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六要”建设的内涵与路径

2022-11-26 14:04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思政培训

张 舒

(吉林大学 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 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 “政治要强” “情怀要深” “思维要新” “视野要广” “自律要严” “人格要正”(以下简称“六要”)。[1]这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深刻理解“六要”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落实“六要”的策略措施,对于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把握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六要”建设的科学内涵

“六要”分别从政治、情怀、思维、视野、纪律、人格六方面概括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其中的各个方面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描绘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蓝图。

1.政治要强

政治要强,无论任何时候都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处于统领地位。在建国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虽然有所差异,但其政治属性始终未变。作为思政课的根本属性,政治性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自觉承担起信仰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时代使命。一方面,政治要强,首要必须做到信仰坚定。思政课教师的信仰坚定集中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践行,而这离不开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真懂、真信。思政课教师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智慧,深入领悟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特别要深入学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政治要强,还必须做到立场坚定。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向脱离人民的言行主动亮剑;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和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

2.情怀要深

情怀要深,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国家、人民和每一位学生。作为爱国主义精神的精髓,家国情怀融爱国与爱人民于一体。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人民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认同。广大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将传道授业解惑、时代呼唤和对人民的责任统一起来,不断从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热爱本职工作,关怀学生发展。

3.思维要新

思维要新,指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和观点指导教学的实践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创新必须以 “事”“时”“势”(事业、时代、形势)为基础。换句话说,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当前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全局,改革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念。

4.视野要广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大视野,才更能够洞察到事物的变化,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知识积累方面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积极拓展心理学、历史等学科知识,善于发现学生思想发展和心理认知规律,善于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同时能够从我国五千年历史及世界历史中挖掘宝贵资源,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通过横向的同时期中西历史对比和纵向的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对比,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引导学生学会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认清真伪是非,切实将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学的广度、深度与厚度,推动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

5.自律要严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严于律己,既要严格遵守教学纪律,也要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身正为范,进而更好地以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下生活中都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教师职责,在课上用渊博的学识感染学生,在课下用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做到课上的言论观点与课下的行为保持一致。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在线上线下也要保持言行一致,要善于借助互联网传播正能量,努力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提升网络育人水平。在线下指导学生准确辨别网络言论的导向,使他们学会明辨是非,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6.人格要正

人格要正,是对思政课教师为人师表的最起码要求。人格是一个人性情、气质和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人的道德品质。这里的“正”就是品德端正的意思。人格要正,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为人正派,坚守正道,自觉锤炼道德意志,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升华人格魅力,严格遵循《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规范道德行为,增强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每一位学生。

二、“六要”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面同样如此,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完全符合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时代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觉做到“六要”。

1.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连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总书记在这些会议上都发表了重要讲话,透彻、系统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从统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3]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促使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做出合乎逻辑的教育教学创新。

2.高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在客观上推动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扩大。其中招聘的很多教师都是应届毕业生,他们需要时间完成从学生到思政课教师的身份转换,从而使其政治信仰更加坚定、教学能力过硬。未来一段时间,随着高校对思政课教师需求的增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教师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他们能否担负起思想引领的重任,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教学任务,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关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在当前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工作和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与此同时,积极创新思政课教师的培养策略也是高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

3.促进思政课教师个人发展的客观需要

思政课教师不但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基本任务,而且肩负着价值引领的铸魂育人使命。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强调: “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而思政课教师的个人发展又与思政课的整体发展相辅相成,只有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六要”培养才能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首先,高校要支持思政课教师的个人发展,也要合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详细要求。其次,讲好思政课离不开教师这一关键性主导因素,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教师讲好思政课的教学热情,促使思政课教师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方面都能取得丰硕成果,最终实现教师个人发展与高校思政课整体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总体上政治觉悟高、理论素养好,能够较好地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然而仍然有部分高校存在不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培训机制不完善、评价考核有待健全、教师能力素养堪忧四个方面的问题。

1.部分高校不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部分高校领导狭隘地认为思政课很难见成效,特别是在科研方面难以达到学校一向要求的硬性指标,因此他们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仍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对思政课教师的管理尚且松散,更谈不上制订清晰的建设目标和科学的长远规划。这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高校提供给思政课教师的书籍、网络信息等资源相对滞后,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缺乏足够的辅助力度,制约了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科研潜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个人发展。二是部分高校不但没有将思政课作为育人主阵地,反而将其放在次要地位,压缩思政课课时,造成一些师生产生了思政课可有可无的想法,给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三是部分高校仅仅将学科教学业绩作为是否支持该学科发展的唯一标尺,严重忽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诉求。

2.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训机制不完善

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培训机制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限制了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升。尤其对于刚毕业的、还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来说,他们对教学技能的积累还需要时间。然而一些高校却没有对他们开展定期培训,导致新教师难以实现教学技能的快速提升,也难以突破其个人的职业发展瓶颈。而且,即便一些高校组织思政课教师参与培训也大多是统一的集体活动,开展的频率比较低,培训时间短,且培训方式单一,互动交流时间过短,难以充分满足思政课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诉求,致使思政课教师难以通过这类培训提升综合素质。[4]由此可见,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尚未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化差异,忽视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

3.思政课教师队伍评价考核机制有待健全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不少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大多存在教学任务繁重、在教学上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校考核评价教师往往更关注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特别是将科研项目、课题申请和论文发表等作为重点考评指标,忽视对教学量、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等的考量,更极少考虑到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精力投入多等情况,导致思政课教师在学校评价考核中常常处于弱势。这不仅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对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引发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加了他们的职业压力感,使得他们更加难以平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给整个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4.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能力素养堪忧

