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匮要略》痹证论探讨骨关节炎的治疗*

2022-11-27 06:53谢文俊沈遨飞杨锋杨冯春龙欢邵敏姜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痹证通络肝肾

谢文俊 ,沈遨飞 ,杨锋 ,杨冯春 ,龙欢 ,邵敏 ,姜涛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8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州 510145;3.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 510030)

骨关节炎(简称OA)是由于年龄、劳损、创伤、肥胖等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软骨变形增生的慢性关节病,是老年人致残的第4致残性疾病[1],多发于中老年女性人群。中医学虽然未见骨关节炎的病名,但是《金匮要略》中关于“痹证”的描述中如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麻木与骨关节炎症状基本一致[2],所以OA在中医学中多属“痹证”范畴。最新发布流行病学研究显示,2017年全球OA发病率高达181.1/10万,较1990年提高了8.2%[3]。另外,中国骨关节炎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根据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大于65岁的人群中,OA发病率高达8.1%。现如今人口老龄化愈发严重,这将导致未来我国OA患病人数逐渐增加[4]。随着老龄化的加剧,OA患病率增加带来的疾病负担也逐渐加重,预计到2030年将有超过4亿人患有OA[5]。基于上述情况,说明构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渐痹证防治体系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1 探索理论,追溯渊源

“痹”首见于《山海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痹,湿病也。”此外,汉代刘熙《释名疾病第二十六》提出:“疼,痹也。”提出疼痛多是因为痹证所致。《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由上可知,《黄帝内经》确立了痹证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金匮要略》对痹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一步发展。正如《痉湿暍病脉证治篇》《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等章节对痹证的论述,张仲景用了大量的条文说明,正是由于正气亏虚,或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犯经络而留滞关节,阻碍气血运行,形成痹证[6]。这说明金匮要略对痹证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

2 详查病因,注重病机

2.1 邪气入侵是痹证发病的重要因素 《素问·痹论》提出:“逆其气则病,……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说明营卫之气如果不与风寒湿邪相结合,就不会产生痹病。在“三气合邪学说”基础下,《金匮要略》进一步发展。《金匮要略·痉湿喝篇》记载:“风湿相博,身体疼烦,不能转侧”及“风湿相博,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说明导致痹证的外来邪气并非单一的,而是多种外来邪气共同作用所致,其中湿邪处于主导地位。此外,《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篇》中“湿伤于下”及“湿流关节”等有关记载,直接突出了湿邪首先侵犯的部位和一般发展规律。基于上述理论可知,外邪入侵是痹证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正虚邪侵,内外合邪是痹证发病的特点 汉代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对痹证的认识,对痹证的的病因病机进一步发展,张仲景主张从“本虚”及“湿邪”两方面立论,阐明了痹证的病因病机。总结《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中的相关条文发现,临床中痹证与历节病相类似,历节病病位多在骨关节,与脾肝肾三脏有关。张仲景认为痹证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责之肝肾不足、湿热蕴胃、阴血不足等;标实即为外感风寒湿邪。《金匮要略》提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也”。将外邪入侵机体的途径和病情分为3个部分,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正邪斗争的主次,认为只要脏腑精气充实,营卫通畅,人就能安和健康。上述表明疾病往往以正气亏虚为主要方面,外邪入侵为次要方面。由此可知,痹证的发生多以正气亏虚,或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方面,而外邪侵入是次要方面,故治疗应扶正祛邪。

2.3 正虚痰瘀是顽痹的主要病理机制 《金匮要略》认为痹证发病的特点是正虚邪侵,内外合邪。另外,《金匮要略·痰饮病篇》记载:“四肢历节痛,……有留饮”,认为痰饮流注四肢关节,滞留经络,泛溢肌肤,亦可发生肢体肿胀疼痛[7]。基于此,后世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进一步发展,林佩琴《类证治裁》记载:“痹证日久不愈,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提出“痹有血瘀”的理论。痰浊瘀血既是痹证病因,又是痹证中晚期的病理产物。正气亏虚,运化失司,水液无以运化,则久聚成痰;气虚不运,则血液滞留不畅,而成淤血。另外,意外跌倒、劳损、饮食失衡、情志不调等方面亦可产生痰瘀。痰浊瘀血留滞,经络关节闭阻,则发生痹证。综上,痹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因正气亏虚,导致痰瘀交结,再加上外邪侵袭,留恋错杂,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顽痹的病机。

