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思政课培养高中生的法治意识

2022-11-26 12:15
辽宁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法律

董 宇

(大连市第五中学)

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治的认知、崇尚与遵循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制”到“治”的飞跃,标志着法治建设从法律制度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体系转变,法治中国建设迈入系统全面、协同高效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高考评价体系解读(2022版)》中提到:“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法治意识,是中学生能尊法守法学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开展法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在帮助青少年培养法治思维,开展法治实践、党史教育,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高中生法治意识的现状

对高中生法治意识的现状应辩证地看待:一方面,由于年龄原因,学生的法治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自身也有主动增强法治意识的意愿。

(一)对法律一知半解,只讲权利不讲义务,法治意识有待提高

权利与义务是法律的核心内容。公民具有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有利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其有尊严地生活,从而促进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在法治社会中,平等公正是民众追求的价值准则,是现代文明的普遍理念。公民只有把平等公正作为普遍的价值准则,法治才能真正实现。要让学生理解到法律平等公正地保护每一个公民,但公民既享受权利,也应履行义务。有的学生只知道未成年人即使触犯了法律也会被从轻处罚,却不知道这会对自己今后的人生造成什么影响。还有极个别的学生单纯强调自己是未成年人,故意在这个年龄段犯下重罪,给他人和社会造成巨大伤害。因此,要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自觉遵守法律,承担社会责任,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行使自身权利的同时,也应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遵守法律,既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二)对学习法律感兴趣,有主动增强法治意识的意愿

很多学生的职业理想是将来做一名律师、法官或检察官,因此,他们对法律知识很感兴趣,愿意主动钻研相关法律,对相关案例深究其理。还有的学生在思政课上学习了《法律与生活》课程之后,被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知识所吸引,尝试着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分析自己家庭中遇到的实际纠纷,从而喜欢上了法律。同时,随着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他们也愿意多掌握一些法律知识,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目的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民树立法治意识,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前提。

(一)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其知法守法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可以使其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法治思维方式、法治行为方式,促进全面发展。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可以使学生知法、守法,了解日常生活中拥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可以使学生懂得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从而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的基础上,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培养学生按照法定程序办事,以法律规范作为行动准则的意识,使其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习惯。引导学生按照法律规范和法治精神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用合法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推动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二)通过学生带动家长等更多社会成员投身依法治国的实践

公民法治意识是国家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法治意识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为依法治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高中生思想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力军,有必要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在家庭和社会中普及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传播者,让具有法治意识的学生用自己的法治言行带动身边人学习法律知识,培育法治情感,提升法治行为能力,带动更多社会成员投身依法治国的实践,加入法治中国的建设,这对每个家庭乃至全社会法律素养的提高,促进全社会形成法治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依托思政课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途径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参与法治实践活动。

(一)通过思政课落实法治教育

《法律与生活》是高中思政课的选择性必修课程,这一课程聚焦公民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行为,介绍公民一般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婚姻家庭中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社会纠纷的解决机制和法律程序,为学生提高思政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法治意识,提供了法律常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更多地了解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正当途径,并不断提高主动学法、自动用法的能力。

例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全面认识公民的民事权利与义务,以及法律规定的公民应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民事义务,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民事法律行为,提高行使自身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更为具体地理解婚姻家庭中的法律责任,认识到法律对婚姻家庭的尊重和保护,明确在婚姻家庭中每位成员的法律责任,从而提高对承担家庭责任、维护家庭稳定的认识;能更为深入地了解法律对于创业就业的相关规定,明确国家对于支持和鼓励创业的态度及相关政策,了解法律在就业、劳动合同、劳动保护等领域的规定,从而为自己将来的创业和就业保驾护航;能更为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了解调解、仲裁、诉讼等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掌握法律对纠纷解决机制的不同制度设计,从而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合法渠道正确解决纠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强规则意识

