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

2022-11-30 17:04范大祺
关键词:话语建构体系

范大祺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北京 100037)

一、 建构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系统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

回首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不断推动中国社会治理从理想走向实践,经历了从社会改造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演变过程。(1)宋友文,王煜霏.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社会治理发展历程与重要经验[J].思想战线,2021,47(4): 33-4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治理什么样的社会、怎样治理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领域最为重要的创新性进展与创新性成果。(2)魏礼群.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的新进展[EB/OL].(2017-08-07)[2021-12-0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807/c40531-29453930.html.在这些新思想、新观点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规律特点,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国情实际、体现时代特征、顺应群众需求的社会治理新路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构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模式,为世界提供新的国家治理选择和借鉴,不断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王义桅.当代中国正在形成的新话语体系[N].人民日报,2015-01-21(7).这些探索实践,都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经验和现实启示,折射出当下“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鲜明对照的内在因素。因此,建构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可以大大提升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的吸引力,帮助国际社会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2. 有利于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4)习近平谈社区治理: 提高社区效能的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EB/OL].(2020-07-24)[2021-12-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7/24/c_1126279898.htm.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引下,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成绩亮眼: 每10万人中发生的命案数处于世界最低水平;全国有人民调解委员会75万多个,2018年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53.2万件,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到95%以上;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经验和路径日渐形成。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建构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可以大大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帮助国际社会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

3. 有利于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14亿人口共同体的社会治理秘诀,归根到底就是六个字——“共建共治共享”。“十三五”期间,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积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今天,“共建共治共享”已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鲜明特色,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显著成果。(5)“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N].人民日报,2020-11-30(1).中国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创新,既是为实现高水平的社会治理,使之与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互相支撑、互相作用,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契合了国际社会现在出现的全球社区复兴运动这样一个大背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极具全球视野性、国际前瞻性、人类关怀性的。(6)魏礼群.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的新进展[EB/OL].(2017-08-07)[2021-12-0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807/c40531-29453930.html.“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国社会治理观,为世界各国社会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打开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因此,建构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可以更好地为国际社会贡献有关社会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大大提升社会治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进一步塑造“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平安中国形象。

4. 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治理道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创新与实践创新,就是在总结中国悠久的社会治理传统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经验教训,以及借鉴吸收人类社会现代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世界现代文明先进理念、有益做法进行分析鉴别和选择性吸收而完成的。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更加重视发挥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教化功能,更加重视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地位。这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是对社会治理的文化价值维度的重大发展,进一步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治理的精神支撑与凝心聚力的作用。(7)魏礼群.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4): 4-13.因此,建构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可以有力彰显中国先进文化和价值观的深厚底蕴和包容特性,从而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二、 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现状及思考

一个国家的治理话语是“隐形财富”,当该国社会治理话语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可时,则表现出明显的外溢效应。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8)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9-11-05)[2021-12-04].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这些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彰显出中国社会治理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并正在形成和开创具有普遍意义和引领价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呈现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壮丽前景。构建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就是要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社会治理奇迹背后的故事,让国外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认同中国发展道路和制度,同时也为人类社会不断追求良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而推动全球治理新变革。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而且逐渐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研究表明,中国社会治理话语在经历了借鉴西方、探索本土、超越西方三个阶段后,话语体系已基本形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中国思想、方案与智慧在国际主流话语体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中国社会治理话语不断发展完善。(9)周进萍.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的中国话语与行动体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7): 88-94.例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的“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10)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11)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5.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格局”(12)习近平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EB/OL].(2017-10-18)[2021-12-17].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18/content_5232656.htm.,等等。近年来,将“自由”“民主”“人权”作为主体概念的西方话语霸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危机,以“秩序”“生命”“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中国话语影响力空前提升。(13)王文.全球雄心: 中国推进国际话语体系变革的机遇与挑战[R].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2021: 1.2020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充满信心。(14)张胜,靳昊,严圣禾,等.良好社会心态,投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N].光明日报,2021-02-03(15).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扶贫、治安、反腐、生态、秩序、基建、网购、外卖、抗疫等近年来体现中国制度优势、文化优势、社会优势的一系列发展新成果、新理念、新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好感度在提升,直接增强了中国话语的公信力与权威度。(15)王文.全球雄心: 中国推进国际话语体系变革的机遇与挑战[R].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2021: 7.

