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小胆管行胆肠吻合的策略与技术

2022-11-29 01:15沈展涛刘一峰谭志健钟小生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空肠胆总管胆道

沈展涛,刘一峰,谭志健,钟小生

(广东省中医院胰腺中心,广州 51012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针对远端胆管、十二指肠、胰腺等疾病常见的治疗术式。近10年,腹腔镜PD已在国内、外多家有经验的中心常规开展。PD因其超高的手术难度及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被称为普通外科领域的珠穆朗玛峰。目前研究热点集中于PD的近期并发症,如胰漏、胃排空延迟等。较少研究关注围绕PD胆肠吻合相关的近、远期并发症。

胆肠吻合是PD的重要步骤之一,常规指胆管与空肠行端侧吻合重新建立胆道引流。胆肠吻合的主要并发症为围术期的胆漏、胆管感染及远期的胆肠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结石等。有研究报道PD术后胆漏的发生率为1.0%~5.7%,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为2.6%~8.0%,诊断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9年[1]。故胆肠吻合相关近、远期并发症虽发生率较低,但仍会显著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影响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2]。术后胆漏延长带引流管时间,增加腹腔感染风险;吻合口狭窄导致胆道感染,并增加并发胆管结石概率,往往需内镜、经皮穿刺引流甚至再次手术等干预。随着技术发展,行PD恶性肿瘤的病人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且胆道、胰腺良性疾病发病率攀升,应重视PD胆肠吻合的近、远期并发症。

胆肠吻合常见胆管吻合位置为肝总管或胆总管,肝总管与胆总管以胆囊管汇合处为界。肝外胆管直径>1 cm称为胆管明显扩张。部分研究对胆肠吻合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 (early biliary complication,EBC)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男性、肥胖、良性疾病、恶性疾病术前行新辅助放化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或胆道支架置入及小胆管的病人术后易发生胆漏、胆管炎等早期并发症[3-4]。有研究认为,小胆管明显提高PD术后远期胆道狭窄发生率,且为术后胆道狭窄发生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5-6]。因此,针对小胆管胆肠吻合术应采取特别技术策略,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目前腹腔镜手术普及,腔镜下缝合操作难度较开放手术大。针对腹腔镜小胆管胆肠吻合的策略与技术罕有报道。

小胆管行胆肠吻合的技术要点

本中心提出,对无扩张的小胆管行胆肠吻合的基本原则为“精细操作、精准吻合”。其技术要点如下:①肝门暴露。行PD时需清晰显露第一肝门组织结构,特别注重肝脏、胆囊床的悬吊及肠管的暴露,充分显露第一肝门,解放助手双手。同时利用腹腔镜高清、高倍视野优势,精细操作。②胆管离断设计及胆道血运保护。在对第一肝门进行游离识别时,特别注意对右肝动脉解剖游离,避免损伤源自右肝动脉的肝外胆管细小分支,保护胆道血运。小胆管截断位置,建议良性病变应于胆囊管汇入处以下截断,利用胆囊管进行胆管成形,将胆囊管和胆总管共同与空肠吻合以扩大吻合口径。血管夹控制近肝门胆管后使用剪刀锐性离断胆管壁,避免超声刀、电刀离断,后壁略长于前壁。截断胆管后,注意观察胆管断端有无渗血。如有少量渗血证明血运良好,否则应重新选择吻合位置。胆道断端出血以点状烧灼或缝扎止血,避免过度烧灼影响胆道血运。③胆肠精准缝合。胆肠吻合方式选择PD经典消化道Child重建中的胆管空肠端侧吻合。胆肠吻合口距胰肠吻合口约10 cm,空肠对系膜缘开口时避免直接用电刀或超声刀切开空肠壁全层,建议分层开口。首先用组织剪剪开肠壁浆膜层及肌层,暴露黏膜层后再用超声刀修剪切开空肠黏膜,应注意空肠开口应小于胆管断端,避免吻合时牵拉造成空肠开口过大。其次,吻合采用前后壁分层连续缝合。若胆管直径<5 mm,则采用后壁连续前壁间断缝合。选择5-0或6-0 polydioxanone(PDS)线,先后壁后前壁,由右至左圆周弧形进出针,针距约1.5 mm,胆管边距1.5~2.0 mm,肠壁边距2~3 mm。前壁吻合时可留置胆管支架,避免缝合时误将后壁与前壁缝合造成狭窄。但在缝合完毕后,建议将支架取出或留置胆道内引流管经肠襻引出。缝合完成后注意检查前、后壁针距及缝线收紧情况,观察吻合口有无缺血、胆漏。

