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还需要国际理解教育吗?

2022-11-25 20:30滕珺
新作文·教育故事 2022年2期
关键词:巴蜀世界教育

滕珺

走近巴蜀小學不止一次,每每前来,总有意外的收获。去年5月,我再次来到巴蜀小学,有机会细细地参观巴蜀小学的校史馆,“职业病”又犯了,瞬间被两张泛黄的老照片吸引。一张是商务印书馆当年的钢笔广告,隽秀的花体英文和唯美的繁体中文遥相呼应;另一张则是几个年纪相仿的少年手持书法作品参加重要活动,定睛一看,图片下标注“1936年代表中国送学生生活照片和学业成绩到英国伦敦参加国际教育博览会,受到奖励。”我不禁感慨,巴蜀小学确实非比寻常,在85年前就已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教育博览会,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时过境迁,今天的中国显然已不是85年前的中国,无论是经济、社会、文化、外交还是综合国力都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巴蜀小学很好地传承了这一历史渊源,从学科渗透、主题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培养巴蜀孩童的世界眼光。毋庸置疑,在改革开放过去的四十年间人们热切地拥抱世界,国际理解教育成为了人们通往世界的必修课。然而新冠疫情的暴发似乎一夜之间打破了这一进程。放眼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的思潮在世界各国兴起,就连联合国也发出“多边主义受到攻击”的呼救。全球化还会继续吗?西方不少学者已经在讨论“全球化萎缩后”的各种问题。可与此同时,也恰恰因为这个疫情,让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对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强烈的切身体会。面对这个看似矛盾又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不禁要问,今天,我们还需要国际理解教育吗?这想必也是萦绕在很多校长、老师和家长心头的一个疑惑。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理由也非常简单,因为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与世界的发展密不可分。在过去的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逐步从世界体系的边缘走向中心。除了中国因素,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欧洲、非洲等地区因素也在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加之全球治理的规则不公正、世界体系中心国内部的贫富不均,技术变革对个体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这些都使得原有的传统世界秩序的底层逻辑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即便没有疫情,全球化的进程依然会转型,而疫情只是这一进程的加速器罢了。

今天的世界已然被各种力量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网络技术还是气候环境,亦或各种病毒,即便全球产业链相对收缩,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回到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年代。恰恰相反,人类进入现代历史以来,正增长秩序既创造了一个和平的世界,更需要一个稳定广袤的空间维系这种增长。如果传统的全球体系不能有效地促进全人类的正增长,那势必就要调整转型。中国,一个受益于全球化却不被中心国家所控制的发展中国家,也因此被历史的发展浪潮推上了新秩序的舞台。所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提出“要坚持胸怀天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如果这一国家大义成立,那么具体到每一个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为他做好哪些准备呢?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既然中国发展前景这么好,我的孩子就不用出国了,在国内生活就挺好。是的,这是一个可预见的未来,世界各国人均收入超过8000美金时,都会呈现这一基本发展趋势,原始的生存性闯世界的动力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更高阶的体验世界的动力就消失了,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有了较为充足的物质基础之后,我们的孩子才更渴望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更渴望感受精彩多样的人生体会。同时,中国的发展对全球的年轻人也是有吸引力的,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国家做了第七次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华居住三个月以上的境外人士从2010年的1020145人增加到了2020年的1430695人,增加了40%多,其中,居住时间五年以上的人群从2010年的250434人增加到了603682人,增加了2倍还要多。这意味即便我们的孩子不出国学习生活,也要面对来自不同国家文明的人群在中国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他们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了在地国际化环境,我们的下一代必然要面对这一日常生活环境,这一趋势在中国的很多大都市已经非常明显。

另外,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超2.75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4万家,全球80%以上国家(地区)都有中国的投资,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7.2万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蝉联全球第二,存量保持全球第三。那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未来活动的舞台很大很大,至少需要到全球188个国家去发展,因为那里有中国投资的企业,就像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球建立跨国公司时需要委派大量的本国员工代表公司利益一样,中国未来也需要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才,这一趋势在华为等大型中国企业中也很明显。

当然,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很多本质的不同,用赵汀阳的话说,中国自古是一个内含“天下秩序”的国家,“天下”的根本原则在于“配天”“无外”和“协和”,而中国近代自身的历史也决定了中国将以同理之心共建未来世界的新秩序。正如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中所言:“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0多年间,中国社会战火频频,兵燹不断,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循环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堪回首的苦难……这段悲惨的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国人历来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因此,今天我们不是不要国际理解教育,而是要重新想象国际,重新思考我们需要理解什么,能够理解什么以及怎么理解他者。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11月发布的最新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所言:“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未来教育面临双重挑战,既要确保每一个人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又要挖掘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教育将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连,为我们打开新的可能性,并增强我们开展对话和行动的能力。但要塑造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教育本身必须变革。”是时候行动起来,让我们的下一代明白,百年前鲁迅先生所言的“无穷的人、无数的远方,都与我有关!”,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当代天下的构建者与实践者!

猜你喜欢
巴蜀世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