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茶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对策研究

2022-11-26 04:47孙全东尹为玲杨正友宋宏亚
种业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毛尖信阳市信阳

孙全东,尹为玲,杨正友,宋宏亚

(信阳市农村经济信息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信阳毛尖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茶,茶产业作为绿色生态富民产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承担着支撑老区经济、满足健康消费、稳定扩大就业、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当前,“三农”工作已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培育壮大新型茶业经营主体、持续保持生态有机健康发展、推动茶叶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意义重大。

1 信阳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现状

信阳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茶叶产销基地。信阳的茶叶主产区位于北纬32°,属亚热带向温带过渡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光、热、水资源丰富,有着生产优质绿茶的独特自然资源优势,茶叶芽肥叶嫩,内含物丰富,特别是影响香气和滋味的芳香物质、氨基酸等含量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适中,奠定了生产优质绿茶的坚实基础,成就了无可比拟的信阳毛尖。信阳毛尖以外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馥郁持久而享誉国内外。

2007 年,作为民间手工技艺,信阳毛尖采制技艺入选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 年,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近年来,随着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在传统手工炒制的基础上,信阳毛尖的加工制作工艺不断与时俱进,目前已形成手工加工、半手工半机械化加工、机械加工3 种加工方式共存的局面。

目前,信阳市有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潢川县、光山县、商城县、新县及固始县8 个主要产茶县区,息县、鸡公山管理区、南湾管理区等也有部分茶叶生产。2020 年,信阳市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4.4 万hm²(占全国茶园面积的4.6%),开采面积达到11.02 万hm²。茶叶总产量近7.5 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2.3%),总产值达130 亿元。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4.85 万hm²,良种覆盖率达到35%,无公害茶园面积达9.3 万hm²,有机茶园面积约336 hm²[1-2]。

信阳茶叶生产以绿茶为主。2020 年,信阳市茶叶总产量7.5 万t、产值130 亿元,其中绿茶产量6 万t,占总产量的83%,产值110 亿元,占总产值的85%。近年来,除传统的绿茶和红茶外,信阳茯茶、砖茶及白茶、黄金茶的生茶也取得长足发展,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自1915 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以来,信阳毛尖屡获殊荣。1958 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90 年,在商业部组织的全国绿茶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质量奖金奖;2007 年,获得日本世界绿茶大会最高金奖;2008 年底,《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国家标准获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于2009 年6月1 日起正式实施;2013 年,信阳市被人民网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茶产地第一名;2017 年4 月,经浙江大学CARD 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信阳毛尖品牌价值59.91 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2017 年4 月,信阳市被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授予中国毛尖之都称号;2017 年5 月,信阳毛尖在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用品牌第二名;2017 年12 月,信阳毛尖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2019 年,信阳毛尖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

1.2 产业基础

为了推动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2012 年信阳市制定了《信阳市茶产业人才高地构建工程实施方案(2011—2020)》。目前,信阳市茶产业人才队伍总量达到2.5 万人,其中科技研发人才600 多人,茶叶种植加工专业技术人才及技术能手15 000 多人,茶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 000 人,茶叶市场营销人才5 000 人,茶文化创意人才120 余人,为信阳毛尖茶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信阳市茶叶协会先后制定出台了信阳毛尖地理标志(GB/T 22737—2008)、信阳毛尖茶(DB/T 335—2004)、无公害信阳毛尖茶(DB/T 339-6-224)、无性系良种茶树栽培技术规范(DB/T 1395—2017)等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这些标准对信阳毛尖茶的地域界定、鲜叶分级、加工工艺、感官品质特征、理化指标等进行具体规定,规范了信阳毛尖茶的生产加工、栽培管理、产品质量监控以及仓储、包装、运输、销售行为,对信阳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3 产业链条

目前,信阳市产茶乡镇、办事处共110 个,产茶村950 个,登记注册茶叶企业1 306 个,茶叶专业合作社855 个,茶业经纪人近20 万人,茶农超过100 万人,茶业从业人员达到120 万人。信阳市创建了龙潭、文新、蓝天、新林、广义、九华山、仰天雪绿7 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5 个河南省著名商标,拥有信阳文新茶业和固始仰天雪绿茶叶有限公司2 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23 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市通过QS 认证的茶叶企业达50 余家,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近100 个。

