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气氛,轻松学习
——让初中生爱上数学课堂

2022-11-25 07:08田文芳
新课程 2022年30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数学课堂教学

田文芳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王中学,甘肃 陇南)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首先我们要做的不是如何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让他们爱上数学课堂,打开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意识、智慧的大门,才能慢慢在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事实证明,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难度上了一个台阶,但还没到不可破解和难以理解的程度。学生只要爱上数学课,在课堂上就能调动各个感官,主动接受教师传递过来的知识信息,发现数学的魅力,就能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一定能学好数学,且能有效促进数学教学。

一、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自古以来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师道尊严”“教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由此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学生对课堂的敬畏甚至到了谨小慎微的地步。初中数学课堂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上高高在上,严肃有余,学生在课堂上小心翼翼,活泼不足。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显得非常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数学成绩不理想。作为新时代的初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这种死气沉沉的现象,为学生营造快乐课堂,让学生体验成功。

(一)给予学生肯定,让他们认可自己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接受并关注学生的差异,也要合理、平等地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关注他们,并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使他们逐渐爱上数学课堂。

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关注他们,在课堂上提问时尽量把一些简单的、基础性、概念性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重新燃起学习数学的信心。比如,在“轴对称”的教学时,教师向学生提问:“请你说一下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什么特征与性质?”像这类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反复提,学生只要能听到,一般都能说出一二来。事实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问,让学生多体验几次成功,有利于建立学生的信心,对数学课堂是一种促进。

(二)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信心,干好一件事情的可能远远低于充满信心的人。初中生处于十三四岁的年龄,虽然教师、家长给他们灌输了很多关于考试与升学的重要性,但学生对学习还没有一定的认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导致他们学习是缺少自信心的。好多学生在学习中都是被教师和家长推着、陪着走,这不但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与习惯的培养,对数学教学也是非常不利的。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不但要给学生有效传授知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还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带着高涨的情绪和全身的智慧投入数学学习。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他们,如:“你的解题思路新颖,有创新性,真棒!”“你能想到这一点,不简单!”或者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者练习中出了错,教师不要急着断定“学生在课堂上没好好听讲”,不要否定他们,要在肯定他们的同时找到问题的根源,在鼓励中给他们提醒,引起他们的注意。如,“这道题最难的是列式子,你式子列对了,但计算过程中出现了一点错误,以后认真听讲,在这方面多注意,再细心一点,一定没问题的!”等。只要教师把心用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传递给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还有温暖。这对于处在青春期,思想、情感特别敏感的初中生来说是十分可贵的。这样做不但能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的学习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信心,改变初中数学低效化的教学现象。

(三)增加课堂互动,让课堂动起来

素质教育最排斥的教学方法,就是“灌输—接受”这样线型模式,这不利于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运用能力等的培养,难以实现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科教学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改变过去简单的、执着的“填充式”教学模式,要在适合的讲授过程中结合互动,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与教师、同学交流、讨论,碰撞出更多的思路,见解,从而让他们发现、看见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获得新知。

比如,在“相交线,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相交线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动态图,如“用剪刀剪东西时,两手之间的角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把剪刀看成两条相关的直线,成不成立?”等。这些内容学生只靠课堂听讲,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推断,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通过各自不同的理解、发现,在交流中抽丝剥茧,让知识核心露出水面,达到学习的目的。当然,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与互动,在发现学生思维稍有偏移时巧妙引导,保证他们讨论、交流的正确性与有序性。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思路,构建课堂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二、给学生传授有效学习数学的方法

(一)重视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观察小学数学教学时,笔者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有偏差。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在他们的认知里,数学是不需阅读,甚至一些数学教师从来不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内容。殊不知,学生在学习中、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大多都与自己没有认真阅读内容、没有准确理解信息内容或者信息之间的关系有关。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要改变学生对数学阅读教学的认识,不但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预习中认真阅读数学内容,而且在练习、应试中也要细心、认真地阅读内容。

首先,阅读不但能让学生快速了解内容、走进内容,更能保证学习效率,久而久之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其次,数学阅读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准确地捕捉到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厘清信息之间的关系,做到准确、快速地解答,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敏锐度。

最后,数学阅读能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神奇魅力,使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更多、更灵活的思路,有更多的收获。

(二)课前预习,促进课堂学习

笔者在一段时间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对预习还是挺重视的,在新课前他们一定要给学生设计相应的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新课内容,但是预习结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预习作业教师认真检查的情况很少,导致学生对预习不够重视,认识不到预习的重要性,更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的不是加强课堂教学强度或者延长课堂讲授的时间,而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让学生知道预习对课堂学习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比如,“相交线,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这一节的内容看似简单,但是其中的逻辑、抽象性很强。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预习,在课堂上就会很难跟上教学节奏,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效率。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有效预习的方法,如阅读、寻找知识点、通过完成练习厘清新课的知识脉络等,让学生把预习当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才能使学生重视预习,进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为课堂有效教学创造条件。

(三)课中勤动笔动脑,保证学习效率

一个班级中有几十个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教学可能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就是有些学生没有掌握课堂学习的方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平台,每节课堂教师传授新知识的时间为二三十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其效率可想而知。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就要教会学生听讲的方法。如要勤做笔记,强化课堂学习效果的同时,为课后复习做好准备;勤动脑思考,要辨证地学习、思考,不要亦步亦趋、人云亦云;没听懂的知识要及时向教师举手提问,不要把疑问带出课堂;等等。只要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的课堂学习不但轻松,而且有效,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更保障。

三、结语

总之,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逻辑性、科学性非常强,如果学生走不进数学,发现不了数学的魅力,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低效的。作为新时代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努力为思维、身心、情感都正在成长中的初中生营造快乐的数学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更有创造性与灵活性,从而发现数学的魅力,对数学产生情感与兴趣,爱上数学课堂,爱上数学学科,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促进教学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数学课堂教学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混合研修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共同体成长的研究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价值及意义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