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觞,侃万州美食

2022-11-29 09:36于童编辑王芳丽
中国三峡 2022年9期
关键词:小火锅肥肠凉面

◎ 文 | 于童 编辑 | 王芳丽

烤鱼夜摊 摄影/姜劲松

万州烤鱼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万州因万川毕汇而得名,因万商云聚而闻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孕育了灿烂的美食文化。

历史上,李白、黄庭坚等历史文化名人曾到过万州。北宋时,黄庭坚贬官涪州遇大赦东归,路经此地(时名南浦),受太守邀请游南浦西山,作《西山记》,后刻于石上,即著名的西山碑,为“海内存世黄书第一”,在这林泉之胜,他们于流杯池曲水流觞,虽然没有留下关于万州美食的记载,但想想美酒美景当前,无美食何以助兴?

飞来的烤鱼

侃万州美食,首先绕不开的是烤鱼。

烤鱼店开遍全国,确实提高了万州美食的知名度。

烤鱼应是九十年代从巫溪传来,当时的招牌是大宁河烤鱼、巫溪烤鱼之类,味道只有一种。万州人对烤鱼进行各种改进,从做法到味道,花样翻新。渐渐的,万州烤鱼有了泡椒、豆豉、蒜香等多种口味。先将鱼在铁夹子里烤至焦香,上桌时整条躺在方形盘子里,盘子下衬有炭火。鱼身上覆有葱、姜、蒜及豆豉等,色鲜诱人,下面垫有黄豆芽、黄瓜、豆腐等素菜。烤鱼吃完,加二两煮好的面条,劲道爽滑,无处可比。烤鱼吃到这儿,胃之满足, 让你觉得“南面王不与易也”。

烤鱼真正火爆是2000 年左右,一排排烤鱼店集中在心连心广场周边,那个热闹美味,让人看花了眼,不知该选哪家了。后来滨江路的烤鱼店也越来越多,全城无处不烤鱼,渐至全国各地。但要吃正宗的,你还是得来我们万州,因为在异地开的店,难免会根据当地味口作些调整。

在露天吃鱼,佐上几杯啤酒或白酒,谈天说地,看平湖如镜,赏江边花卉,那叫一个惬意。一次北京同学来了,我们在心连心广场露天吃烤鱼,吃到高兴处,见明月当空,大家开心放歌,把儿时的歌儿唱了个遍。大家笑问北京同学,你们在京城可有此露天烤鱼?

扣碗和格格儿

万州的冬天寒烟漠漠,最需要暖和,蒸菜应运而生。一是扣碗。粉蒸肉做法是把肉放上调料码好,加米面拌匀,土碗底抹油,便于往盘子里翻时不沾,碗底先垫柑子树叶,取其清香。肉肉码整齐,面上放红苕或芋头,上蒸笼蒸。上桌时翻过来扣在盘子里,面上加葱花或香菜。热气腾腾中端上桌,冬天立时驱走寒意。家户人家过年蒸上一大蒸笼,放在家里,来了客人翻上两个,方便味美。当然,不光是粉蒸肉,品种还有羊肉、肥肠、排骨、烧白、糯米圆子等,做法不一一细表。味道有麻辣和咸鲜几种。蒸菜中比较独特的当数藕丸子。以鲜肉末加磨成细末的莲藕做成,一端上来清香满屋。

蒸菜的另一种做法是用小小的竹蒸笼蒸,一个一个重叠而放。外面的小餐馆往往就在门口放一个炉子,进门处蒸上一大摞,吃就端一格,是为格格儿。格格起锅时水分要少些,比较干,别有一番风味。且山上何处无竹,价廉易得。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本地居民,要上一个格格,就二两小酒,送你一碗飘着葱花的骨头汤,点上小馆里备的素三丝或花生米,听其他客人天南海北地摆龙门阵,那是比坐茶馆来得实惠又安逸。

万物皆可面

万州人的生活离不开面条,早上请你吃面条,那是对你的极大礼遇。在万州,请人吃面,他就知道你寻到了好味。有一次大家聚晚餐,某人说电报路有家面馆好吃。第二天早上,三家的男人都慌慌地跑到了那家面馆。

城中较出名的有万州面馆、电报路牛肉面、张大娘面馆、海包面等。印象最深的是电报路牛肉面,九十年代我常去电报路吃牛肉包面。张大娘面馆开了三十多年,开店的并不是位大娘,而是位叫张大良的男子,也有了许多分店。

万州面馆用新鲜的湿面,二两三两挽成一坨坨放起,吃几两煮几两。面条有细的、韭菜叶子、宽面三种,顾名思义韭菜叶子像韭菜般宽,另两样则是更细的及宽面,面条不似手擀面那么厚,能很快就煮好,吃面讲究个劲道。

