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重构“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

2022-11-24 17:06罗传成
新课程 2022年16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历史深度

罗传成

(徐州市铜山区棠张中学,江苏 徐州)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历史课程也在逐渐改革,不仅要传授学生历史知识,也要通过学习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历史课程时,要学会运用问题驱动的形式来重新建构历史课堂,让学生能够实现对历史的深度学习。历史是高中基础学科之一,它可以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未来,同时我们通过历史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所以就问题驱动,重构“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作出相应分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深度学习是让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浅层学习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其中的奥秘,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而目前的高中历史课堂尚处于灌输式的浅层次教学,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重构历史课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实现对高中历史的深度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把学习的新知识和之前的旧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历史逻辑思维能力。随着高考命题逐渐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和素养立意,教师要将深度学习贯穿于整个高中历史课堂的始终。

一、问题驱动,重构“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的现状

首先,教师在上课时没有自己的上课进度,只是按照学校安排的教学进度上课,没有创新思维,也不去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让一些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并开始排斥历史课程,这样也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只会将课本中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理解知识点的深刻内涵和背景知识,无法灵活地运用知识,这种传统的“你讲我听”的课堂会让学生思想不集中,在课堂上无法完全跟上教师的节奏,这会让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也会让学生学得很吃力。

二、问题驱动,重构“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的意义

问题驱动,重构“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要求教师设置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重新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通过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深入思考,学生心里会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会让学生养成爱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新高考、新课标和新教材。第二,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在教学时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学习历史,对问题的设置需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这种课堂会促使学生建构自己的思维结构导图,然后将新的知识、新的思维融入其中,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三、问题驱动,重构“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彩,提高教师的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历史课堂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微课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运用到高中历史课堂中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可以使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更进一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传统的历史课堂主要是教师直接解读教材内容,用干巴巴的知识点进行授课,同时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有了微课教学工具之后,减少了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高二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三中“毛泽东思想”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两节内容,当李清照与毛泽东的作品同时出现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提前制作好的微课视频,然后教师再来引导学生: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本需站在不同的立场去解读,在解读时需要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立场,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解读材料。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本节课的内容,之后寻找学生来扮演毛泽东或者李清照,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思考当时这些历史人物的想法,然后让学生分别诵读作品,朗读前需要对诵读对象、诵读内容、诵读要求、达到目标、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好充分预设,这主要考验学生能否借助诵读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并且提高感悟能力。新高考的趋势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感悟能力,要让学生结合新时代发展的思想以及学生的处境来理解,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讲授对学生在自主思考阶段的偏差进行规范,然后教师对学生多提问:“这位学生的想法和我们的想法有什么异同点吗?”“这个学生有没有出现错误,他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的想法呢?”教师再通过提问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

(二)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学习

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学生设置问题是关键,当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由于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能力都会有差异,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探索历史知识,小组合作学习要以课堂为中心,教师进行引导,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做到逐步深入学习,每一位学生的不断深入会给别的学生带来感悟以及思考,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课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布置教学任务时,教师采用逆向提问的方式:“有人说,新经济政策和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是历史的倒退,你们认为是这样吗?有什么理由?”教师给学生抛出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和碰撞,会形成思维的火花,然后每个小组派学生代表在班里进行展示,其他小组如果有不同观点直接提出,这样可以在班级范围内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兴趣,最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借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将科技运用在历史教学中,使历史知识呈现方式多元化,这有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也可以引入大数据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做到真正的分层教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中有着一些不同的知识点,而通过知识点难度的分析,可以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题目去做,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如果教师只是用课本讲解,学生无法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魅力,所以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之前文学艺术的图片以及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的文化魅力。辉煌灿烂的文学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教师要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并且进行深度引导,让学生不能只是停留在浅层知识层面。

(四)分层教学,培养学习能力

教师的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备课前就要设计好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上课前就要做好充分准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成绩是成正比的,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思维能力较强,动手能力也强,而成绩弱的学生在思考事情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教师要做到分层次备课,这样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更具有针对性。

例如,在“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节课,教师首先要进行分层备课,有些学生因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弱,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对这些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提问:“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是什么?”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入今天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而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提问一些较难的问题:“旧三民主义是如何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这个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让学生知道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在备课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度不同的问题,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历史学习的持续发展,形成更深层次的知识储备。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上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高考的发展趋势不仅仅会考课本中的必备知识,更要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教育的本质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然后在历史课堂中不断地探索新知,教师通过设置创新性的问题来开发学生的大脑。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加深学生学习历史的深度,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成果,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深度学习的开展。历史课堂进行深度学习,不是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而是要帮助学生学习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了解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科素养,同时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高中历史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