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合探析

2022-11-25 07:08陆治斌
新课程 2022年30期
关键词:课件法治道德

陆治斌

(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甘肃 玉门)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它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现实性,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初中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合,符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且能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自主的状态投入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探究中。因此,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准确及时以及方便快捷等特点,设计信息化的教学方案,并组织展开信息化的教学活动,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分析

(一)教育信息化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源动力。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他们就会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与活跃的思维,就会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理解和探究。道德与法治内容以理论认识和活动探究为主,虽然新版教材中增加了活动探究的内容,但是依然以理论方面的交流讨论为主,这对生性活泼的初中生而言比较枯燥。教育信息化的方式能图文并茂地呈现道德与法治内容,能在短时间内呈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案例等课外的信息,因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集体生活邀请我”时,教师可以运用电子白板呈现某些集体或者非集体的图片,包括班集体的图片、学校全体师生的图片、社会某一团体的图片、某一企业的图片等。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呈现公交车人群的图片、犯罪团伙的图片、商场购物人群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内容进行基本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深入理解集体的概念。教师也可以呈现集体温暖的事例,引导学生结合课件中的事例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讨论,从而让集体的意识深入学生的脑海中。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者视频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地展开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探索构建。

(二)教育信息化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双减”政策理念的本质是“减负增效”,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信息技术是课堂的重要辅助教学工具,科学、合适的课件内容能呈现丰富的教学素材,能帮助学生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构建,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较大的发展和成长。因此教师要在课前设计科学、恰当的课件视频,并将其灵活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我们与法律同行”时,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图片呈现法律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的保障,呈现日常生活中人们依法办事的事例,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真实的生活案例,展开相应的思考与分析。那么学生就会在有限的时间内认识到依法办事的原因,树立坚定的法律意识。

(三)教育信息化的方式能丰富课堂教学素材

新版教材中呈现出了与主题内容相应的案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探索和构建。生活中与教材主题内容相关的案例有很多,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出现很多新的案例内容,初中生也会逐步关注时政热点,所以丰富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加强对基本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就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课件图片和视频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的信息内容,因而可以成为丰富课堂教学素材的重要工具。

例如,在教学“法律为我们护航”时,教师要运用课件图片呈现民法典中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条文,呈现围绕民法典展开的相关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以及约束未成年人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民法典中的其他法律条文,引导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下观看学习。

(四)教育信息化的方式能提升学生的品质素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养学生品质素养的重要课程,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既能引导学生加强思想认知,又能引导学生将良好的思想认知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实践中,进而能全面实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价值。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展开相应的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良好的思想认识内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

例如,在教学“集体生活邀请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自己心目中的班集体画出来,学生要将自己对集体的理解、对班级同学的热爱通过一笔一画表现出来。当学生画好后,教师可以通过拍照保存的方式,运用课件图片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通过对图画内容的观察和欣赏来深入构建集体的概念。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方法探析

(一)借助信息技术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而且“双减”政策理念要求,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发挥出最大化的价值。学生只有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初步了解了将要学习的道德与法治内容,才能为高效的课堂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教师可以设计用于课前预习的微视频,引导学生围绕将要学习的重难点内容展开阅读分析、归纳整理与初步练习。

例如,在教学“青春的情绪”时,用于课前预习的微视频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预习重点并思考如下问题:情绪的类型有哪些?情绪的成分有哪些?影响情绪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的情绪?等等。与此同时,课件视频中,教师还可以呈现基于生活情境的关于情绪的问题,如“提醒同学别喝生水,但是遭到了同学白眼,这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如何缓解这一不良的情绪?”等。课件视频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谈谈良好情绪与不良情绪对自身的影响,引导学生将所学教材内容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有机结合起来。

当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后,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前分析和总结的内容,分享他们对习题内容的分析和解答等。教师要表扬预习积极认真的学生,督促预习敷衍了事的学生,并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展开教学活动。

(二)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课堂导入能引导学生在课堂起始环节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与浓厚的兴趣,能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新知的探索与构建。而如果学生没有在课堂起始环节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中,那么很有可能影响到整节课的学习效率。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视频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全神贯注地展开课堂学习探究。因此,教师要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来导入新课,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情绪的管理”时,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图片呈现我国中医“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等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内容思考,既然情绪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那么我们要如何管理自身的情绪,如何成为情绪的主人呢?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导入情绪管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调节情绪,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哪些等。

