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探究

2022-11-25 07:08谢国辉
新课程 2022年30期
关键词:历史情境课程

谢国辉

(甘肃省和政县新庄初级中学,甘肃 和政)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进行时”,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渠道还比较有限,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基本便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而前者也同样要以后者作为基础和依托。针对这一客观事实,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树立鲜明的“生活意识”,进一步加大对生活情境的探究、引入和利用力度,实现课堂教学和生活情境代入的有机结合,以期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体验的同时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若要落实上述设想,在笔者看来,初中历史教师应首先对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形成精准认知。

一、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路径

其实对生活情境的创设和利用并不是一个非常新鲜的教学方法,很多初中历史教师早在新课程改革之前便已在工作中践行了这一举措。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不少初中历史教师对生活情境的应用存在片面化和形式化的问题,没有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引入路径形成完整的认知,也未能根据不同课程阶段的需要而做具体的应用调整,这就难免会限制生活情境教学作用的发挥。

(一)利用生活情境优化课程导入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程教学的第一环节,课堂导入对生活情境的应用要求应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快速调整。不少初中生对历史常常有着“乏味”“枯燥”的刻板印象,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便要通过生活情境来彰显历史知识内容的亲和性和趣味性。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将本课内容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边所存在的对历史知识、技能的利用过程,并通过对一些具体场景的塑造来强化有关策略的引导力度,使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内容形成浓厚的认知趣味,为接下来的正式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铺垫。

(二)利用生活情境优化课程讲解

课程讲解是完成知识和技能内容由书本转移至学生脑海过程的关键环节,其对生活情境的应用应突出一个“活”字。初中历史教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并且要准确了解学生的普遍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内容,而后利用这些生活中的场景、活动来作为讲解知识内容的平台和载体,将知识点的生活存在感和日常应用路径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来进行知识、技能内容的灵活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注意对生活情境创设的自然性,避免给学生带来一种主观上的突兀感和嵌入感,要在完成知识内容、概念的基本讲解后再开展生活情境的引入,从而使学生在形成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去了解学习成果的日常运用方法和价值,继而真正践行“活学活用”的教学观念。

(三)利用生活情境优化课后练习

初中历史的课后练习主要是以课后作业的形式来展开的,而对课后作业形式的丰富和改造则是这一阶段生活情境的主要应用体现。初中历史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抄抄写写”的单一作业形式格局,更多地设计一些结合了多种生活场景和活动内容的应用性题目,让学生能在解题过程中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另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能力水平等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凭借既有学习成果去重新认识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最大限度上做到对生活情境的有机还原,并使学生更真实而直接地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二、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依托生活情境提升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

在准确把握了生活情境构建和应用的主要路径之后,初中历史教师要从策略层面着手制定更为具体且多元的生活情境利用体系。在执行这项工作时,初中历史教师要重点凸显出生活情境教学法所具有的激发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提升应用素养等优势作用,帮助学生借助情境中的生活资源和个人能力实现“生本化”学习,进而使课堂教学的成果更丰硕。

(一)借助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知识的生活存在感

对初中生来说,决定一门课程价值高低的标准其实很简单:越是能在现实中得到广泛体现和应用的知识就越值得自己去学习。初中历史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这一普遍心理,在课堂导入阶段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积极创设一些能体现本课教学目标的广泛存在性和巨大应用价值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情境的观察和回顾来捕捉知识元素,从而激发他们的认知欲望和学习趣味。

例如,在《百家争鸣》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解之前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展现儒家这一诞生于春秋时期并对中华文化形成深远影响的思想流派在当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人们以“拱手礼”作为见面问候的方式;在表示年龄时,人们会以“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来代称自己的岁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对具有“孝”“仁”等美好品德的人赞不绝口,并将这些品德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等。

2.借助情境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虽然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成长发育,但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仍有着较强的感性认知特点和主观趣味支配属性,对娱乐性、互动性较强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参与诉求。好动、爱玩是每个初中生的天性,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可以获得无穷的乐趣,还能表现出更强的行为能力和学习悟性。据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在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和本班基本学情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教学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融入教学的内涵,从感官调动和兴趣捕捉方面充分激发学生,在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为学生开辟出全新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渠道。初中历史教师不妨将生活情境的创设和教学游戏有机联系起来,通过一些具有生活情境代入感的游戏活动来组织学生从更深层面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得以“边玩、边学、边悟”,使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变得更加自然,进而将“寓教于乐”的理念充分落到实处。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这一系列课程时,教师可以在完成对课本知识的串讲后,组织大家玩一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颇为流行的游戏——“投壶”:教师准备一些笔筒,再为每个学生分发几支筷子,要求大家站在一定距离之外将筷子投入笔筒中,以投中最多的为获胜方。同时,教师还要将这一游戏的起源以及其在文人士大夫中得以流行的“拟鞍马之态”的原因介绍给学生,并进一步挖掘一些关于这种游戏的历史故事和时代背景,让学生从侧面对当时的社会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3.通过情境扮演活动优化学生的知识认知