3 治则治法

先秦时期《黄帝内经》提出“五脏有俞,六腑有合”“输刺者,以取骨痹”,强调用针刺及祛除病因两方面治疗痹证。汉代张仲景提出利尿、发汗皆为除湿之首。治疗上张仲景确立了治疗痹证的大法,包括发表散寒、清热除湿、扶正等之病因治疗。另外,张仲景制定的禁下、禁大汗等痹证冶疗禁忌,至今为历代医家所遵循。金元四大医家在痹证的治疗方面侧重有所不同,但共同点都反映了痹证的治疗大法“扶正祛邪,整体观念”的一般规律。清代医家吴鞠通及叶天士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热则痹”之说。

纵观痹证治疗的发展史可知,《黄帝内经》注重对风寒湿邪的治疗,强调针刺的作用。张仲景则注重对正虚及湿邪的治疗,而金元时期的医家则是在前人的基拙上尤其注重风药的运用。清代温病学家治疗痹证主张清热利湿,且体现了疾病的地域性。总结历代医家的经验及临床经验,笔者认为痹证的治则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扶正祛邪为主;其治法分为三部分:其一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利湿、祛瘀化痰等祛邪治疗为主;其二是通络止痛、利水消肿等治标治疗为主;其三是补益肝肾、补脾益气,温补阳气等扶正治疗为主。然而,痹证病情往往复杂多变,但多为本虚标实,故临床上常常是多种治则治法综合灵活运用,中医治疗痹证的优势往往也基于此。在治疗上,应合多法为一法,并数方为一大方,证因并治。综上,临床实践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质、辨证用药,根据病程及症状辨证分析,灵活处方,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4 痹证分期,辨证治疗

4.1 痹证根据症状的轻重分为发作期、缓解期、康复期3期。

4.1.1 发作期 发作期主要表现为关节重度疼痛(VAS评分>7分),或疼痛持续不解,疼痛甚者难以入眠;关节肿胀,功能受限,跛行甚至难以行走。

4.1.2 缓解期 缓解期主要表现为关节中度疼痛(VAS评分4~7分),劳累或天气巨变时疼痛加重,伴酸软乏力,关节活动受限。

4.1.3 康复期 康复期主要表现为关节轻度疼痛(VAS评分<4分),倦怠乏力,甚或肌萎无力,不耐久行。

4.2 痹证 根据患者的主症、兼症及舌脉进行辨证治疗,分为气滞血瘀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五种分型。

4.2.1 气滞血瘀证(多见于发作期、缓解期) 既病防变、已变防渐。

气滞血瘀证主症表现为关节刺痛或胀痛,活动后加重,休息不减,关节屈伸不利。兼症表现面色晦暗,甚者唇甲发紫,关节局部静脉曲张。舌象与脉象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治则以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法。方药拟用《医林改错》中身痛通瘀汤加减。方中以桃仁、红花、没药、五灵脂活血祛瘀;当归补血活血;川芎、香附理气止痛;羌活、秦艽祛风除湿、活络止痛;地龙通利经络;怀牛膝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兼祛风除湿;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

4.2.2 风寒湿痹(多见于发作期) 既病防变、已变防渐。

风寒湿痹阻主症表现为关节疼痛重着,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活动后可缓解,关节屈伸不利。兼症表现为腰身疼痛,沉重。舌象与脉象为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根据风寒湿之轻重不同,将其分为行痹、着痹和痛痹。其行痹治则以祛风通络,除湿散寒为法,方药为《金匮要略》的防己黄芪汤加减。痛痹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法,方药为《金匮要略》乌头汤加减。着痹以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为法,方药为《奇效良方》薏苡仁汤加减。

4.2.3 湿热痹阻证(多见于发作期) 既病防变、已变防渐。

湿热痹阻证 主症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触之灼热,遇寒则减,关节屈伸不利。兼症表现为发热,口渴不欲饮,烦躁不安。舌象与脉象为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其治则为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药拟用《金匮要略》白虎桂枝汤加味。

4.2.4 痰瘀痹阻证(多见于缓解期) 既病防变、已变防渐。

痰瘀痹阻证 主症表现为关节疼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兼证表现为面色紫暗,伴或不伴唇甲发紫,口渴不欲饮。舌象与脉象为舌质紫暗或瘀斑,苔白腻,脉弦涩。其治则为化痰行瘀,蠲痹通络,方药拟用《回春》双合汤加减。

