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绿色发展研究①

2022-11-26 11:26
关键词:绿色生态农业

沈 艳

(中共全椒县委党校,安徽 滁州 239500)

绿色是生态的象征,亦是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生态与发展矛盾、促进乡村经济高质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的红灯全面拉亮,不良的生态环境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活及身体健康,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乡村经济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使“绿水青山”成为乡村发展的“金山银山”,使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家园,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破局攻坚的关键。

一、乡村振兴与乡村绿色发展的内在关联性

(一)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动力引擎与应然选择

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是紧密关联的,2018年党中央一号文件已深刻揭示了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乡村振兴要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振兴落脚在绿色发展语境下,分别指向乡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绿色生产、生态产业融合等方面,对于增加就业、提升农民收入、增强其获得感与幸福感、兼顾生态与经济双赢发展意义重大,因此,绿色发展已然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引擎。

(二)乡村振兴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

生态兴则文明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赫然出现在乡村发展总体要求之列,这表明生态振兴与乡村绿色发展乃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总纲领,为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与绿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绿色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发展观念滞后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观念滞后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各级政府虽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观念”的口号,但并未全面落实到实际,农业发展依然存在高投入、高消费、资源透支、过度开发等问题。另一方面,很多农民的认知水平及文化程度不足,习惯于节奏缓慢、效率低下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且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这为乡村污染治理带来了较大难度。部分农民虽然具有较好的环保意识,但在面对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问题上依然疑惑。这表明,很多乡村在将生态环境潜力转变为经济效益上仍存在思路不宽、招数不多、方式不活等观念问题。

(二)生产方式粗放

现阶段国内乡村生产方式仍以粗放的“资源消耗型”为主,过分追求数量增长,不注重发展质量与品质,这不仅不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恢复,更无益于经济附加值的增长。一方面,很多乡村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足,这导致乡村生态产业发展薄弱,严重阻碍了生产方式由过度消耗资源转向绿色发展;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生态化农产品的认证不够规范,也不注重对传统乡村工业的绿色化改造,这导致农产品市场秩序混乱和传统工业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情况依然存在,加上特色生态旅游服务业还未成产业化、品牌化经营,致使产业链延伸受阻,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重重困境〔1〕。

(三)资源约束趋紧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资源问题。一方面,在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的背景下,乡村资源及发展所需的基本要素不断趋紧,集中体现在乡村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耕地数量逐年减少且质量下降、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持续降低等方面;另一方面,与城市环境相比,乡村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峻,并集中体现为点源与面源共存、内源与外源污染叠加,城市污染向乡村蔓延等方面,这为乡村环境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四)配套机制不完善

基础建设滞后、配套机制不完善也是影响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部分乡村既有的环境管理机制严重滞后于乡村经济发展,既未构建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无法弥补政府失灵问题,又缺乏对构建生态产业及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有效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发布的农业相关标准已超过200个,但针对绿色农业的却寥寥无几,尚未构建起覆盖绿色农产品、环境要素、生产技术、加工质量、农业模式等方面的完整系统的农业绿色标准体系,这导致绿色农业发展过程难免因操作性差、执行力弱而备受阻滞〔2〕。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绿色发展路径

(一)创新发展理念,重塑生活风尚

绿色发展是对乡村发展观的巨大革新,其强调尊重、顺应并保护生态,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具体而言,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认清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然要求,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紧密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全面兼顾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持续探索发展模式及业态的创新。例如,安徽全椒县牢固树立“两山论”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观的指导下,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全椒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椒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0年)》《全椒县农村黑臭水治理方案》等,并于2020年成功获批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另一方面,要向广大群众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转变其生态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并为其提供生态生产技术支持,传授垃圾分类、废弃物变废为宝的相关知识,并通过绿色生活激励机制引导广大农民逐步形成低碳生产与绿色消费的良好习惯,避免生产生活中出现污染环境、扰乱生态系统的行为,形成全新的绿色生活风尚。如石沛镇大季村村委主动上门宣传,手把手教村民垃圾如何分类,并在村头巷尾设置各类宣传标语、发放垃圾分类倡议书,设置生活垃圾兑换超市,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激发村民保护家园的主动性,加上党员干部“领头雁”的示范带动作用,使村民形成了自觉参与与自主管理的意识〔3〕。

(二)变革生产方式,推进生态产业发展

针对当前乡村生产方式粗放化等问题,一方面,要打破传统农业生产一味通过生产资料投入而获得农产品的“直线思维”,立足现代农业视角推行生态系统运行模式,统筹规划、布局与整合农业生产,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污染控制、废物循环、产品优质、协调共生的兼容配套式产业技术体系,为壮大生态农业寻找出路。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明确生态智能定位,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等绿色产业,还要借助税收、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给予生态产业以优惠与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发展生态产业,引导金融企业参与绿色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创收。此外,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振兴农业,更要振兴全产业,因此,要加快创新融合一二三产业,全面推进农业加工、手工业制造、康养服务、乡村旅游、研学科教、体育文创、电子商务等低碳、绿色业态的融合,通过乡村互联网平台搭建拓展乡村产品市场份额,打造城乡接轨、完整系统、低碳循环的产业结构体系。例如,全椒县为变革生产方式,全面调整产业布局,不仅加快农业开发,集中力量壮大生态农业,而且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建设节能减排工程,在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14年,全县共督促12家企业限期整改,否决15个总投资达20多亿元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有效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秀美家园〔4〕。

(三)加强环境治理,恢复生态机能

针对资源约束持续趋紧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加快乡村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这是乡村绿色发展的基石。一方面,要立足顶层设计,做好乡村各功能区的生态规划与布局,全面打造生态景观休闲区、绿色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区等,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如全椒县立足“生态全椒”发展高度,高标准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高起点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高投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经济社会、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美好乡村和生态乡镇建设。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化治理工程,精准把握各生态要素间的内在关联,从生态系统视角治山理水,提升乡村环境治理效率,还要结合各地实际推行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湿地修复、矿山环境治理等系列工程,统筹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还要紧密围绕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采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开展厕所革命等多措施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态福祉。如全椒县实施了“绿色全椒行动”,通过“千万亩森林增长”、综合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整治矿山开发、严厉打击非法盗采与污染行为、修复损坏山体以及“三清四改”环境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农村清洁工程等,争创全国生态县、全国森林城市、全国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四个“国字号”品牌〔5〕。

(四)完善政策体系,强化配套建设

针对配套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国家要加快构建绿色政策体系,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全面构建集乡村社会发展评价、生态环境管理、依法治理等于一体的政策机制体系,既要将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及生态效益等指标全面纳入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由传统社会经济评价中过分崇拜“经济GDP”转向追求“绿色GDP”,并将其作为衡量乡村发展及领导政绩的基本依据,建立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又要加强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健全资源产权制与资源环境管控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农业生态补偿制,以准入管理强化制度约束。同时,将乡村绿色发展观转变为法律意识,以面源污染为重点构建常态化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并坚持农业生产源头控制与产地环境管控,建立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制,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乡村电网改造升级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重点项目,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燃气向农村全覆盖,改善垃圾污水集中处理与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等。例如,全椒县各镇因地制宜,采用太阳能微动力、人工湿地、沼气处理等方式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同时按照“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原则,建立环卫保洁市场化机制,实现卫生保洁常态化、长效化,并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规范危险废物收集处置,有效推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环境质量〔6〕。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绿色低碳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