棍制成的简易三角形模型。待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要选择各组代表做总结性汇报,并根据学生们的讨论成果就课程知识做进一步的总结讲解,点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内容。

(三)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素养

“学以致用”既是教学的最高目的,也是学习的最高追求。小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非常希望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以此作为证明自己的“资本”并获得来自他人——尤其是家长和教师的赞许与肯定。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效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课后作业布置环节更多地安排一些具有知识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任务作业,鼓励学生结合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完成一些现实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成果的理解将达到更深层级,并且会在运用过程中结合实际体验形成更全面的知识认知,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形成更立体的知识、技能作用感知。这些都非常有助于学生知识应用素养的有机提升。

比如在讲解完《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安排给学生这样一个长期任务:在一个星期内每天走访学校或小区附近的几家超市,调查并记录牙膏、大米、花生油、苹果、卫生纸和白菜等几种食物和日用品每天的价格,计算出每家超市一周以内的物价均价,并且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一幅折线统计图,用以表现出不同超市的物价走向。如果学生学习情况允许,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试着根据这幅统计图预测一下未来几天每家超市的物价走向,以此为父母的购物活动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活思维

小学数学是一门严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机械性质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限制了小学生们在数学问题上的思维跳动。所以小学教师目前的教学重点、难点就是如何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活跃程度,引导学生们掌握灵活多样的解题思路,才能在根本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在日常的数学练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先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之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看看学生们针对同一个问题都有哪些不同的破解之法,从中唤醒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对《三角形的面积》内容学习时,讲解到“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底×高÷2”,在做题的时候,题目中已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就可以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三角形的总面积。那么教师就可以以这个问题为例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提问,在已知了三角形总面积和底的情况下,“高”能否求出?又或者,在知道三角总面积和高时,“底”能不能求出?这些都是《三角形》问题中常考的知识点,通过变相地延伸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教师再从中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在遇到相应问题时只会将知识点死搬硬套,让学生能够利用数学中原本“机械”的公式变换出更多的解题之法,从而保证学生对这一节的知识点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

三、结语

数学不单单是一门学科,它更是带领学生获得智慧、了解生活、提升自我的殿堂。小学数学教师要真切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趣和数学自学能力,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灵活的思维拓展和问题解决当中,以此作为培养学生优质课程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只有这样,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和成果才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小学数学教师也才能够真正达成“培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优化学生素养”的理想目标,进而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刘玮,马芸雪.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浅谈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的有效执行路径和反思[J].中国当代教育,2016.

[2] 胡爽,何丽娜.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J].知识窗,2019.

G622

A

1002-7661(2022)26-0070-03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三角形小学生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混合研修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共同体成长的研究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我是小学生
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价值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