又如,在教学“我们的情感世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起始环节呈现如下情境图片:一是升旗仪式的图片以及“看到国旗冉冉升起时,有怎样的情感”的问题;二是我国美丽风景的图片以及“在优美自然风光中,你有怎样的情感”的问题;三是某些被严重污染地区的图片以及“在恶劣环境中,你有怎样情感”的问题等。这些图片情境会帮助学生认识到情感的丰富性,并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探索与构建。

(三)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道德与法治教材上的内容被分成了若干小节,教师会结合整个学期的课时来灵活安排课时内容,且会围绕课时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确定重难点内容。当教师确定好了重难点内容,那么就会围绕重难点内容设计问题,组织展开教学活动。所以学生只有突破了重难点内容,才能高效地完成整节课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同样可以借助课件视频的直观性和便捷性,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时,关于这节课内容,有部分学生认为,美好的情感让人心旷神怡、兴高采烈,而不良的负面情感却让人非常不舒服,负面情感对我们的成长没有一点意义。有学生不理解情感体会与成长之间的关系,有学生对“向朋友倾诉自己的苦闷是在传递负能量吗?是否应向朋友倾诉不良的情绪”等内容表示困惑。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图片,对良好情感体验、负面情感体验以及正面情感传递和负面情感倾诉等内容进行系统的论述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适当倾诉负面情绪,但是不能像祥林嫂一样经常诉说自己的不良遭遇,良好情感的表达和分享也要分场合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运用课件视频来呈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材料分析习题以及简答题,引导学生在分析习题以及解答习题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具体的简答题题目可以是:我们应该如何关心他人?材料分析习题可以是:目前,不少中学生感叹“情绪失落”,课间十分钟最短暂,回到家就想在厕所待着,只愿意在网上聊天等,这些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教师可以在课件图片中给出简单的提示,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内容展开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每个学生都要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答案,然后学生要与同学围绕习题答案进行分享交流,从而提升学生对基本知识内容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中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案例分析类的习题内容也比较多。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学习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课件图片与视频直观化和便捷化的特点,呈现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认知能力进行选择性的观看与学习,从而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升。

教师可以设计单元总结方面的微视频。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是通过单元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且每个单元都是围绕单元标题内容展开的,单元内各个小节的内容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课件图片系统呈现整个单元内容的基本知识点。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对整个单元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可以一点一点地列出整个单元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树状思维导图的方式列出整个单元的基本知识点,具体是将单元标题写到主树干上,然后在主树干上依次写出每一小节的标题,在每一小节标题后再细分出若干个细小的枝杈,写上每一小节内的主要知识点。当学生做好自主总结后,教师再呈现课件图片中总结出的单元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整理总结能力。

教师可以围绕某一课时内容展开拓展延伸。即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爱好,丰富某一小节内容的教学素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在教学“情绪的管理”时,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图片呈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情绪管理与心理品质有着一定的关系,能管理好自身情绪,并能运用健康的方式及时消化不良情绪的人,必然有强大的心理品质。当学生对心理健康内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那么他们就会充分认识到自信心与积极自我暗示的重要意义,就会运用正确的方式消化不良情绪,并能正确应对常见的考试焦虑等。如果班级学生对心理健康内容的兴趣比较浓厚,那么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图片呈现心理辅导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到不良心理问题的危害,进而有意识地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

(五)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加强巩固练习

任何学科知识内容的系统构建都要经历探究新知以及巩固练习等多个环节。传统的作业练习,教师基本是要求学生背诵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或者是引导学生做大量的习题练习,学生根本没有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构建,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也没有发挥出来。

“双减”政策理念中对课后作业练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注重课外作业练习的多元化与有效性。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信息化的作业练习,丰富作业练习形式,提升学生的作业练习兴趣。而且教师要结合信息工具,及时评阅学生的作业练习,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鼓励性的评价,从而在落实政策理念的同时提升作业练习的有效性,并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如果学校有希沃白板或者是其他电子信息平台,那么教师可以运用希沃白板来呈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在线练习,并将错题直接归类到错题本上。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查看学生的作业时间,并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推送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及时查漏补缺。

如果学校没有专业的信息平台,那么教师可以将课件中的作业内容发送到班级微信群,引导学生将习题答案写到练习本上,然后拍照上传到班级微信群。比如,学习过“集体生活”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班级设计一份集体活动方案,并将活动方案呈现到班级微信群中或者钉钉上,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彼此设计的班级活动方案,让集体观念深入学生的思想中。

总而言之,教育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教师要加强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要将课件图片和视频运用到课堂导入、重难点突破、个性化学习以及学生的作业巩固练习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习素材,进而切实提升初中生的品质素养,发挥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课件法治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