一是部分思政课教师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扎实,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储备却明显不足,这种知识结构及学科思维的单一化也增加了将思想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他学科相结合的难度,使教师在教学中常常照本宣科,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要求。一方面,由于部分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更新较慢,导致其理论视野变得狭窄。加之对心理学、社会学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更没有密切关注国内外人文知识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热点问题,知识体系也日益僵化,最终难以结合实践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5]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令人堪忧。有的教师只关注“大水漫灌”的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单一、模式僵化,不重视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有的教师不愿花时间和精力走入学生内心,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讲授内容做不到与时俱进,缺乏思想深度,话语体系难以得到学生认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获得感。这些问题反映出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把握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趣味性与严肃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等问题上缺乏成熟的驾驭能力。三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格局狭小,只关注本职工作,缺乏社会服务意识,只看重理论研究,忽视了社会实践,在课上课下言行不一致,最终给学生留下“两面人”的不良印象,直接降低了思政课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四、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六要”建设

新时代,高校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六要”建设必须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加强思政课教师“六要”培训,健全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发挥教师自身的关键性内因作用,促进思政课教师在思维、信仰、道德等方面的内涵式发展。

1.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相关保障制度

有效的制度机制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六要”建设的保障。为进一步保障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完善有关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机制。优化相关制度机制,既可以进一步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形成整体合力,也可以为教师发展提供专项经费、场所等保障,打好物质资源基础,实现队伍建设的最优化。第一,高校要针对“六要”进一步明确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定位、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结合本校思政课教学实际,全面、深入地剖析思政课教师群体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特点,并以此为依据科学编制符合本校实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六要”建设长期规划,为教师的“六要”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高校要针对队伍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详细制定有利于教师“六要”建设的具体制度,打破以往禁锢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第二,高校要加大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的资源投入力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有关教师培养的物质保障,并增加教师培养专项经费,为教师培训提供专门场所和完备的硬件设施。要及时增加电脑等信息技术的投入,为思政课教师提供高效便捷的学习平台,提升他们运用新媒体等新兴技术开展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还要增加对思政课教师“六要”建设相关理论研究的经费,设立与教师“六要”培养相关的专项课题,开展关于教师“六要”建设的专项调研,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分析并解决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结合教学和科研新成果将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2.加强思政课教师“六要”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育培训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渠道,针对“六要”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第一,高校要根据“六要”要求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管理。高校党委要贯彻落实好抓思政课教师“六要”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统一领导,压紧压实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管理责任,将思政课教师培训纳入学校管理的总体规划,强化高校领导对教师培训的直接参与和指导。同时,高校要在思政课教师“六要”培训中突出针对性,注重培训的实效性。例如,针对新入职的思政课教师,培训要重视有关信仰、情怀和师德的教育;针对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培训要重视思维和视野方面的教育。第二,高校需紧密结合“六要”要求,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培训,从而落实“政治要强”的要求;以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学、社会性知识教育落实“情怀要深”的要求;以加强信息时代新兴媒体技术知识及操作的业务培训落实“思维要新”的要求;以加强历史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培训落实“视野要广”的要求;以加强师德建设培训落实“自律要严” “人格要正”的要求。同时,高校要在思政课教师“六要”培训中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将实践调研和理论学习、集体培训与单独培训、课程观摩有机统一起来。此外,高校要通过整合社会、校际、学界等资源为思政课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大众的大思政课宣传,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3.健全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大力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第一,高校改革健全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要突出全面性,改变现行的仅仅依据科研成果的单一评判标准和过于强调绩效的评价导向,突出考核评价的全面性,将以科研成果为主的评价考核转向以能力为主的评价考核,将注重科研成果的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教学态度和胜任力的过程性评价。要综合考量教学课时、教学能力、教学贡献、教学成效和师德师风等,并将其作为教师评奖推优、学期考核等的基本评价指标,着眼于思政课教师的全面发展建立一个以教学态度、职业道德、政治信仰、教学投入度等为重要参考要素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使教师为提升教学质量所付出的心血被认可,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投身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同时,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要将权重更多地放在授课内容、教学质量、授课方法等能体现教学效果的指标上。高校还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充分将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到教学中,推动教学科研成果也成为高校评价考核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依据。第二,高校改革健全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要突出针对性。对于业务考核,高校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不同的实际情况,努力克服传统“一刀切”的弊端;对于职称评定,高校要突出针对性和科学性,要结合高校自身应用型、研究型或综合型的办学定位,精准地改革本校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办法。

4.发挥教师自身的关键性内因作用,促进教师内涵式发展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思政课教师的“六要”建设最终必须发挥教师自身的关键性内因作用,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内涵式发展。第一,思政课教师要达到“六要”要求,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勤于学习科学理论,这也是坚定教师自身政治信仰的基本前提。为了真正实现政治强、情怀深,思政课教师必须埋头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潜心读经典真正做到真学、真懂,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崇高性和现实性,从而进一步加强“四个自信”,坚定共产主义信仰。[6]第二,思政课教师要见贤思齐,在提升业务能力和道德境界方面下足功夫。不仅要善于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高尚的师德境界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而且要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结构,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深入广大青年学生中间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同时,提升教学能力离不开实践历练。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加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研讨课等活动,从而在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反复琢磨教学细节,反思自身的教学不足,打磨教学技能,积累教学智慧;还要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积极学习各类新兴媒体知识和实操技术,促进自身的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思政培训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会议·培训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会议·培训
思政课“需求侧”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