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校本实践研究

2022-11-30 05:18刘敏
初中生世界 2022年44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活动

■刘敏

劳动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重要教育活动,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有重大意义。2022年,教育部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制定了独立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劳动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孩子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孩子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

学校的核心素养实践研究,理念是纲领,课程是根本,教师是载体,但三者都需要围绕共同的核心——学生。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快、求知欲强、三观初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是其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基于此,我校确立“个个都有趣”的劳动教育目标和多元发展的育人目标,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打造,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和立德树人的新载体。

一、构建多元课程体系,统筹育人模式

(一)细化劳动课程体系

我校着力构建机制健全、课程完善、资源丰富、途径多样的劳动教育体系,把劳动教育作为工作主线纳入整体工作计划,列为必修课程,使劳动教育在常态化的教育教学中得以渗透和落实。

依据学校发展情况,结合三个年级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结构规划课程体系,七年级开设园艺、陶艺、纸艺、布艺等课程,八年级开设木工、金工、电工等课程,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让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技能和修养。

自2007年起,我校开始开发研究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研发了一系列创新实践类的校本拓展课程,每周两课时,定时间定地点开展活动。

(二)优化学科融通的劳动教育资源

初中课程体系有很多渗透劳动教育的契机,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梳理学科关联知识,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适当补充劳动价值论、劳动的重要性、我国分配制度等内容的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引领学生开展观察农作物生长,学习栽培种植技巧,制作标本等活动;美术老师带领学生收集落叶,制作树叶贴画,既美化校园,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深化特色鲜明的校本劳动课程

校园环境是学校的显性文化,它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文化熏陶,影响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是无声的文化力量。

1.养殖类

我校积极整合校内池塘、绿地等资源,创设形式丰富的劳动教育基地。清浅池里养了鸭鹅,池塘边混搭鸡棚。环境好了,吸引了很多猫狗安家校园,这又创造了新的劳动教育平台。

2.田园类

带领学生进行土植:种菜、养花、种果树;利用池塘和生物特色实验室进行水培:养鱼、养荷花、菌类培养等。

江苏新闻网、“学习强国”以《扬州这所校园有个“自然农场”》对我校的劳动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学生在“自然农场”的实践不仅是劳动课,更是生命教育课,促使其更好地亲近自然,感悟生命,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这样的课程是书本里学不到的。在此基础上,学校适时开发并使用了一系列校本教材,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二、搭建“三位一体”平台,形成教育合力

切实推进劳动教育,需要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施平台,发挥学校主导、家庭支撑、社会引导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一)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

文化活动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校每学期组织劳动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和班会,微信公众号推送专题报道,通过各种宣传媒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如运动会,学生可参与维持秩序、后勤服务、卫生清扫等活动;读书月,学生可通过参加“图书跳蚤市场”买卖等活动,体验劳动之甘甜,还能参与图书的借阅、管理工作;艺术月,可以开展以“弘扬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比赛等,使学生不断受到劳动观念的熏陶和感染,同时通过“最美绿植班级”评比、走进食堂后厨、餐桌自理等活动的开展,将劳动贯穿教育全过程。

(二)家庭是劳动教育的训练场

1.以家庭劳动实践为辅的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和劳动实践场所,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的劳动情感启蒙者和习惯培养者。家庭教育应该紧密围绕日常生活刚需、便利且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家务活”展开。我们根据三个年级学生的实际设定不同的劳动内容,组织“生活规划我最能”的实践活动,分为:(1)自己的事自己做:动手收拾书桌、整理文具、叠好被褥,让自己的小天地整洁干净。(2)家务清洁我能行:积极参与家庭劳动,了解基本的水、电、气常识,做家长的小帮手。(3)健康美食表孝心:学做简单饭菜,既积累生活素材,又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居家劳动意识和习惯,强化学生作为家庭成员的角色意识,增强责任心。

2.以节假日实践活动为辅的自我劳动教育

我国传统节日丰富,每个传统佳节都是进行劳动教育的良好契机。学校可以将节日与劳动教育有机整合,发挥节日活动的德育功能,精心设计劳动作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劳动之美。如开展春节“买年货”“团圆饭我来做”“写春联”,元宵节“包汤圆”“自制灯笼”,植树节“植树造林”“养绿植”,劳动节“帮妈妈做家务”,端午节“包粽子”“编五彩绳”,中秋节“做月饼”等活动,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体验劳动价值,在常态化的活动中获得学习锻炼的机会。

(三)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课堂

社会是不可忽视的知识载体,生活才是学生的“课堂”。家庭和学校劳动教育的优化,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懂得生活。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社会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利用劳动实践基地、社区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契机。如带领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厨艺、电焊、手工等活动;开展慰问孤寡老人,给敬老院打扫卫生等社会实践;结合周末、寒暑假开展公共设施维护和卫生维护活动,走进“冶春”寻访非遗大师,走访妇幼保健院,寻访朱自清纪念馆,去北京、上海、湖南、山东、浙江等地参加研学活动等,既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

三、关注核心素养发展,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实践和体验相结合。积极的劳动体验体现在: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通过对劳动结果的评价,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认真负责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劳动教育的课程评价,应以学生的行为和成效为对象,体现劳动教育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学生的表现、交流、情况记录、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一)劳动行为评价

劳动行为评价是对劳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在关注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的态度和情感的发展变化。学生的自评、互评是重要的劳动行为评价方式。在自评和互评过程中,评价小组的每个人以别人对自己劳动行为的评价为依据,相对客观地评价劳动情况。

(二)劳动成效评价

学生的劳动成效评价要和具体的评价内容相结合。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开展成效评价,便于教师发现指导中的不足,也有利于学生互助学习,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劳动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学生通过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改变了原先单纯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模式。开展劳动教育对促进我校的高品质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校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寻找学生生活与学习的连接点,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功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推荐书目

书名: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

主编:赵希斌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赵希斌老师关于课堂教学的著作。本书分为两辑:第一辑是“把握教学内容”,分为“高层次学科素养”“高品质思维能力”“扎实的学科基本功”“正确、先进的价值观”“通联广达”五个章节;第二辑是“把握教学形式”,分为“引生入‘胜’”“好问题驱动教学”“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让学生动起来”“乐趣、兴趣、情趣”五个章节。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诸多建议,帮助一线教师把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有趣。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活动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