但是国际话语体系的变革,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社会治理的理论渊源在西方,西方的思想主张和话语体系还有深远的影响。当前中国社会治理话语概念和话语体系同中国社会治理实践仍然存在隔膜。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期待中国以科学系统的话语体系,来解释、说明和支撑自身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生动、鲜活的制度实践和改革成效。为此,建构一套能够对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实践作出科学解释和说明的话语体系是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关于中国社会治理的话语建构,有以下几方面亟待改进:

1. 中国社会治理话语内容竞争乏力

近年来,部分西方国家基于话语设计的先发优势,利用话语概念固化其意识形态偏见,为其偏狭的利益进行“美颜”包装,形成了强大的话语优势,(16)张涛甫.中国的发展要有中国话语保驾护航[N].光明日报,2012-10-25(2).人为制造了不同话语之间的鸿沟和差异。比如,许多西方学者喜欢以“自由—民主”的话语评判中国的社会治理,并往往会给中国扣上“威权”帽子。这种带有明显意识形态偏见的立场是很多西方学者在价值观上的一贯偏好。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治理不乏成功经验,但本土的社会治理学术话语体系一直处于建构之中,在固有话语体系中找不到学理支撑,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界、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完全摆脱对西方话语的依赖,时常将中国实践参照于西方模式,并利用西方话语体系解释中国社会治理实践,被西方设置的议题“牵着鼻子走”,甚至“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

2. 中外社会治理话语体系缺乏交互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中外沟通一直很频繁,但在很多对话场合,双方仍然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层面,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互连互通,在很多方面都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一方面,对于习惯了西方话语体系的国外受众来说,中国社会治理话语不具体,不生动,不够接地气,缺乏令其产生亲近感的兴奋点。在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提出质疑和批评时,学术界又往往拿不出有效的舆论应对和准确解释,这就很难使中国社会治理话语与国外受众审美习惯、接受心理合拍对路,更加无法达到知识同构、情感共振的效果。另一方面,我国对外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制度、社会治理概念的说教、宣传色彩总体仍较为浓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社会治理话语的国际话语权。相关调研显示,即便是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外国留学生群体,对于“共商共建共享”等新时代中国核心政治话语,仍有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以上的人表示没有理解或接受。

3. 中国社会治理话语建构“产能”不足

话语要有影响力,需要以高质量的内容作为支撑。如前文所述,今天世界各国所使用的解释社会现象的概念大多始于西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迅速,实践中并没有照搬西方发展模式,而是基于中国自己的国情,这使得社会治理话语产能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国家发展速度,因此难以满足国家外宣实践的现实需要,无法在学理上对西方形成有效批判。有学者指出,新时代中国的社会治理话语,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三点: 一是能够有效解释、提炼和总结中国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二是能够有效发现、回答和解决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溢出效应;三是能够有效预测、判断和把握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趋势与新动态。

三、 建构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的关键要素

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成,它包括概念、范畴、词汇及表述方式、表达风格等。特定的话语体系承载着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念,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确定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发挥语言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必须着力建构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话语体系。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逻辑进程。笔者认为,建构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要从政治立场、价值支撑、文化传承、学理创新、辩证统一、话语转换、对外传播七个核心要素入手。

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体”

