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辨治外感热病思路探讨

2022-11-27 06:53杨慧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外感

杨慧

(武警特色医学中心中医科,天津 300162)

外感热病指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蒲辅周先生医案中涉及到的外感热病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病毒性感冒”“腺病毒肺炎”“小儿重症肺炎”“肺炎”“麻疹后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外感热病临床症状繁杂,揣摩蒲辅周先生医案,梳理外感热病辨治思路,以便临床精准施治。

1 辨神志

部分外感热病传变迅速,极易内陷出现神志变化,而此种变化时刻危及生命,故当首先辨神志,观察患者神志状况,立即判断施治以挽救生命,与现代医学首先判断基本生命体征[体温(T)、脉搏(P)、呼吸(R)、血压(BP)]同理,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昏、神识不清者当急辨施治,其病机大致遵循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所提及:“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在卫表宜轻清宣透,入营闭窍方可清营凉开,此为神昏辨治要点。若表闭神昏者,急于凉开会伤中阳导致表邪内陷,如流行性乙型脑炎青年朱某例[1],神识时昏,高热不退,蒲老会诊前曾连服大剂辛凉苦寒、犀、羚、牛黄、至宝之品,中阳大伤,最终以参附龙牡救逆方回。故表闭神昏者当先解表以开闭,如腺病毒肺炎:某患儿[1],高热无汗,后见神昏、抽风、喘息面赤,蒲老以麻杏石甘汤、兼辅辛凉发散之品,表邪解,肺闭开,神志转清,热退后调理肺胃而愈,并未因抽搐神昏急用安宫牛黄等凉开之剂。随着病情深入,若神昏、四肢厥逆、舌绛齿干、苔老黄,热闭心营者,安宫牛黄丸清凉开窍。若寒凉过剂重伤中阳,导致神昏、四肢厥逆、汗出、脉微欲绝、发热或低热,现脱证者,参附龙牡则首当其固。

外感热病见神志清者,则可进一步细辨其证,具体辨治思路如下。

2 辨表里阴阳

蒲老医案问诊大致以“十问歌”内容为基础,涉及寒热、汗、头身、饮食、胸腹、口渴、病因等要素,临床易于把握。

表证辨证要点:辨寒热、辨汗为主。或兼辨脉。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不彻,或脉浮,即存在表证。

里证辨证要点:辨大便、辨腹满、辨舌为主。辨小便、四肢温凉、辨饮食、辨口渴为辅。里证可分为里阴证、里阳证,因存在里阴证(中阳不足)者急当舍表救里,故先分辨有无里阴证,再辨别阳证。里阴证辨证要点:下利(大便稀溏、完谷不化、次数多、随矢气而出)、胸腹满(不实)、无苔,或可兼见四肢不温、纳差、小便清长、口不渴。张仲景在辨太阴证下利时则以口渴与否作为主要判断标准,“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胡希恕先生根据临床经验表示可兼见无苔[3];里阳证辨证要点:除阴证外即为阳证。

3 确定治疗原则:先表后里、先治里、表里同治。

3.1 先表后里

3.1.1 选择先表后里法的时机 未见里阴证时,有表证先解表,如张仲景所言“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2],表证在,即可解表;表解,汗出热退,即转为调里的时机,去解表药物,辨证调里收尾。

某患儿[1],初诊日期1964年7月27日,3日前开始发热,无汗,咳痰,恶心呕吐,服用退热药及抗生素疗效不佳,且未查出发热原因,转于蒲辅周先生处诊治,蒲辅周先生投香薷并藿香等辛散去暑化湿之品,一剂后汗出、身热渐退,遂去原方有解表之力的香薷,加炒麦芽、扁豆衣继续调理肺胃、化湿和中,而转日中午患儿又受凉风再次发热,汗不出,腠理再次闭塞,发热无汗等表证又现,蒲辅周先生再加香薷配合去暑化湿之品,一剂后热退,继而调理肺胃而愈。表证解表,以汗出热退为节点,转而调里。

3.1.2 先治表的应用 如蒲辅周先生所言“治急性病,重在掌握季节之常变,辨别主次用药”[1],蒲辅周先生解表之法或选辛凉、辛温,或选解表祛暑除湿,或选凉润,因时治宜。

