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地药材”的再认识

2022-11-27 10:38赵奎君金世元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2年7期
关键词:药材中药材中药

马 春,赵奎君,金世元

(1.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教务处,北京 101101;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药剂科,北京 100050)

“道地药材”是中医临床使用的疗效确切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千百年来为历代医家所喜用,在汗牛充栋的古代本草书籍中亦多有记述。例如,《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的记述;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记述,“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帮”;明代的陈嘉谟在《本草蒙荃·出产择地土》篇中指出,“凡诸草木、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至于具体药味地道产地的记述则体现得更为具体。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地黄时云“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记述麦冬时云“浙中来者甚良”等,不可胜数。通过上述记述可以看出,“道地药材”备受历代医药学家的重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道地药材”的认识,只停留在“重要意义”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从“道地药材”名词表面的断章取义,加之一些古代本草书籍对具体产地的着重记述,很容易使人们掉入简单的“唯地域论”的思维陷阱中,即只是简单地认为某种药材以某地所产质量为优。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以系统论的方法和视角,对“道地药材”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实践的角度考量,认为对“道地药材”的新认识,应该明确3个基本问题。第一,明确“道地药材”作为优质中药材代名词的根本依据;第二,明确“道地药材”优良品质形成的系统化因素;第三,明确中药传统鉴别方法对“道地药材”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与逻辑依据。

1 明确“道地药材”作为优质中药材代名词的根本依据

任何一种或一类药物,良好的临床疗效是其质量评判的重要依据。“道地药材”作为优质中药材代名词的根本依据,也在于其良好的临床疗效。明确这一问题,需从历史逻辑的角度出发。具体而言,是从中医行医基本模式出发。古时,中医中药不分家,中医大夫既明医理,又通药理。历史上诸多修本草著作者多是名医,李时珍即是典型代表。即便到了民国时期,许多中医大夫多在著名老字号药店内坐诊,对药店经营的中药饮片的疗效与质量多有深入了解,从其处方药名即可得知,其常在中药处方的药名上冠以不同的质量要求,如“杭白芍”“怀地黄”“广藿香”“辽细辛”“细木通”“紫丹参”“绿萼梅”和“明天麻”等[1]。这些药名的由来,多来自中医大夫对临床疗效的长期观察与体悟,另一方面来源于对中药外观特征与产地信息的深入了解。在中医大夫的认知中,临床疗效与中药外观特征及产地信息已经建立起必然的逻辑关联。中医师医药双通的知识结构,加之长期医疗实践已经证明“道地药材”与临床疗效的必然联系。基于上述古人用药评判的经验模式,可以说“道地药材”作为优质中药材代名词的根本依据就是其稳定而确切的临床疗效。

2 明确“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系统化因素

“道地药材”品质的形成具有3个方面的系统因素,即品种因素、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上述3个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一个生物学“生长”意义的复杂系统。该系统内部诸多因素的选择与优化共同作用,形成了“道地药材”的优良品质。

首先,中药材的品种因素,即物种的遗传因素,这是形成“道地药材”的重要内在因素,也是首要因素。如果药材来源的生物“种”不对,再适宜的环境,再优良的技术,也生产不出“道地药材”,这是由物种的遗传所决定的。物种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选择关系,“道地药材”的形成,正是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选择的结果。“道地药材”表现在物种分布上一定是高度适应环境的群居方式,形成较大范围的分布,可以使药材的蕴含量与产量形成规模,在较大量的范围内供应临床使用,才足以证明其疗效的确切性与稳定性。同时,实践中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种植技术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药材物种因素。特别是一些中药材的“农家品种”,其是农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在“道地药材”原始种的基础上,优化培育出更加适应环境的新品种。应该指出的是,无论新品种在产量或是抗病能力哪个方面得以优化,其质量评价的核心仍然是保证临床疗效的确切与稳定。

其次,是环境因素对“道地药材”品质的影响。对于这一点,古人早有认识。例如,《神农本草经集注》所言,“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宋代《本草衍义》所言,“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我国是中药资源的宝库,这与我国地理环境及气候环境的多样性是分不开的。从北部寒冷的黑龙江至南部常年高温的三沙群岛,从东部沿海平原到西部青藏高原,气候带的多样与相互过渡,地理地势的多样与相互过渡,地域、气温、土壤、阳光、水文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造就了物种的多样性,同时造就了“道地药材”品种的多样性。“道地药材”在多因素共同影响及作用的环境中,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以群落的方式生存,同时,形成相对固定的生长规律,逐渐繁衍,形成疗效确切的“道地药材”。可以说,环境因素是“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

再次,是技术因素。古人对于技术因素对“道地药材”品质的影响亦是早有认识与阐述。如唐代的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所述,“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废人功,卒无裨益”。系统全面地看待技术因素,包括种植技术、种子种苗培育技术、田间管理技术、采收加工技术和贮藏保管技术等。这些都属于与人密切相关的技术因素,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但这种可控性必须要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中药材自身物性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不遵守这些规律,即使中药材品种再优良、环境再适宜,亦可导致药材品质的低劣。例如,知母,主产自北方各省,以河北地区产量大而质优,特别是易县所产知母,根茎肥壮,色白,质地坚实柔润,口嚼之黏性强。因易县为清西陵所在地,习称“西陵知母”[2]。以深秋季节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挖3年以上者质量为忧,若不分生长年限,在地上植株茂盛的夏季采挖,则根茎干瘪瘦小,有皮无肉,严重影响疗效。再如,麻黄应在八九月间采收,此时,麻黄表面呈黄绿色,折断后可见中间红棕色,俗称“玫瑰心”,如采收过早则麻黄表面呈青绿色,中间不显红棕色,说明所含生物碱太少,属于劣质药材[3]。

3 明确中药传统鉴别方法对“道地药材”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与逻辑依据

中药传统鉴别方法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和火试等方法,对中药材的形、色、气、味、质等表象特征进行鉴察,进而对其真、伪、优、劣作出鉴定的方法。其是经前人不断实践、积累、总结出的一套评价中药材品质的有效方法,在“道地药材”的鉴别与品质评价领域被广泛应用。中药材遗传基因可表达在其表象特征(形、色、气、味、质)与功效特征上,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环境和技术因素的改变,可使中药材的表象特征在表达程度上发生一定的变化。中药传统经验鉴别方法,由于长期的经验积累,不仅可以做到“辨状论质”,还可以根据中药材表象特征在程度上的变化,判断出环境与技术因素具体变化的原因所在。例如,优质川贝母的质地特征为粉性足,质量要求无“油子”。所谓“油子”,是指质地呈角质状者,为采收时未及时放入适宜容器,在手中攥握时间过长,内部淀粉粒受热糊化所致。大量的实践证明,中药传统鉴别方法是对“道地药材”品质鉴定的有效方法。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中药传统鉴别方法的掌握与运用需要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很多方法属于经验的范畴,在传承的路径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尽快建立属于中药材传统鉴别方法自身的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

综上所述,对于“道地药材”的认识,应更加深入化、系统化。将临床疗效作为评价道地药材品质的根本依据。对于如何看待影响道地药材品质的因素,应极力避免“唯地域论”的简单认知,从品种的确切性、环境的适宜性、技术的合理性3个方面去探讨,指导“道地药材”在种植、采收、加工、储存以及引种等领域的实践活动。中药传统鉴别方法通过对中药材表象特征的鉴察,进而对其品质进行判断,是评价中药材品质的有效方法,但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以利于技术传承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猜你喜欢
药材中药材中药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零食”怎么吃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
真假药材识别(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