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并举”的课堂教学重构

2022-11-25 07:08贾美霞折瑞莲
新课程 2022年30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劳动

贾美霞,折瑞莲,刘 艳

(1.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学,陕西 神木;2.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二中学,陕西 神木)

“五育并举”是指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素质教育外显于行,内植于心,内化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基本素养。基于“五育并举”的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通互融,将知识转化为成人成事的经验沉淀,实现以学致思、以思成事、以事成人,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真正参与者、社会活动的践行者。

一、“五育”缺位的课堂教与学

学校课堂是实现“五育并举”的主阵地。聚焦学科整体育人功能,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推进全面育人的“课堂革命”向纵深发展与延伸。“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现实中“五育”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和体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主体不分、主次不清,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

(一)“五育”取舍明显,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足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师育人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首先,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侧重学生智育的发展,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学方面,采用加课补课、强化训练、套题演练等方式千方百计来提高学生分数。但对音乐、美术、劳动教育、综合实践、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则认为这些都是常识性学科,可有可无,致使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工作形式化、流程化。部分教师虽然组织学生参加了一系列社团活动、垃圾捡拾等活动,但这类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图片资料,应付上级检查;另一方面活动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深度,根本无法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目的。其次,“五育”组织形式表面化。“五育”要想从根本上浸润学生心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就必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学与做的实践中才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将系统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行为习惯。由于大多数教师组织的活动缺乏挑战性、亲和力和吸引力,作秀成分浓郁,因此根本无法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最后,“五育”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部分学校围绕“五育”制订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内容空洞、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与操作性。有的教师照搬照抄名校“五育”校编教材和实施方案,与所在学校学生的知识承载能力和认知范围不符,致使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违背了教育初心。因此,教师应依据本地区区域特点和学情,选编符合学生实际的项目开展“五育”,确保教育活动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二)“五育”成为纸上谈兵,实操性活动屈指可数

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淳朴善良心性的形成都依赖于一定数量“五育”活动的开展。要想让行为渐变为习惯,就必须借助常态化的“五育”开展活动。根据调查与实例分析,大多数学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首先,教育软硬件配备不到位。“五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场域、资金、师资等,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仅借助空洞的理论夸夸其谈,所选的案例又违背学生生活和实际年龄。这种用语言传授理论,用话语诠释案例的形式,既艰涩难懂,又缺乏生机与活力,漠视了学生的地位,缺乏亲身体验的愉悦,所以依托说教式开展“五育”根本无法使学生融入活动,无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其次,“五育”活动的开展必然会增加学校人力、物力和财力开支。在学校经费捉襟见肘的背景下,学校千方百计减少和压缩开支,说教式“五育”理论既经济实惠,又不违背教育政策,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最后,教育行政部门考核评价的指向性束缚“五育”的开展。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师考核排名,中高考核算以“三均率”为依据,学校为了完成相应的考核任务,千方百计地加强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的时间、资金、物力投入,并将最优秀的教师安排到毕业班,这种管理模式必将影响“五育”的全面落实。可见,在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重眼前轻长远、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实践,致使“五育”实践被轻视。

(三)“五育”出发点严重移位,落脚点错位畸形发展

首先,“五育”开展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与健康成长,各项活动组织与开展必须能有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力推以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核心素养深度形成。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校“五育”的开展走了形、变了味,与“五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受到家长的质疑、公众的批评。如将“五育”中的劳动教育异端化。劳动教育提出的初衷是通过劳动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创造,同时利用实践活动,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最基本的劳动知识与技能,领悟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亲历实践劳动过程,养成善于思考与观察的良好习惯,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其次,充分利用劳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劳动之愉悦,感受劳动之艰辛和收获之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最终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深植学生心灵深处,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但实际劳动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将劳动教育作为惩罚犯错或行为失范学生的一种方式,学生犯错之后惩罚其劳动,这样就扭曲了劳动教育的本意,在学生内心从小就滋生了劳动就是惩罚错误者的一种手段。长此以往,会使学生逃避劳动、漠视劳动,尤其是对体力劳动者滋生鄙视的思想,这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将“五育”低俗化、戏剧化和娱乐化。无论国家顶层设计还是教育行政部门,都将“五育”放在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来实施,但基层部分教师和家长认知短浅,认为“五育”是学生放松、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

二、“五育”课堂教学模式重构策略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五育并举”的价值认识模糊,重视不够,“五育”育人价值发挥不足;家庭、学校交流合作不到位,师生评价体系不健全。要想使学校“五育”活动真正发挥实质性作用,就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反思不足,深化新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重构。

