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三维路径探析

2022-11-27 15:50郭彦森刘昕冉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红旗渠四史历史

郭彦森,刘昕冉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更是“最好的清醒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2]。2022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坚定的历史自信源于清醒的历史认知。大学生需要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了解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当前,强化对大学生的“四史”教育,要紧密结合“四史”学习的内容和要求,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着力从融入课程建设、强化教师引导、用好大众传媒、深化社会实践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点的维度:抓实教师队伍,着力发挥史学教师的正向引领作用

“四史”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因此,开展“四史”教育,教师的引领作用尤其重要。

(1)教师应做有情怀的责任担当,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装着职责和学生。政治也是有情感的,这种情感是理性分析基础上的感知,更加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4](P4)。“四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过上幸福生活而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史,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是贯穿其始终的灵魂主线,而这个灵魂主线是由一个个立体、鲜活、感人的历史故事和一群群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感情的历史人物串联起来的。思政课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情感上把自己的家国情怀融入教育教学中,才能真正有效激活这些历史素材,真正感染、打动学生,有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党领导人民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来之不易,有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进而从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创业史、社会主义500多年的曲折史中,教育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从而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爱祖国的信念,汲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2)教师应坚持开放的教学态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深刻解读党史和新中国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确有挫折,也走过弯路,但如何正确看待这些挫折和弯路则更为重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常常利用这些挫折和弯路,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进行误导性传播,作出所谓“客观的”“真正的”评价,提出一些所谓的“新观点”来吸引青年学生。青年学生由于历史认知的基础不牢等原因,容易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受到这些所谓“还原历史真相”的错误观点的蒙骗,从而忽视党史、新中国史中的成就与经验,甚至对主流意识形态中的观点产生怀疑,严重影响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历史观。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开放的态度,课上课下不回避矛盾,不回避敏感尖锐的问题,从容应对、真诚解读学生的思想困惑,旗帜鲜明表明自己的态度,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但是,教师做到不回避的前提是,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解读能力。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清中国共产党成立、成长、壮大和新中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规律认识,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逻辑和精髓要义,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党史、新中国史中的得与失,帮助他们坚持从历史事件本身回归到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从而彻底解决思想困惑。

(3)教师应坚持求实的价值判断,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将历史发展过程与特定历史阶段相结合,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作评价,不以一时一事来轻易地进行褒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鲜明的价值观,但是在探讨问题、观察事物时,教师应该高举唯物史观理论旗帜,弘扬唯真求实精神,立足于具体的历史方位、历史阶段,将真实情况摸清摸透,避免出现分析问题的价值观化,这是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培养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积极引导他们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分析、总结“四史”,全面了解、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从而提升他们“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5](P2-3),帮助他们“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P2-3)。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青年学生将逐步强化自身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二、线的维度:抓好实践育人,着力巩固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教育的学习成果

在“四史”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效果。与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及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同,社会实践围绕教学任务和育人目标,更加注重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这种新鲜实践教学模式灵活多样,能够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育人实效,激发学生好奇心、拓宽学生视野。但是,开展“四史”教育方面的主题社会实践,要始终贯穿一条“红线”,即红色文化资源这条线。离开这条“红线”,社会实践就失去了灵魂支撑。

(1)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破解教育中的“隔空喊话”难题。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培育出来的先进政治文化[6],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大学生树立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提供了教学资源支撑。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视察,一下飞机就直奔大别山,缅怀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灵,看望老区群众,他用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坚守初心的红色党课。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四史”,有着显著的育人实效。地处红旗渠故乡的某高校把红旗渠精神作为优质教育资源,将其融入校风学风,融入目标定位,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课堂、进科研、进实践,形成了“三融三进”育人模式。其中,“重走红旗渠,再续艰苦创业梦”的红色研学项目被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青马学院的课程体系。青马学员集中利用两天的时间在红旗渠开展参观教育和体验实践。学员们首先进入红旗渠纪念馆中的“抗击旱魔”“铸造奇迹”“太行丰碑”“精神永续”等展区进行参观教育和系统学习。随后利用一天半的时间进行体验教育:学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沿着红旗渠畔徒步行走28公里的路程。第一天下午从红飘带走到青年洞,第二天从红飘带再出发走到渠首。这项社会实践活动在学员内心深处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据统计,在每年“综合毕业”答辩会上,90%以上的青马学员都会把“走渠体验”称为对自己影响最深远的一门课程。由此可见,到红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近距离地触摸历史、穿越历史、对话历史,与英雄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的有效教育方式。