某患者[1],1968年8月3日就诊,正值暑季,就诊前1天出现发热,自行口服银翘片,汗出热退,后复发热,遂于蒲辅周先生处就诊,症见发热、头晕、不思饮食,以香薷、藿香等祛暑化湿之品合六一散等,两剂后热退而愈。

腮腺炎:某患儿[1],值4月谷雨,发热一周,已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高热不退,蒲辅周先生予藿香、佩兰等通阳利湿之品合葱豉汤解表,1剂后周身微汗出,腮腺肿势消减,再服2剂体温正常,去葱豉,调理而愈。

表证兼喘促,蒲辅周先生多用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若中阳略显不足,少用石膏等寒凉之品,以防伤中阳,使表邪内陷,或可代之以射干麻黄汤加减。

3.1.3 后调里的应用 蒲辅周先生辨出表证,表解后周身微微汗出、脉静热退,中病即止,更换处方进行后期调理。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进行辨治,大多以调理肺胃为主,处以二陈汤、浙贝母、竹茹、枇杷叶等方药。如遇小儿苔秽腻、大便稀溏或秘结、不思饮食,考虑小儿易内伤饮食,再加减莱菔子、麦芽、焦山楂、建曲等消食化积之品;遇热病后期津液不足,加减益胃养阴之品;遇苔腻、湿邪尚未退净者予以通阳利湿、消滞,加减活用三仁汤等,如张仲景所言“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2 先治里

3.2.1 先治里的时机 里阴证现,先治里,张仲景言“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2],张仲景以下利完谷不化为先救里时机,临床可详辨。

3.2.2 先治里的应用 典型先治里案例多属里阴证,多见于疾病初期过用寒凉致中阳不足,迅速见脱证,宜四逆辈。

3.3 表里同治

3.3.1 表里同治时机 1)里阴证现,表证仍在;2)表证在,里阳证(患儿食滞多见)。

3.3.2 表里同治的应用 某患儿[1],高热无汗、喘促、抽搐、大便溏,入院后即用大剂麻杏甘石汤及银翘散加减送服紫雪丹,后用青蒿鳖甲汤加减送服犀角、羚羊角粉等凉开之剂,至蒲辅周先生会诊,患儿额热微汗、气促、手足冷、舌淡、苔腻色灰黑。汗出不彻考虑表仍未解,余症则知因前大剂寒凉导致中阳不足、正气已伤,蒲辅周先生投温通,兼开表闭,以桂枝加人参汤为底方加减二陈汤,始有转机,终痊愈出院。有里阴证、表证仍在,宜着重治里阴,复中阳,重者干姜、附子、伏龙肝,轻者姜枣草,复其中阳,方有力抗邪,仍兼见表闭同时解表,可选桂枝汤类表虚仍可用的解表之品。

表证在,同时存在里阳证,可选择先解表后调理,也可表里同治,多见于小儿食积停滞,解表同时可用消食化积之品,但不会用苦寒大下之法,如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2]。

综上所述,辨治外感热病,首先整体观察患者神志、表证、里证的情况,再确定治疗原则,注意辨证先后次序,可能出现急危病情变化的证候、急需治疗的证候(如神昏、里阴证)先辨,大体可概括为先辨阴证有无,排除阴证后,便可细辨阳证,对证施治。辨神志时需要注意疾病所处“卫气营血”的阶段,如疾病正处于卫表阶段而出现神志不清者,勿急于使用清营凉开的药物,如表闭神昏者,急于凉开难以达效;辨表证时需注意因时因地制宜,如暑湿表闭者,辛凉则难以达效;辨里证时,观察中气是否充足一直贯穿选方治疗之中,每位患者体质不同,中气状况不同,如若中气不足,见下利等里虚之征象,随时开始固护中阳,以助抗邪。

研读医案,可知蒲辅周先生将伤寒、温病融会贯通,辨清外感病机,治疗外感热病数剂即愈。这里管窥蒲辅周先生经验,简要探讨梳理外感热病辨治思路,或有不当详尽之处,临床变证繁多,如何加减处方用药,还应细细推敲,不断进行临床实践,培养信中医,用中医,训练中医思维的精神[4]。

猜你喜欢
外感
滕宣光清热透邪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用药30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医药治疗咳嗽的研究
肾病患者外感的防治
外感发热的辨证施护体会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咳嗽的辩证论治
燥邪致泻说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