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教学模式在中医院“超声诊断学”中的应用效果

2022-11-26 01:02潘竞霞吴丽娜叶小露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2期
关键词:诊断学模态病例

潘竞霞,吴丽娜,叶小露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技科,广东 广州 510405)

超声诊断学是超声科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学科,其研究重点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各组织中的传播特性进行影像诊断的方式及操作方法、理论依据等内容。“超声诊断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临床实践是重点内容。只有通过上手操作,才能真正了解操作规程及操作方法,利于提升动手能力、观察探索能力。从常规的“超声诊断学”教学情况看,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1]。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医院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及专业能力,本次研究经过深入分析,将一些医学教学过程中被证实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综合应用于“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这种综合教学模式被称为多模态教学模式。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多模态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院“超声诊断学”教学的效果,为超声科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于2020 年11 月至2021 年10 月开展研究,将此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院超声科实习的两个班级共60 名学生纳入研究,以随机分组方式分组,每组各30名学生。观察组:男生18人,女生12 人,年龄20—23 岁,平均年龄(22.3±1.5)岁。对照组:男生17 人,女生13 人,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2.7±1.3)岁。分组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二)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进行理论授课,并由教师就相关理论知识、诊断要点、鉴别要点及操作规程等进行讲解,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进行超声操作及超声影像分析等实践操作。

观察组实施多模态教学。(1)病例法教学。通过真实的病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妇科超声诊断教学为例,通过申请单调出特殊病例,指导学生对病例病史、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检查结果等进行研究。通过提问方式,指导学生就病例复习相对应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将超声图像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对超声实时动态、表现进行观察。(2)开展推导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回顾病理过程及结局推导超声声像表现,提升学生参与热情。例如,在肝癌病理生理学改变的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肝癌超声二维声像图表现及超声造影表现,使学生对超声造影“快进快出”的表现记忆深刻。(3)采取问题教学法教学。改变以往被动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了解隐藏在问题背后的超声理论知识。(4)利用医学影像诊断培训系统进行教学。这一系统具有影像储存及传输的功能,在进行“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可从系统中直接调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超声图像。这种方便的教学方式,能够将教学及临床操作相结合,提升教学效率。(5)开展实践操作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上机操作机会,并在全程进行讲解、指导,明确超声诊断要点及鉴别方式。指导学生使用正确手法进行超声操作,以便获得较为清晰的图像,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有用信息;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超声报告;指导学生使用精准的专业术语,对正常超声表现及异常超声表现进行准确描述。(6)开展多元化考核。在“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考核手段对教学质量有提升作用。在平时的考核中,可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价,提出问题,考核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完成后,进行统一考核,综合评估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及超声报告书写能力。

(三)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学生出科考试成绩差异,教学完成后,进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操作技能考试,两项考试总评分均为100分,联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估;评估学生满意度,邀请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对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及探索能力的影响效果,每项评分确定为10分,评分与满意度成正比[2]。

(四)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比数据。x±s为计量方式,检验值为t。P<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出科考试成绩差异对比

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及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二)学生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及探索能力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三)教学效果对比

观察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学生出科考试成绩差异对比

表2 学生满意度对比

三、讨论

学校在应用型及创造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医学教学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引导及塑造作用更为重要[3]。中医院“超声诊断学”教学需要从理论结合实际出发,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及综合素质。学生在理论知识基础上开展各种实践操作,深入学习及了解超声诊断的方法及技巧,了解人体解剖结构及各器官、组织正常及异常的表现,从而更加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这样的教学需求,对现有的“超声诊断学”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表3 教学效果对比

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将多种被实践证实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综合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5]。这种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通过现代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将教学目标从提高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提升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主观能动性等综合素质层面[6]。研究认为,多模态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影像学岗位人才,更加符合当前医学专业教学的需求。中医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超声诊断学是一门比较复杂及难以掌握的学科。超声诊断学学科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及图像鉴别等内容都比较枯燥,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获得的知识也有限。超声诊断学涉及的学科较多,综合性强,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因而学习难度大,临床教学难度也大。“超声诊断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较多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不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记忆[7]。因此,“超声诊断学”教学需要从多角度、多方式入手,综合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本研究将多模态教学模式应用在中医院“超声诊断学”教学当中,充分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使其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自身思维能力,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到,观察组学生出科成绩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在“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融入课堂教学,激发思维能力及潜力,提高综合素质。多模态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病例教学、问题教学、多媒体教学及系统教学等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的生动性及多样性,因而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8]。从本次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到,多模态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再一板一眼地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是将教学的重点转变至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层面。突破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与超声诊断学相关的真实病例,从自我认知逐渐提升到宏观认知方面。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能够将超声诊断理论知识及操作手段相结合,形成新的学习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突破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9]。在多模态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讲解,以问题为引导,指导学生对病例的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超声表现与病例病理结果相对比,从中发现问题,以后可以引以为戒。并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安排考核,给予学生上机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将解剖结构和超声图像相对应,达到真正理解超声图像意义的效果。

综上所述,“超声诊断学”中采用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提升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诊断学模态病例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病例”和“病历”
一例犬中毒急诊病例的诊治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
Meckel憩室并存异位胰腺和胃黏膜并出血一例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