任何话语体系都是特定意识形态的表达,都有其政治立场,多元话语体系碰撞的实质是多元社会思潮的交锋,是政治立场的对冲。当前,美西方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将西方话语植入中国,用西方话语体系讲述中国故事、解读中国实践。所谓“普世价值”隐含的政治立场,就是诋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17)韩庆祥.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要义与内在逻辑[N].学习时报,2016-10-31(4).企图让我们丢掉马克思主义这本“真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1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21-11-12(1).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应以核心政治话语为主要形式,要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话语表述是最坚定的、最稳定的,也是最完善的话语体系,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普遍的共性;既来源于实践,又可以指导实践。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时常提到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9)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1): 4-1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清晰勾勒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与路径,(20)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新闻发布会[EB/OL].(2019-11-01)[2021-12-18].www.gov.cn/xinwen/2019-11/01/content_5447495.htm.再如“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平安中国”等,(2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9-11-05)[2021-12-04].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这些都是建构新时代中国之治的对外话语体系,让世界了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基点。在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话语体系建构中,首先应确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作为最有依据和影响力的话语框架。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

价值是话语的灵魂和内核,任何话语体系都有其核心价值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22)习近平: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J].党史纵横,2014(3):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深刻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23)李嘉美,贾飞霞.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4(4): 14-17.它延续了数千年中华文明蕴涵的独特价值体系,既与“崇正义、尚和合”“重民本、守诚信”“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等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一脉相承,又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高度契合,(24)习近平谈全人类共同价值[EB/OL].(2021-08-23)[2021-12-19].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8/23/c_1127786124.htm.对国家社会治理有着价值导向、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建构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话语背后之“道”,在对外传播中充分体现中国的价值观念和立场主张。拿民主来说,在中国,人民全过程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管理,既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把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转化为各种意见与提案,又可以通过人大代表工作室、立法联系点、听证等多种制度形式,将意见和建议直接提交到国家与地方决策机关,这一点有别于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些国家民主往往只是表现为公民每隔四到五年参与一次大选投票的政治行为,普通群众并无对于国家重大法律、重大决策、重大议题、重大项目等的真正表达权和实际管理权。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要充分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一直在坚守这些共同价值,同时也要表明,这些价值观念在不同国情、不同文化条件下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

3.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相结合

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是厚植新时代中国软实力的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国情,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0: 139.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精髓,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努力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实现了14亿人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最大规模的社保体系、最大规模的医疗体系、最大规模的基层民主选举体系。自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权,采取社区24小时专人值守等一系列“超常措施”,用“特事特办”的思路,在疫情防控的“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松”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成功战胜疫情,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开启了人类抗疫史上生命健康权保护新篇章。

4. 与理论话语创新相统一

话语是理论的外化和表达形式,理论是话语的最终依托。成功的话语体系由相对固定的概念、范畴、表述、理论、逻辑等构成,它是社会各个方面良性互动的结果,具有深刻、理性、论理等学理特征。(26)韩庆祥.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要义与内在逻辑[N].学习时报,2016-10-31(4).中国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是支撑话语体系的核心理论。目前,固有话语体系中找不到学理支撑,仅仅依据原有的理论范式难以把握新的形势、解决新的问题和处理新的矛盾。有学者指出,不可否认“西方理论”具有一定的反映人类历史普遍性的因素,但同样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性,因此完全用“西方理论”来解释和解决“中国问题”往往会陷入问题丛林,(27)张艳涛.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EB/OL].(2017-01-25)[2022-12-15].www.wenming.cn/ll_pd/mgc/201701/t20170125_4030477.shtml.“中国道路”已经超出了“西方理论”的解释范围。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的特色,必须通过“中国理论”来阐释。当前,一些外部势力通过理论预设、价值预设等形式进行话语建构与理论建构,旨在解构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科学性、价值性。因此,建构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话语体系绝不是简单地编造词语、叙述故事,而是既要建立在人类现有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之上,又要勇于突破原有的理论范式和学术原理进行思想创新和内容创新,在不断改造与创造之中,逐渐建构起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价值观的核心理论。只有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中国社会治理实践问题,用理论之“矢”射实践之“的”,才能从中总结、提炼、升华出具有时代价值和意义,能够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之路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使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更充实,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8)韩庆祥.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要义与内在逻辑[N].学习时报,2016-10-31(4).