信阳市茶叶市场现有信阳国际茶城、光山县白雀镇大别山茶市、新县八里畈茶叶市场、信阳市茶叶一条街、信阳市成功花园茶叶市场及浉河区浉河港、董家河、东双河茶叶市场等。信阳茶叶企业对外销售以自建营销网点为主,如龙潭、文新等茶叶企业在全国主要茶叶消费城市、机场、茶叶市场广泛建立品牌展示展销网点600 多处,与北京、福建、东北等地的茶企、茶商开展战略合作、连锁、加盟、代理直销等业务1 000 多家。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网上开茶叶店已成创新渠道,阿里巴巴、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都设立了茶城空间,龙潭、文新、蓝天、佛灵山等龙头企业在稳定传统销售网络的同时,努力开拓电商渠道。目前,信阳毛尖在多种电商平台共设销售网点近4 000 家,销售业绩稳步增长。

2 当前信阳市茶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财力有限,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缺乏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虽然河南省也制定了茶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但未完全落实到位,且存在政策执行力递减的情况。二是中小茶企发展过程中资金缺乏。银企对接渠道不畅通,茶企因为企业规模、用地性质、茶园等,在评估、抵押方面没有银企共同信任的权威机构,银企对接缺少平台,银行有钱不能放,企业用钱无处贷[3]。

2.2 茶园基础设施薄弱,茶园生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信阳茶园大多分布在西南部山区及部分浅山、丘陵地区,管理粗放、生产标准程度不高,鲜叶采摘基本依靠人工,造成信阳毛尖成本居高不下、茶园利用率低。此外,在前期发展新茶园时,没有做好统一规划,没有形成山顶有树、山腰有茶、山下有湿地的良好茶园生态,造成部分茶园生态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茶叶病虫害时有发生,茶叶品质有下降趋势。

2.3 茶产业研发创新能力不强,茶产品品类不够丰富

信阳毛尖以绿茶为主,占85%以上,红茶产量增长缓慢,黑茶、白茶产量很少。中小茶企业限于规模、人才等方面因素,研发创新能力不强,制约茶产业进一步发展。

2.4 品牌规划不足,龙头企业实力不强

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带动力不够,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开拓不够,信阳市茶产业没能承担起壮大产业和帮助茶农脱贫致富的重任。

2.5 业态融合发展形式单一,茶文化氛围营造需要加强

河南茶品牌形象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在主流媒体上投入宣传。饮茶氛围不浓,悠久灿烂的中原茶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

2.6 滞后于茶产业经济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

目前,信阳茶区大部分还是靠一家一户茶农自己管理和生产,没有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对茶园从春茶采摘、加工、修剪、施肥到夏秋茶利用、冬季茶园养护的全程服务。这既提高了茶园的管理成本,又不利于提高茶园的利用率。

3 信阳茶产业发展思路

3.1 持续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按照市场消费需求,扩大大宗茶生产,在确保春茶生产中高档茶的基础上,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积极研发新产品,延伸茶产业链条,加大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品、茶包装、茶机械等关联产品研发力度,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提高二、三产比重,年均增长10%以上。

3.2 不断打造品牌开拓市场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在重点打造信阳毛尖和信阳红两大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上,鼓励和扶持信阳砖茶、茯茶以及其他茶叶品种的发展,扶持一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制定并落实各种扶持政策,着力培育壮大一批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使其在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更大的引领带动示范作用。积极组织茶企业参加外地的茶博会、展销会、推介会,增强茶企业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的积极性,广泛宣传推介,扩大信阳茶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树立信阳茶大品牌形象,用大品牌占领大市场。

3.3 强化茶叶质量安全

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加强生态茶园建设。积极申报中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鼓励茶企业积极开展绿色、有机茶园认证工作,全面提升生态茶园建设质量。做好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加快建立茶叶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标准化生产体系,不断提升信阳市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

