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2022-11-25 07:08李丽佩
新课程 2022年30期
关键词:三角形数学知识思维能力

李丽佩

(临夏市第一中学,甘肃 临夏)

在初中数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科学化、实践化的数学教学方法全面培养与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效果的重要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并对人教版数学知识形成科学的认知与深层次的理解。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并能对各类数学知识与技能进行科学应用,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升。从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发展趋势来看,学生由于自小的成长背景、知识认知方式存在着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有着极大的不同。面对学生不同的认知差异,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需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针对性的实施与指导。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分析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针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科学化设计,使学生能合理应用多种数学知识,进而全面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效果。

一、初中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内涵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全面培养与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但由于学生存在着认知实践差异,所以这也就要求教师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行为,以学生思维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强化为中心,全面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数学思维服务于学生数学知识模式构建,能让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数学知识工具与方法,架构起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度认知,掌握科学化的分析方法。当前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与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被涵盖在初中教学方法三维目标中,一方面通过有效的科学实践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更重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养成。初中生数学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数学思维的支持,想要在教学实践中全面培养与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要重视数学思维培养中逻辑推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图形结合能力、图形变换能力的培养,只有逐步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数学思维的应用。数学思维的核心是数学抽象能力,数学抽象能力是指能剥离事物本质获得掌握变化规律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促进学生全面认知数学抽象思维,建立起面向数学学习的“数学思维”。但“数学思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融入学生认知架构与数学认知学习体系中需要大量教学工具、教学情景、教学理论支持,并通过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以及循环往复的教学实践才能逐步夯实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重视数学知识深度理解,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数学逻辑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要的是重视学生数学逻辑能力的培养。首先,“数学思维”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静态的概念,它不像数学知识是可供学习与应用的知识化内容,而是相对广泛的概念集合。这也就决定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能透过多类数学现象清晰探究数学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与本质规律,促进学生应用数学逻辑正确判断数学内的各类知识,对各种抽象化的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形成最科学、最本质的理解。例如,初中教材中关于“三角形稳定性”一课教学中,仅从生活常识角度看,“稳定性”是形容事物固有稳定属性的意思,但用数学语言理解,“稳定性”是指“三角形的边长、内角有固定值”。但对于三角形来说,只有从边长、内角等反映数学关系的“固定值”去辨析与理解,才能将数量与图形紧密结合起来,让数学思维的价值得以展现出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将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展现给学生,如三角板、三角形支撑架构、三角形飞机机翼等,通过透过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事物逐步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高塔为什么采用三角形支撑架构”的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与推理,这样学生才能有目的地对与三角形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将图形与数量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推进数学思维的逐步强化。

三、重视教学内容设计,强化学生的数学归类整合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注重教学内容设计,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归类不同的数学工具与方法逐步强化学生的数学归类整合能力。在人教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低阶教学向高阶教学逐步过渡,即重视学生数学归类整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要以数学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数学能力要素;以具体的数学问题任务为蓝本,重视教学过程控制;要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注重以不同的实践问题任务分解。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好后,要注重教学评价,科学设计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目标、学习效果都以科学化的方法予以综合评估,使学生投入到多样化的高阶活动中。如在人教版“三角形稳定性”教学中,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学生数学归类整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明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推论结果,如此才能使学生针对实际应用的各类三角形问题进行仔细判别与科学分析,归纳分类出不同三角形实际应用问题的特征与规律,进而以数学思维解析三角形。

课堂教学实践要重视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对比性的教学实验。比如,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好教学用品,对于“三角形稳定性”讲解可以选用若干根可以连接的木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组装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在木条连接好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木条扭动,看木条是否发生形变,在学生自己亲自动手体验后,学生通过与其他图形的对比,发现三角形是不容易发生改变的,由于这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的规律,所以学生会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内容形成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知识认知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去清晰地认知知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形状未发生改变说明了什么?”“如何从数学角度来理解三角形这一特性?”“三角形形状不会改变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将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引向高阶。针对这些问题教师所给出的答案也要具有阶梯性,并能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形象地说明,如教师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拉成一个三角形,可以在维持角度不变的前提下改变边长,学生通过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对“三角形”方面的知识形成深刻认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加深。

四、强化数学实践训练,促进学生归纳数学的知识特征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强化数学实践训练,能引导学生归纳数学知识特征。对于学生来说,解决数学问题要能通过联想的方法对数学知识问题形成深度认知,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以前见过它吗?”面对这样的数学问题,你可以运用什么定理公式解决?面对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你是否能应用数学定理解决问题?这样通俗的表达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就对数学知识问题形成清晰、深刻的理解,也能清楚感受数学思维的价值与实际意义,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数学问题时能掌握数学定理应用的方法。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面对新问题时,能从现有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中找寻问题的答案,对于不同的数学知识点能广泛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已经成熟的数学思维不断延伸,伸向其他学习领域学习新知识。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归类数学知识特征,通过对不同种类数学知识的分类归纳与整理,使学生抓住数学思维。在众多数学知识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充分发散思维,面对数学知识能从不同维度思考问题,解决数学实际应用问题能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的本质,还能综合应用不同的数学定理去解决实际问题。此外,使学生数学思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并具有一定的广度,既能由点到面思考问题,又能从面到点细致解决问题,对于数学问题能进行深度推理,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工具时能够进行最为广泛地联系,对数学知识难点细致剖析,全面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为全面化。

五、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从不同角度强化与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在多种教学情景与教学训练中使数学思维得到不断强化与训练。在初中人教版数学教学中需不断融入创新性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进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强化。

猜你喜欢
三角形数学知识思维能力
三角形,不扭腰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