5. 处理好中国性和世界性的关系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证明,世界是相互连通的地球村,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29)孙吉胜.从新冠肺炎疫情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构建与国际传播[J].对外传播,2020(4): 4-6.近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制定标准,以无比傲慢的姿态对待非西方文化,只认可单方面的文化输出,认为西方的文明是人类真正的文明,不仅把资本主义现行的“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价值理念看成历史的终极价值,还将其伪装成人类的“普世价值”来推广,并不断对其他文化体系进行压制和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曾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3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 338.笔者认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在实质上力求体现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要处理好中国性和世界性的关系,至少要体现出话语建构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比如,“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国社会治理观与中国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相贯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中国社会治理目标,与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相契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性,与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设的多元主体性相一致,等等。只有在实现特殊性和普遍性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在中国看到世界,在世界看到中国。(31)郑永年.为什么“中国叙事”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EB/OL].(2021-06-23)[2021-12-14].http://www.ccg.org.cn/archives/64252.

6. 善于进行话语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32)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1).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能否更好地走向世界、与世界沟通交流,关键在于能否融通中外。一是要听得懂,入耳。高质量的翻译是首要前提,翻译作为一种话语转换活动,既要让外国人看得懂,不牺牲外文的美感,也要保证不背离中文意思。如果生硬翻译或简单化翻译,没有进行因地制宜的创造性转化,就会陷入自说自话、“鸡同鸭讲”的困境。二是要听得进,入脑。笔者在多年外宣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过去一些汇报式说教式的宣传方式,主要源于对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话语特点和叙事逻辑需求缺乏了解,导致对外表述“一个口径”“一个面孔”,不仅难以产生预期效果,有些甚至还会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困惑与误解。长期以来,中西方话语的概念、范畴和表述缺乏充分有效的融通与对接。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必须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使中外社会治理话语体系更好地相融相通。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来讲好中国社会治理故事,以个人化的话语来表现宏大叙事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积极围绕基层治理的民主与法治,“远亲近邻”“守望相助”的共同体,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等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话题设置议程,吸引国际学术界共同参与讨论。在充分的交流对话中,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治理的质疑与困惑,增强中国社会治理话语体系的亲和力和公信力,于潜移默化中提升社会治理领域的中国话语定义权和解释权。三是要听得信,入心。“中国问题”是中国社会治理话语产生的现实基础。所谓中国问题,是指“中国特有”“历史形成”“普遍存在”“根深蒂固”和“长期影响中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成功的话语需要以丰富的事实和实践为依托,空泛的概念和宣示不足以打动人,也难以提升话语权。(33)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升话语权[N].人民日报,2020-04-02(9).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中国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为中国社会治理话语的总结、推广和传播提供了素材,奠定了基础。例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复苏,建成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及住房保障体系,等等。外部世界自然想了解中国,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对于中国崛起及其政治叙述的需求越来越大。构建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切中中国现实,在不断解答“中国问题”和“世界性问题”的过程中砥砺前行。

7. 注重有效性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34)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1).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以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为载体展示中国思想、提出中国主张,已成为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的“方法论”共识。14亿人口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实践与故事、成效和经验,是形塑新时代中国软实力的源头。构建社会治理的中国话语体系,同样要以精彩的中国社会治理故事为载体,借助中国故事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是要善于用数据说话。西方受众高度关注数据指标,惯以排名、总量、占比等维度衡量国家发展情况和民众幸福程度,未来可巧借第三方国家及主体力量,运用全球知名、普遍认可的数据指标来协助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理性科学依据。例如,除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和平安中国等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之外,还可以广泛引用世界各个机构推出的于我有利的国家及行业排名。2020年11月,哈萨克斯坦《实业报》官方网站报道,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推出的“全球最安全国家排行榜”,中国位列第三。该排名以法制和秩序指数为依据,涵盖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覆盖17.5万名居民。再如,钟南山院士近日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你生活在中国,就感染新冠病毒免于一死的自由而言,中国至少比美国安全605倍,就免于感染新冠病毒的自由而言,中国要比美国安全1677倍。(35)钟南山: 中国新冠患病率只有美国的1/1678,死亡率是美国的1/606[EB/OL].(2021-11-26)[2021-11-27].http://wsjkw.hebei.gov.cn/html/zwyw/20211126/384221.html.中国社会治理效果如何,一目了然。

