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推动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认知与实践

2022-11-25 20:30李斌
新作文·教育故事 2022年2期
关键词:青少年学校教育

李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持续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格局正在进行颠覆和重构。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国别、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理解和认知差异显得尤为突出。中国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实力的大国,如何带头破解这一世纪难题?习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思想。在推进这一思想的进程中,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必将成为一个重要抓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为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提供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支撑,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和平发展贡献力量。本文拟从解读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出发,分析重庆在本领域的不足,并从制度及实践层面提出相应的举措。

一、深刻认识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在实现文明繁盛与人类进步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数十年来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倡导加强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借鉴的重要工具,并在多个文件中将多元文化教育、具有创造力和负责任的全球公民、倡导尊重文化多样性等内容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新热点。世界各国在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中国的国际理解教育起步较晚,但鉴于国家近年来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也不断提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明确提出“国际理解教育”概念,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2016年,《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表示,“基础教育领域,将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不难看出,实施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世界公民,不仅是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必然需求,也是历史赋予我们学校的必然选择。

二、准确把握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首先,要深刻理解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民族、国家、地区的了解和理解,帮助学生在对传统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培养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对异域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培养文化认同、国际理解和全球胸怀,实现爱国基础上的国际理解教育与国际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统一。其次,要把握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的育人目标。国际理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国家与民族间的价值认知与认同。具体而言,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使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学习与其他国家人民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学习正确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经济竞争与合作、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使广大青少年一方面具有坚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同时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化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再次,要确定阶段性工作具体要求。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国际和全球视角的元素;二是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来带动、实施国际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三是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学校的跨文化活动和海外交流;四是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增强师生学习体验的效果;五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三、重庆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和困难

总体而言,重庆在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方面还比较滞后,直至重庆市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中将推动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常态化工作推进,重庆才从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上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近两年,重庆与成都共同成立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国际理解教育联盟,通过区域合作谋求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域的突破;立项实施重庆市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与推广国际化特色项目,整合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中小学的力量,协同推动国际理解教育在重庆的发展;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全市四个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规划,着力打造一批示范性学校,凝练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以重庆市巴蜀小学为例,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历史、曾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优秀学校,将办学视野国际化列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以课程为原点展开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着力培养师生的“我愿”,即自己有主动理解他人的意愿和“我能”,即自己能够被他人所理解的必备知识和技能。通过持续的努力,该校成为全国首届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共同体成员单位,牵头缔结由9个国家9所学校组成的“国际小学校长论坛(IPHF)”教育联盟,探索了Skype Class等国际理解教育创新开展方式,建立了以巴蜀为纽带,牵手区县友好学校和国外友好学校的“1+1+N”桥式交流模式,实践经验先后在“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中国实践——2021 国际教育发展论坛”以及“首届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共同体研讨会”上作专题分享,并作为全市第一所基础教育学校承办了重庆市国际理解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此领域我们还存在着诸多的短板。一是课程设定与教材研发整体不够,没有专门性的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教材;选用的教材体现国际理解教育特色不足,课程教材内容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起步较晚,师资素养不足。三是对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当前我市对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较多的停留在一般性的宣传层面,更多的是原始资料的积累,还缺少学术团队和科研机构对其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四是在实践拓展层面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从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本身来看,受限于东西部城市发展差异和教育资源差距,重庆在横向比较上明显慢于沿海城市。从纵向来看,我市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同样存在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别。另一方面,从供给关系上看,重庆教育事业的对外开放虽然已经为推动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实践中没有畅通的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制度配套和渠道支撑,其作用与功能发挥有待进一步验证。

四、积极构建实施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的保障举措

一是健全机制,突出特色。鼓励、支持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立足自身实际,以推进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建立本区本校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工作组织、人员和经费等保障机制,制定符合本區本校特点的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实施方案,把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学校乃至区域特色发展项目,通过试点先行,培育典型,创建品牌,使之成为区域教育国际化示范窗口。二是科研引领,合作共建。遴选部分学校重点开展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课题研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组建课题研究共同体,开发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绘本教材读物、教学工具等,构建“以点成线,以线构面”的研究共同体,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三是注重人才,强化师资。把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纳入教师培训重要内容,把实施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作为提升教师素养的重要指标。加大各学科教师引智培训及境外培训的力度,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化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的校长和教师队伍。四是加强宣传,注重引导。要在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层面宣传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推广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做法,引导社会各界不断增强对开展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认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结合重庆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弘扬“行千里,致广大”的城市精神,培育开放包容、多元共融的城市文化,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在全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青少年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青少年发明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