万州格格粉蒸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扣碗 摄影/桂本运

杂酱面 摄影/桂本运

泡椒牛肉面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腰合炒浇面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从前万州人吃面,面上只加点臊子,现在因现炒的肉类品种多了,就叫浇头了。浇头有备好的如牛肉、肥肠、杂酱类;怕辣的,有鸡蛋番茄面、酸菜肉丝面;现炒的有泡椒肉丝、肝腰合炒、腊肉蒜苗、鱼香肉丝等等,那是又热又烫又有味。顶有趣的是鸳鸯面,并非鸳鸯肉做浇头,是可以选择。比如肥肠、牛肉各放一半,此政策是应付那些意志不坚定者,又想吃这个又想吃那样,眼大肚皮小,只好作这变通。杂酱面当然是头牌,那杂酱炒时可有讲究,老板一般是不会让你看的。我侄女前年专门去某张氏面馆做学徒,说那里已收了第一百五十号徒弟了。吃面的客人百分之八十会喊搅点青,就是加点青菜。三天不吃青,两眼直冒金。浓油赤汤的万州面,以青菜化去油腻。有个别店嫌青菜难得洗,以豆芽代替,那味儿就差远了。从前店家要熬一锅不怎么浓的骨头汤,放胡椒和葱花上桌送给客人。现在多以豆浆和荞麦茶代替,是生活好了油汤不再受欢迎,也是老板生意好了搞不赢。

万州面以前只有早上才卖。九十年代,各类个体行业遍地开花,司机、睡到中午才起床的个体老板、晚上不想做饭的工薪阶层,都需要这一口面。一时间,万州面馆中午晚上都营业了。生意好的面馆,一天能卖几百斤面。

说到面,绕不开的是万州凉面。万州夏天奇热,大概凉面是为此发明出来的。童年时,想吃凉面了,就买了新鲜湿面,煮至七成熟,然后捞起,一人将长面挑在筷子上,一人拼命用蒲扇大力扇风,扇凉了抓散,然后抹菜油,吃多少抓多少,放酱油、醋、糖、香油等调料,馆子里会有芥末,家户人家就没有芥末,最后撒葱花。金黄的凉面,细细的万州分葱,色香味俱全。现在家户人家自己不做了,做也是用电扇吹凉,再也看不到那拼命扇面的场景。

行走的小火锅

在万州的街头,常见有系围腰的人端着铝制的小火锅,外加一口袋素菜,这是餐馆送餐。小火锅下面带有炭火,有的用固体酒精。小火锅有这好处,可送到家里或办公室,随时随地边烫边吃。

小火锅把食品进行了简单的分类,肥肠、牛肉、丸子、酸菜鸡等,以小锅盛之。人多则各口味点上几个,经济实惠,菜品新鲜。吃了不够,餐厅则可再加半锅之类。

小火锅的主菜基本弄熟,锅下面垫有黄豆黄瓜、土豆等素菜,还有泡好的粉条、青菜等备用配菜,最后下锅。一个小火锅几十元钱,配菜则是送的。几十元还现煮现吃,多么体贴你的胃。

从前只有冬天吃火锅,夏天只能在防空洞里开店。现在不同了,随着空调的普及,夏天吃火锅是稀松平常的事。人说北京火锅的发明者是和绅,为乾隆的千叟宴而备,可怜的百岁老人,要吃一口火锅还得三呼万岁。还是咱万州人接地气,生活随意舒适。我更相信火锅就是咱重庆人的发明,大冬天的,又没有暖气,不搞点炉火烫起吃行吗?话说旧时代江边码头的苦力把讨来的剩饭剩菜倒在锅里,就地捡来柴火,边烫边吃,又驱寒又有味儿。重庆人从前流传的故事,说火锅越吃越热,于是把身上的羊皮袄脱下去当了,继续添菜吃火锅。拼其所有也要在冬天烫上一锅,这就是火锅的魅力。

万州美食的江湖在于平等。万州美食没有很高的门坎,贫富都备得起。除了上面这些,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又有味的小吃,像用嫩苞谷籽做的油蚱蜢,用花椒叶拖的椒叶粑,用糯米制成的糖果“花梗儿”,都是光听名字就让人产生无穷联想的美食。

万州烤鱼城 摄影/汪昌隆

万州体育场 摄影/傅建华

猜你喜欢
小火锅肥肠凉面
呈现品牌连锁化发展趋势 肥肠品类或是未来餐饮的潜力股
品牌争相布局 小火锅还有多少红利
巴奴以小火锅入局大市场
麻辣鸡丝凉面
重庆:肥肠大本营
夏日的百搭选择内行人的台北凉面
少不吃肥肠哟,肥肠催人老
海底捞张勇的“小火锅” 因何受到资本火辣追捧
辣子肥肠
草原小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