二是要善于用外嘴说话。我们自己说好,不如别人说我们好。西方受众强调实证精神,推崇个人体验,相较于千篇一律的新闻通稿、理念阐述,更关注个人的真实经历和亲身感受。外国人熟悉本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所讲述的故事又通常凭借亲自体验和真实记录构成,往往更容易在国内外读者中产生共鸣。因此,要善于借嘴说话,用他人之口讲述中国社会治理故事,探索与国际亲华友华网红开展合作,支持他们在境外社交平台发布更多讲述中国社会治理的故事产品。同时,要重点加强与国际或地区性主流媒体、知名智库、出版机构、影视公司等开展合作,注重海外落地和海外影响,提高对外传播效果,提振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信心。美国脱口秀演员艾杰西(粉丝数198万),疫情期间赴美国波士顿举办公益演出,运用短视频生动介绍中国抗疫情况,全场座无虚席,并募得8万美元购置50箱防疫物资。俄罗斯网红主播伏拉夫(粉丝数626万)向境内外民众高呼“在中国生活太放心、太安全!”美国网红主播郭杰瑞(粉丝数200万)暗访美国纽约医院,高度赞扬中国抗疫经验。法国网红主播魏无瑕(粉丝数157万)虽身在法国,但称“想念中国、中国加油!”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外国网红有上百人之多,他们用“安全”“放心”“方便”等民间话语,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同时又用自身经历和中外抗疫情况对比,告诉中国一个真实的世界。西班牙《先锋报》曾刊发文章称,一位阿根廷徒步爱好者告诉记者,在其沿长城从中国西部的嘉峪关走到东部山海关的历时15个月,共计4 000多公里的漫长旅途中,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郊野,从来没有遇到过抢劫、盗窃等任何危险。(36)对“美式民主”产生质疑 西媒: 欧洲移民后裔正逃离美国[EB/OL].(2021-11-09)[2021-11-07].http://world.chinadaily.com.cn/a/202111/09/WS618a0a66a3107be4979f747c.html.借他人之口生动展示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旅途的安全顺利,比抽象的概念介绍更能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是构建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的新兴发力点。

三是要善于用事实说话。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好中国社会治理故事,就是要大方讲成就,坦然讲不足。要用客观情况展示故事背后蕴含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谈及问题不避重就轻。既要向海外受众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治理领域深刻变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也要讲述我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发展动力,更要讲述未来我国社会治理中还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稳定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预期,减少疑虑和误判。比如,韩国KBS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超级中国》,里面有10%—20%是关于中国负面的内容,但恰恰是这些少量负面的东西衬托了内容的真实,带动了正面内容的传播,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再如,《中国共产党与你在一起》之所以在网络走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既展示中国的城乡新貌和高速列车,又不回避工厂浓烟、交通堵塞等问题,在对比中展现了真实的中国,更令人信服。

总之,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经历了长期实践的检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方案,具有独特优势。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社会治理模式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但来自“枫桥经验”的核心不会改变。(37)王丛虎,王晓鹏.“社会综合治理”: 中国治理的话语体系与经验理论——兼与“多中心治理”理论比较[J].领导科学,2018(6): 21.笔者认为,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我们不仅要加快建构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对外话语体系,更要努力推动中国国家治理走向全球治理,让世界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

猜你喜欢
话语建构体系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画与理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雷人话语
建构游戏玩不够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