(2)激活红色基因库,切实提升活动实效。凝聚革命传统的历史遗迹、博物馆里所陈列的各种文化艺术品、祖国的大好河山等都是进行“四史”教育的物质文化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7]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是新时代加强“四史”教育的行动指南。实践证明,思想性突出、价值导向鲜明、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激活红色基因库的有效载体。设计好、组织好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握好历史重大时间节点。选取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为重要历史节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四史”教育的一个关键点,比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依托历史重大时间节点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能够传递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鸣。二是发挥专业优势。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某高校一名老师把红旗渠精神融入艺术创作,他带领摄影创作团队一行7人,行程4 100多公里,足迹遍布456个村落,走访红旗渠修建者412人,先后拍摄78 547张照片,用镜头留住了珍贵记忆,并在河南省美术馆展出了“问渠—寻访修渠人摄影作品展暨红旗渠精神育人成果展”。其中一名团队成员激动地说:“这个实践过程让我刻骨铭心,以前我对红旗渠了解不多,对红旗渠修建者更是知之甚少。通过对修渠人的探访,我仿佛置身于当年修建红旗渠那种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氛围中,更加坚定了我要自觉做红旗渠精神传承者、宣传者、弘扬者、践行者的决心和信心。”三是创新实践形式。好的内容需要通过好的形式呈现出来。“走、听、传、唱、演”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形式,他们通过自我组织、角色扮演、实践考察、社会调查、文艺演出等方式,在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主动查阅材料、主动理清历史脉络、主动学透红色精神、主动宣传革命故事、英雄故事、中国故事,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感知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成长壮大的历史过程。

三、面的维度:抓紧大众传媒,着力扩大“四史”教育的日常覆盖

新时代是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人际传播和课堂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而大众传媒以信息量大、影响力强、传播面广、传播方式灵活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它以文字、图像、声音等载体表达出来的信息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全国著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郑永廷教授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大众传媒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方式,是主导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四史”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用好用活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切实提升教育实效。

(1)大众传媒是第一课堂的有益延伸。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覆盖渗透功能,打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拓宽了教育信息的获取渠道和发展空间,能够以开放多元的态度面向更加广阔的传播语境,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内外的同步发展。大众传媒是信息资源搜集、传播、共享和整合平台,能够及时更新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始终与现实接轨,与时代同步,更加鲜活生动、真实可靠,也更符合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实践的实际需求。因此,着力挖掘大众传媒的日常渗透和生活化熏陶功能,突出大学生对信息和知识内容的反馈和再创造,是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有效路径。与此同时,在“四史”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及时便捷优势。新媒体带来的不仅是信息资源和理念的创新,同样也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技术形式。当新媒体走进课堂之后,思政课堂变得更加实时鲜活、生动有效,其教学中的理论化内容和实践案例有了更加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思想理论来处理实际问题。这种线上线下交叉运行、“教”与“学”实时互动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新时代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此外,很多以学习、研究和传播“四史”等红色精神资源的微博微信客户端、抖音、西瓜视频等都发挥着很好的教育功能,以其强烈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抖音”这一国内最大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了新时代大学生记录日常生活、进行视觉表达的重要平台,一批传播红色文化、宣传红色故事的抖音视频正在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证明,新媒体以其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吸引力,为“四史”教育开辟了新途径。

(2)影视传媒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优秀影视文艺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呈现形式,集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核,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且能够通过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审美需求引发人们的价值认同感,是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载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8](P8)历史实际上是由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组成的。把这些事件、人物、故事以艺术形式生动鲜活地再现,不仅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艺资源,而且能够促进青年学生对历史内容的消化吸收。近年来,一些党史、新中国史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相继问世,如突出信仰教育的电视剧《风筝》,抗日战争题材电视剧《亮剑》,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以及“建国三部曲”《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等。除此之外,优秀电视栏目同样有着很好的效果。《故事里的中国》采用“戏剧+影视+综艺”的综合表达方式,以优秀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为素材,通过讲述经典故事、重塑历史伟人,向观众传递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值得青年学生沉下心去观看。这些优秀影视作品不仅能够在寓教于乐之中呈现历史故事,还能弘扬中国精神、体现中国风貌,对青年学生有较强的正向影响力。深入挖掘优秀影视作品中的史学价值,教育引导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知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不仅是文艺界和社科界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

猜你喜欢
红旗渠四史历史
新时代高校开展“四史”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