(一)深化“五育并举”价值认知,使课堂教学温度与深度并存

基于“五育并举”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首要问题是提高教师对“五育并举”要义的认识。首先,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五育”的目的是培养“三观”正确、行为规范、品德良好的好少年。教师要充分利用“三个课堂”,使课堂成为践行“五育”的舞台,使课堂既有爱的温度又有育人的深度。例如,神木市第十一中学贾美霞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其改造成有创意的艺术作品,然后将设计思路创新点与其他同学分享。贾美霞教师一边倾听学生的心声,一边结合本学科特点开展“五育”,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勤俭节约、旧物回收循环利用等环保意识。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这既让学生体验了创新的成就感,又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和表达的欲望,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成果展示有助于学生顿悟美、欣赏美、感知美,提升自我创新的能力和审美意识。其次,“五育”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刻理解“五育并举”的价值含义,知其意,明其情,晓其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浓情爱意及无微不至的关怀,明白“五育”实践活动对自我人生轨迹的影响。正如著名教育家张伯岑先生曾说:“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又如折瑞莲教师在综合实践教育时为了让教学富有浓情、彰显亲情、流露温情,他在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之前,先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情感教育,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直击学生内心深处,使学生精神层面受到一次洗礼,随后基于学科特点,组织学生开展社区亲情关爱活动,女同学给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等,男同学清理社区垃圾、修剪绿篱、收拾草坪等。教师将每一个学生辛勤劳动、爱心奉献的场面制作成美篇发布到微信家校群,家长、教师蜂拥点赞。这样“五育”活动既是学生爱心付出的过程,又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过程;既是良好美德再塑造的过程,又是多元教育价值理论深度渗透的过程。总之,在实践中认知“五育”的价值与深意,有助于跨越文本理论局限性,帮助师生共同成长,由单纯的育人向育人成事转变。

(二)“五育”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五育”是一个基于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育人体系。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应有效整合教材资源,寻找多学科融合节点,使课前课后、线上线下、课内课外高效融合。如刘艳教师在社团活动中以“卖场”为主线,组织学生将自己剩余的图书、玩具、手工艺品带到学校卖场,进行物物交换或买卖。在卖场中,学生一边展示一边介绍,千方百计推销自己的商品。借助简单的商品交换,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商品交易的基本常识和规则,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初步理解,从小培养学生理财置物的经济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丰智益慧、体验商品买卖获取收入的喜悦,体验与同学分享知识的成就感。同时,这样的实践活动将课堂从教室转移到室外,组织形式别开生面,使学生活力十足,兴致盎然。立足“卖场”的育人实践,体现劳动创造价值的真意,使“五育”有了更高的立意和站位。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有效融合,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开发课程精挑细选,重新定义与建构,统筹为一个符合区域特点的教育实践理论,将三个课堂、五项管理与“双减”政策紧密结合,认真研究、提炼要义,精心设计“五育”新思路、新方案,打通师生间生疏隔阂,拆除课上课下间的壁垒,增强师生的活动体验快感。学生只有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切体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知人性的真、善、美,从深度活动体验中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及情趣爱好。可见,依托形式多样的活动实践彰显了“五育”融合,将体验愉悦、兴趣激发、智趣激励高效联通,使“五育”如涓涓流水,沁人心脾。

根据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将461例患者分组:将冠脉正常组和冠脉粥样硬化组合为非冠心病组(117例);冠状动脉狭窄≥50%为冠心病组(344例)。按冠脉狭窄累及冠脉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112例、双支病变组125例及三支病变组107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分为3个亚组:低分组(<5分)52例,中分组(5-1 0分)135例,高分组(≥10分)133例。

(三)让“五育”回归生活,呈现生活万象

古人云:“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一本育人的经典教科书,万事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知其味、晓其理、健其体、励其志,基于真实生活的“五育并举”理念,打通校外校内人为边界,让外界的良风新俗吹进校园,激荡在校园每一个角落。聚焦学生真实生活,学生内心真实需求的“五育”,才能疏通学生与社会的网络组梗,寻找一条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童心张扬的生长点。如张丽娜教师为了让学生牢记历史、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搜索有关抗美援朝、有关长津湖的历史资料,同时将筛选的历史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全面了解长津湖战役的真实情况,随后利用社团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长津湖》,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惨烈的战争场面、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在听觉、视觉层面对学生形成冲击,心理上产生共鸣。张丽娜教师组织学生参观神木市革命旧址,打扫某某烈士陵园,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开展重温入团誓言以及爱党、爱国一系列实践性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观看电影、撰写观后感,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精神与心理上的洗礼,血与火的历史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心中,使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学生通过参观革命烈士陵园,邀请革命英雄讲人生经历等活动,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融合教育。

总而言之,教学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根据知识内容有差别地开展活动,使教育素材的高度整合与科学配置,教学任务与教学方式高效优化组合,实现教育管理与“五育”实践深度融通,培养学生敏于思考、勤于实践、乐于探究、勇于质疑、善于协作的优秀品质。在“五育并举”的牵领下,强力、有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锻造一批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勤于探索的社会新人。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五育劳动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