采用小胆管胆肠吻合技术的疗效

本中心自2017年12月起施行胆肠吻合方式,共完成肝外胆管直径≤8 mm的腹腔镜PD 45例,男29例,女16例,其中行腹腔镜PD合并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术3例。45例中,术后病理为恶性肿瘤30例(包括胰头导管腺癌16例、十二指肠腺癌3例、胆总管腺癌2例、高危十二指肠间质瘤3例、法特壶腹腺癌3例、胰头高增殖活性神经内分泌瘤1例、升结肠腺癌侵犯胰腺2例),良性疾病15例(浆液性囊腺瘤6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胰管多发结石伴慢性胰腺炎1例、慢性胰腺炎2例、胆总管管状乳头状腺瘤1例、胆总管局灶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腹腔内系膜型韧带样纤维瘤病1例)。围术期胆漏1例(2.2%),术后第2天胆肠吻合口后方引流管可见胆汁样液体引出。根据2018年发布的急性胆道感染东京指南[7],该病人术后第3天诊断为急性胆管炎,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经持续腹腔引流管引流、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护肝、减轻吻合口水肿等保守治疗,5 d后症状改善,术后第17天拔除各腹腔引流管出院。平均随访时间 (20.16±11.57)(2~37)个月。胆道狭窄1例(2.2%),术后6个月因腹痛、黄疸、发热等急性胆管炎症状诊断,未见吻合口结石,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并予护肝、抗感染治疗。45例中已有7例死亡,皆为恶性肿瘤病人,余38例暂未见胆肠吻合相关并发症出现。

小胆管胆肠吻合的注意事项

PD现已广泛施行,胆肠吻合作为手术关键步骤之一,其相关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围术期胆漏及远期吻合口狭窄、癌变等。研究表明胆管缺血为胆道并发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8]。该并发症高危因素现无定论,目前研究认为小胆管直径为术后胆肠吻合并发症的高危因素之一。肝外胆管直径≤8 mm认定为无扩张胆管。小胆管因吻合口径小,胆管壁薄无增厚,胆漏、胆管狭窄的发生率升高。且由于PD病人以恶性或交界性肿瘤为主,手术均需对第一肝门部的第8、12组淋巴结廓清,清扫过程中会破坏胆管的血运,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故PD术中小胆管的胆肠吻合方式应格外注意。

本中心在行小胆管胆肠吻合时从肝门暴露、胆道离断设计、胆道血运保护到胆肠缝合的技术环节都以精细操作、精准吻合为原则。首先,本中心在游离右肝动脉血管时特别注意,因胆管由右肝动脉细小动脉分支供血,且右肝动脉在胆管后方走行,胆管营养血管大多位于右肝动脉与胆管后壁之间,需避免对胆管后壁过度游离裸化。同时应尽量锐性分离,减少热效应对胆管壁及血供的破坏。胆管吻合位置应充分利用胆囊管近端,以扩大吻合口径,同时避免过度靠下。研究认为,过度靠下离断胆管存在潜在血供不良风险[9-10]。在剪断胆总管壁时本中心做到“前短后长”,胆总管后壁略长于前壁。先行后壁吻合需扩大吻合口径,此法利于暴露。在行前壁缝合时避免缝至后壁而造成医源性胆肠吻合狭窄。

对于线材,本中心选择5-0或6-0 PDS线。PDS线较光滑,可一次收紧,不会对组织过度切割造成损伤。同时PDS为可吸收缝线,降低异物反应,减少远期吻合口狭窄。缝合时张力适度是关键因素之一。过度的张力对组织压榨,会影响管壁血运;张力不足,组织对合不良,造成术后胆漏等[11]。需术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张力的把握。本中心在行小胆管胆肠吻合时不建议长时间放置胆道支架。House等[8]认为,留置胆道支架提高PD后胆道狭窄的发生率。故本中心在缝合完后壁后,发挥胆道支架暴露术野的作用,在支架管中间添加牵引线。在缝合前壁时助手轻提牵引线,扩大前、后壁间距,增加手术空间,便于术者操作,避免前、后壁缝闭。在前壁缝合完收紧打结前,将支架管取出。注意在术毕关腹前再次观察吻合口,有无胆漏、缺血,以便及时修正。

腹腔镜的放大效应,使视野更清晰,视角更广,利于小胆管胆肠吻合的精细操作。目前越来越多中心应用3D腹腔镜,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景深感、立体感优势,达到精细操作与精准吻合。

本中心完成的45例小胆管PD病人中,围术期胆漏1例(2.2%),远期吻合口狭窄1例(2.2%),与文献报道的PD术后胆漏发生率1.0%~5.7%及胆肠吻合口狭窄发生率2.6%~8.0%[1]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表明本中心小胆管胆肠吻合策略具有先进性及实用性。但由于吻合口狭窄等远期并发症的诊断时间较长,目前文献报道最长的发生时间为术后9年。目前,本中心随访时间较短,最长为术后37个月,仍需进一步随访来明确。45例病人中,30例为恶性肿瘤,其中16例为胰腺导管腺癌。由于恶性肿瘤病人平均生存期较短,很多病人在发生胆道远期并发症之前已出现肿瘤进展,甚至死亡,对观察结果造成影响。应在未来的研究中避免此类情况。目前,针对胆漏、胆肠吻合口狭窄等胆肠吻合相关并发症的研究仍较少,该领域有许多问题亟待探究。由于其相比于胰漏、胃肠功能障碍等,发生率低,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期的随访。

腹腔镜PD时,采用小胆管胆肠吻合的策略与技巧,可降低术后胆漏、吻合口狭窄等近、远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空肠胆总管胆道
胃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中不同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新疆某肉牛屠宰场空肠弯曲菌同源性分析及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
腹腔镜胆道术后医源性胆总管异物6例报告
超细鼻胃镜辅助胃窦直视法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应用
早期护理对腹腔镜胆总管患者术后炎症应激的改善探讨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穿刺置管引流在急性胆道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超声辅助法置入经鼻空肠营养管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与护理研究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术中配合及护理
胆总管结石,也许就是定时炸弹
胆道癌如何早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