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2022-11-25 07:08刘春玲
新课程 2022年30期
关键词:历史内容发展

刘春玲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十三中学,黑龙江 七台河)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在当前社会的全面发展中逐渐呈现了部分的问题,其中最基础的就是“教—背—考”的教学形式。当下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因为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且也不能迎合当前教学目标。近几年较多的创新教学形式的出现改变了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开展主题式教学,从中掌握教学含义,对问题进行优化,从而展开详细的教学分析。

一、主题式教学的特点

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来促进其全面发展,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主题式教学主要是将课程所讲解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整理,并且运用凸显课程核心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的主题,并且通过课堂的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教师始终围绕课堂来开展主题教学。不同的教学环节可以在形式或者内容上存在差别,但是始终都离不开核心的主题,教师需要构建可以与历史课本知识相结合的情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看法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由此不仅可以发展学生个体的主观意愿,并且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在主题探究学习中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实现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培养。

二、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实际需求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研究教材的编排问题,保证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清晰的思路,可以明确历史事件,相互对应,并不是只在一节课上学习历史,需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全面串联。教师在设计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时,需要积极落实历史发展的脉络,保证学生可以有迹可循,找到容易记忆知识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情境创设作为历史事件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内容,避免因为情境的修改导致对历史事件产生错误认知,并且教师还需要学习先进的历史主题式教学措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制定适宜班级学生发展的主题式教学策略,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发展空间,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之后,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也不能从单一的时间和事件来了解起因、经过、结果,需要从多方面出发进行记忆学习,从而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完善心理状态发展。

三、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意义

(一)彰显初中历史教学的生动性

通过教师采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可以全面彰显教学重点,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对单元或者主题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的过程中,让学生全面感受历史的发展过程,得到更深的历史感悟。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主题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化教学的生动性,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提升学生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强化历史教学的关联性

历史教学中采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发展,开展多样化的教学,保证每一时期历史的相互关联。主题式教学需要教师在材料准备中,结合实际教学的重点,保证历史与时事整合,让学生明确历史与当前现实之间的关联性。由此在创建主题式教学期间,学生需全面了解开展主题式教学的意义,掌握主题式教学之间的关联性。历史事件发展的年代较久远,主题式教学的落实可以让学生了解各个时代发展的关联性,深化知识理解的能力。

(三)彰显历史教学的主题性

开展主题式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历史的主题意义,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虽然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知识结构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通过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引进,可以让学生围绕课程的主题来拓展思路,引导学生查阅书籍、上网搜集,深化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内容,并且还可以开展课外的主题式教育,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模式

(一)整合初中历史教学内容

在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中,教师需要全面掌握历史的教学内容,实现单元的构建,全面掌握单元,突破主题式教学重点。在初中的每一本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中都有主题。由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全面整合,探究出历史教学的整体结构,围绕主题来开展教学,实现知识点的升华,让学生掌握主题,了解主题内容。例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中包含了人类起源、秦汉时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等几个历史内容,由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科学、地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人类的起源有全面的发现,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全面掌握,实现多层次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针对单元知识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索中全面寻找答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保证学生更大程度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开展辩论大赛,如“关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学们认为好不好呢?”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提升历史学习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导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需要历史教师在课程开始前采取提问题的方式进行情境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问题展开充分的探讨和思考。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产生好奇心,从而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例如,在“动荡的春秋时期”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烽火戏诸侯”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思考,回答图片中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并进行沟通和探讨,分析故事反映了什么。当学生对图片故事进行阐述和分析后,引入春秋时期的动荡局面,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并进行深入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知识内容的相互联系,避免出现孤立的历史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特点,通过游戏、图片、故事和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历史情境,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抛出问题题目,引导学生对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探究。

(三)选择适宜主题内容,提升彼此之间的融合度

初中历史在实际教学中落实主题式教学,需要保证与课本知识内容吻合。并且在此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鼓励学生选择相关的主题内容,明确主题的教育方向。有效的主题应当是与课本紧密融合的,让学生在完成主题教学内容的同时,促进对知识内容的全面学习,促进主题教学内容的深入。教师需要注意选择适宜的主题,使主题式合理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装饰品,还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时,教师需要结合内容开展主题搜索活动,并且将洋务运动的背景、前期阶段、后期阶段选择适宜的主题。教学中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清政府的痛定思痛的大背景,点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以及涉及的范围。针对自强运动的主角以及求富运动的人物进行有效讲解,开展单元主题式教学。在无形之中就会提高各个主题之间的耦合度,让课文内容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从而提高主题教学的整体效率。

(四)拓展丰富历史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

在初中历史教学开展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需要开展丰富的历史活动。在新时代课程改革发展下,教师教学需要彰显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教师通过为学生创建适宜的发展目标,彰显学生课堂的根本价值,需要教师从传统的主导者演变为引导者,由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历史主题活动,促进教学氛围更加丰富,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开始期,需要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故事,可以开展“5分钟讲故事”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看历史的纪录片,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参观历史古迹,明白先人留下的历史故事。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洋务运动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编制成舞台剧,之后让学生全面演绎,从而更好地感受历史。此外,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需要组织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科学落实主题式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科学的、系统的认知结构,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加深其对学习内容的感受,并且使整体的知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初中历史需要教师迎合新时代课程改革,正确掌握新时代发展的方向,掌握实际教学内容,精心创建教学主题,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历史内容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新历史
教师发展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