3.4 加快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由传统侧重一产向侧重培育三产转变,努力开发具有信阳特色的休闲观光体验游、茶乡生态游等茶文化旅游产品。结合信阳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改造一批茶文化景观、设施,使之有机融入到茶文化旅游中,打造茶文化旅游新亮点。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支持信阳毛尖核心区浉河区打造一茶一湖新名片,重点推动浉河区环南湾湖茶旅体验项目,以茶文化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3]。

3.5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给信阳茶产业带来的新机遇,加大开发欧盟、俄罗斯、中亚市场,注重扩大非洲、中东等茶叶出口传统市场,不断扩大出口,打开国际贸易通道,让信阳茶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6 办好信阳茶文化节和积极参加茶叶博览会

信阳市已成功举办了27 届信阳茶文化节,这对信阳毛尖的宣传推广、品牌知名度提高、茶叶外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办好信阳茶文化节基础上,要积极参加高级别的茶叶展销活动,对外宣传信阳毛尖,推广信阳茶。2021 年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信阳毛尖被评为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用品牌第二名,这必将对信阳毛尖品牌起到极大地宣传推动作用,为信阳毛尖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4 信阳市茶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政府重视支持推动茶产业发展

河南省政府于2011 年印发了《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豫政办〔2011〕44 号),信阳市政府先后印发了《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信政文〔2012〕191 号)、《关于对推广茶叶采摘机械化实行补贴奖励的通知》(信政办〔2014〕23号)、《信阳市茶产业发展工作考评奖惩办法》(信政办〔2014〕6 号)、《信阳市茶叶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奖励办法》(信政办〔2015〕6 号)。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有力推动了信阳市茶产业的发展。

下一步,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向茶产业重点倾斜。一是加强对茶园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尤其是加强茶园内的道路建设和沟渠、水坝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二是加大标准化茶园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是对集中连片、茶园坡度低于15°的老茶园进行改造;三是恢复茶园生态,有计划地引导茶农在茶园建设中形成山顶有树、山腰有茶、山下有湿地的良好茶园生态,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升信阳茶叶的内在品质;四是在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发布信阳茶广告宣传片,整体宣传推介信阳茶,提升信阳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2 培育一批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由社会化服务组织对茶叶从毛尖茶的采摘、生产、茶园修剪、施肥,夏秋茶的采摘利用直到冬季茶园维护采取全程社会化服务,这样既有利于降低茶园的管理成本,又有利于提高茶园的利用率,提高信阳茶叶的单产水平,使信阳的优质茶叶原叶得到充分的利用。

4.3 加大支持力度壮大茶叶龙头企业,培育茶产业联合体

一是搭建平台,加强银企对接,通过采用信用担保或茶园抵押等方式解决茶叶企业在做大做强期间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二是出台政策,协调帮助茶叶产业龙头企业解决在提高生产加工能力、扩大企业规模时遇到生产用地无法解决的困难;三是鼓励和扶持有影响力的茶叶企业采取联合、参股、兼并、重组、租赁等方式成立茶产业联合体,探索联合体成员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打造一批能抗击大风大浪的“航母”级茶产业农头企业,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市场竞争合力,促进茶产业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把信阳茶产业做大做优做强[1]。

4.4 加大对茶产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

针对信阳市茶产业大而不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的问题出台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茶叶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推动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加大茶叶生产加工等先进技术推广力度。

4.5 加快茶产业的转型发展

在做大做强信阳毛尖这块金字招牌的同时,做好茶产业的转型发展[2-3]。一是加快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单纯茶叶生产向具有信阳特色的茶体验、茶旅游、茶园认领、茶树认养等茶产业综合发展转变;二是提高茶叶机械化采摘水平,降低茶叶采摘成本,提高大众茶的产量;三是拓展茶产品,充分利用好信阳优质的茶叶原叶,拉长茶产业链条,提高茶园的利用率。

猜你喜欢
毛尖信阳市信阳
信阳市审计局 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
二年级数学强化训练(第一学期)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那一刻
信阳诗群
信阳市环宇针织服装有限公司
舌尖上的一缕茶香
坚持稳、准、狠原则 确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信阳市检察机关扫黑险恶专项斗争纪实
雪芽芳香都匀生“三绿一红”第一名
赤子心 信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