初中历史中有很多内容所涉及的年代都较为久远,相应的社会面貌、文化也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很多初中生在历史学习方面颇觉吃力的一项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个问题,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一场情境扮演活动,将自己在书本上所学到的人物、事件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演绎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一方面能表现出更为饱满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更直接、生动的方式完成对知识内容的深度消化,从而达到更理想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完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玄武门之变”“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安史之乱”等故事和自己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以结组的形式设计对应的剧本,并且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服装、道具,让学生在下一堂课将本组所准备的舞台剧表演给全班同学看。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每组的演出情况和观众的意见评选出1~2个“最佳剧组”以及若干位“影帝”“影后”。

(二)借助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1.设置情境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知识点的讲解做到“点到为止”,结合课程知识内容以及一些生活情境预留出一定的问题作为“引子”,引导学生根据前段学习成果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开展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对预设主题进行大胆猜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激活自身的思维潜能和学习灵感,并能在问题被成功解答时获得很强的成就感,这些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将大有裨益。

例如,在讲解完《美国内战》这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已经从法律层面废除了‘种族歧视’并赋予了黑人公民权,为什么时至今日美国社会仍然对有色人种抱有很大的偏见呢?”而后便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成果思考这个问题;当学生的思考陷入瓶颈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的场景来给予提示:“不知道大家家里有没有人有吸烟的习惯并且现在正在戒烟。大家想一想,戒烟是一件容易的事吗?为什么戒烟这么难呢?”从而让学生将“国家”和“社会思想”层面的问题具化到个人行为上,让学生的思路得到有效疏通。

2.结合情境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古语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和自己冥思苦想相比,初中生显然更乐于和同伴一起展开讨论、分享认知。据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知识内容和一些生活情境提示,组织学生以结组的方式来围绕一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个办法,学生之间的思维方法、学习技能和知识成果将得到高效的沟通,而且每个学生也都会在表现欲的“加持”下焕发出更强的参与活力,同时还在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合理性”提出问题,并让学生以同桌二人或四人小组的形式组成几个讨论组,同时引导学生参照“具化法”的方式进行探讨、思考,如“斯大林模式”强调发展重工业,看似是对平衡经济的一种违背;然而彼时的苏联社会犹如一个身患重病的病人,必须要通过“猛药”才能保住性命,为后续的“调理”提供基础条件;等等。

(三)借助生活情境提升学生的历史应用素养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同样,实践也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绝佳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应在保留并优化纸面作业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堂学习成果去完成一些生活性的任务,让他们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感受不同生活情境中的历史价值体现,同时完成对学习内容的二次消化和深度理解,并进一步形成更具个性化成分的综合学习成果。

例如,在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初中生会经常用到“文献分析法”,依靠一些资料去推断、印证自己的历史猜想。那么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诸如“改革开放带给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身边的民族团结发展”等对应的课题,鼓励他们同样采用文献分析法从网上、博物馆或档案馆中搜集相应的信息并撰写一篇简单的活动报告和课题分析报告,并将这些内容作为作业上交上来。

(四)依托环境渗透实现历史教学的侧面优化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细致入微而又悄无声息的,能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一个人思想意识和行为认知的深刻转变。初中历史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情境教学中充分融入环境渗透的元素,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场合环境中注入一些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巩固或历史情怀塑造的元素,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浓厚的历史氛围的影响下,借助这种自然而然的熏陶实现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稳步提高和常态优化。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务必要注意目标元素和整体环境的契合性,避免给学生带来突兀感,以免起到不利的反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一些反映“武王伐纣”“秦灭六国”“淝水之战”“澶渊之盟”等历史事件的连环贴图,或者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悬挂对孔子、李世民、朱元璋、林肯、列宁、邓小平等历史人物的图文介绍,等等。

除了以上几方面主要策略外,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将家校合作机制引入这项工作中,依托家庭环境所独有的优势来为学生创设出更有亲和力和代入感的历史学习情境。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家长根据子女的爱好和家庭布局,在子女的卧室、书房里悬挂一些历史人物肖像,或者抽出时间和子女一起读一读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的图书,等等。

三、结语

“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是所有知识和技能的共同属性和作用,可见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开展离不开对生活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深度应用。初中历史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点,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对生活情境的多元创设,分别在课程导入、课程讲解和课后练习三个环节表现出对生活情境的具体利用,并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应用素养以及开发环境渗透教育等主题制定策略体系,引导学生感受到历史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生活养分的滋养下真正学会历史、用好历史、爱上历史,从而为他们日后进一步的历史学习和综合素养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历史情境课程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