大到国家,小到学校、班级,都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思政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班规班约的制订和执行,共同参与学校和班级事务的管理,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制订班规班约的过程中,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民主管理,又能体现以人为本,对学生民主权利的尊重,还能使班规班约更切合实际、行之有效。例如,手机管理、作业管理是师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法治教育可以体现在这些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上。可通过校园事务管理,依照一定的规则去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法治素养。在实践中,可让学生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自主制订关于手机管理、作业管理、课堂管理等实施细则。这样,学生会认为班规班约是他们自己的规则,从而加深对学校工作的理解,自觉树立遵规守纪的意识。通过把法治教育融于学业之中,将知识付诸实践,学生增强了规则意识,其法律知识面得到拓宽,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提升,法治素养得到提高,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得到强化。学生切实感受到权利需要法规才能保障其更好地运行,无论在校园还是社会,都应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和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通过模拟法庭活动感受法律的庄重威严

模拟法庭活动可选择校园欺凌、高空抛物、宠物狗咬人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根据案情将全班分为审判组、原告组、被告组、代理人组、证人组等,每个学生都尽可能担任一个角色,并邀请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士做现场点评。角色扮演者要运用所学法律知识梳理案件审理流程,理解案件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庭审发言,发言时要使用规范、严谨、准确的法律术语来表达。虽然是模拟的法庭现场,但现场布置和场内的氛围应逼真,使模拟法庭基本全面地呈现法庭审判的全过程。庭审结束后,由受邀的法官和律师围绕着案件和相关法律进行现场点评、解析,对学生的一些疑虑给予讲解说明,使学生对法律有更清晰的了解。活动结束后,有的学生表示:“模拟法庭活动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谁,只要触犯了法律,就会对他人、对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自己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有幸体验了原告的身份,让我真实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在法庭审理时,《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民法典》等对我们来说既遥远又有紧密联系的法律条文,此刻是那样真实、近距离、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融入到我们的心里。作为高中生,我们必须要树立法律观念,自觉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法槌起落,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已悄然渗透到我们的内心,也必将会渗透到我们的文明行动中……”

(四)通过实践活动参与民主立法实践

我国很早就有“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的法治思想。我国在民主立法的进程中,已经实现了开门立法,公民可以通过全国人大官方网站的法律草案征求意见这一平台,提出立法建议。依托思政课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亲身参与民主立法的实践,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有益尝试。在《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审议稿)》《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间,我组织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修订意见。例如,在《刑法修正案》的修订意见中,学生提到:“收容教养的处理程度过轻,不足以威慑犯罪,不足以警示后人,是对受害人的不公平,是对社会的二次伤害。人们普遍担心凶手再度犯案,且手法更加残暴,危害更大。为此应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至十二周岁。对主观恶性大、手段残忍、伤害意图明确、犯罪之后毫无悔意、社会危害性强的犯罪行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承担与其犯罪后果相对应的刑事责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提高违法犯罪的成本,起到震慑作用,预防更多的未成年人犯罪。”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的修订意见中,学生提到:“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是监护人长期溺爱、纵容、疏于管教造成的。将触犯法律的未成年人再交回父母管教,只会不了了之,应由专门机构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管理,以求实效。对法律的敬畏应从娃娃抓起,可以通过参观监狱等法治教育活动,让青少年了解违法犯罪的后果,并组织家长共同参观,也对家长起到警示作用。将法治课列为大中小学的必修课,法治教育切忌片面强调未成年人的权利意识而忽视他们的责任意识、义务观念;切忌片面强调教师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例,而忽视作为学生应具有的纪律观念、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值得骄傲的是,学生的修订意见与实施后的法律在基本精神上有很多契合的地方,这激发了学生参与国家法治建设的热情。通过亲身参与法律修订,学生体会到了民主立法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法治成果由人民共享。公众参与立法,有利于人们树立法治观念,提高人们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进而形成对国家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总之,法治信仰是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但法治不会自动成为人们的信仰,这需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青年学生的法治意识越高,未来社会的法治意识就越强。面对青年学生主动增强法治意识的主观意愿,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依托思政课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他们增强法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做法治的积极学习者、宣传者和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新时代广大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对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意识的种子就一定会在青年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法治信仰也必然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法律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文明养成需要法律护航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