4.2.5 肝肾亏虚证(多见于缓解期、康复期) 既病防变、已变防渐。

肝肾亏虚证主症表现为关节隐痛或酸痛,关节屈伸不利甚则不能行走。兼症表现为腰膝酸软,四肢乏力,遇劳则甚。舌象与脉象为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治疗多以祛邪与扶正兼顾,治法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兼以补益肝肾,补益气血。方药拟《备急千金药方》独活寄生汤加减。方中牛膝、杜仲、桑寄生为君药,起补肝肾,强筋骨之功;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四物汤)养血活血。参、苓、甘草(四君子去白术)益气扶脾,正所谓祛邪当应扶正,正气旺盛则外邪自除。另外,因肝肾本虚,外邪必乘虚而入,故以独活、细辛入肾经,能搜伏风;肉桂心性温,能入肝肾血分而散寒;秦艽、防风为风药,祛风除湿,以达标本兼顾,祛邪扶正之效。

临床发现,骨关节炎患者应根据病程的长短、症状及影像学的改变辨证分析,服用上述方药疗效可,总体上来说可以缓解症状,但症状易反复,须长期服药。因此,治疗时应将治未病思想贯彻整个治疗过程中,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渐的痹证防治体系,往往取得理想的疗效。然而痹证晚期患者出现关节严重变形,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采用西医人工关节置换术,亦可完全根治。

5 典型病案

患者女性,68岁,2019年07月24日1诊。主诉:双膝关节疼痛1年,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双膝关节隐痛,右侧为甚,症状时轻时重,上下楼疼痛会明显加重,平地活动疼痛不明显,偶有麻木感,畏寒喜暖,无发热,纳眠可。多次于当地医院就诊,症状反复,遂于本院门诊就诊,查体:双膝关节轻度肿胀,右侧为甚,可触及摩擦音(+),双膝关节局部压痛,内侧为甚,肤温不高。舌淡红,苔白稍腻,脉沉细弱。双膝关节X线片显示:双膝关节退行性变(双膝关节内侧间隙变窄)。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血沉和血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膝骨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缓解期(肝肾亏虚)。根据患者患病的时间及症状的轻重,可辨病为痹证缓解期,辨证为肝肾亏虚证。治疗以补益肝肾,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法,拟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独活15 g,桑寄生10 g,秦艽15 g,防风 15 g,细辛 10 g,肉桂 6 g,牛膝 10 g,杜仲 10 g,熟地 15 g,当归 10 g,川芎 10 g,茯苓 15 g,炙甘草 6 g。共6剂,每日服用1剂,水煎服,每日2次。次诊:1周后,该患者门诊复诊,双膝关节肿胀较前好转,疼痛好转,但仍有疼痛,上方加白芍15 g,延胡索10 g,续服9剂后复诊,肿胀、疼痛症状基本消除。

按语:此案为老年女性患者,因年老体弱,肝肾亏虚,风寒湿邪入侵,痹阻经络,致双膝关节隐痛,屈伸不利,辨病为痹证缓解期,辨证为肝肾亏虚证,治则以补益肝肾,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法。方用独活寄生汤来加减。该患者为痹证日久不愈,耗伤气血,累及肝肾所致。肝肾亏虚,加之风寒湿邪外感痹阻经络,故双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濡养筋脉,则膝关节有麻木感;寒湿均为阴邪,得温则痛减,故畏寒喜暖;舌暗红,苔白,脉沉细弱,均为肝肾、气血不足兼有淤血之征。治疗宜扶正祛邪兼顾。全方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之品,能使肝肾充盛,气血旺盛,风寒湿邪自除,邪正兼顾,疾病向愈。

6 结论

现如今,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及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人遭受着骨关节炎的折磨。所以建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渐痹证防治体系具有现实意义。治疗时应贯彻治未病(既病防变、已变防渐)思想,根据患者病程的长短及症状的轻重灵活变化组方、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形成骨关节炎分期诊治体系。

猜你喜欢
痹证通络肝肾
杞菊地黄丸治疗飞蚊症肝肾阴虚证的疗效观察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丹参通络解毒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Atg5、Beclin-1及LC3表达的影响
滋阴养血通络贴对痛风肾蛋白尿影响的临床观察
两腿一分补肝肾
壮医外治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
通络熄风汤治疗面肌痉挛
芪藤竹黄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43例
胡斌治疗痹证用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