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计,增“双减”育人实效

2022-11-30 05:18葛媛
初中生世界 2022年44期
关键词:式作业中点正方形

■葛媛

“双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双减”政策落地的“主阵地”,要强化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重视作业管理,科学设计作业。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方面做的一些思考与尝试。

一、聚焦教材,设计变式作业,培养思维能力

教材是蓝本,教材习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示范性和经典性。教师可将作业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对教材习题的变式设计,助推学生掌握基本图形,归纳基本方法,探寻应用变化规律,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1.条件变式的设计

例1(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69页第14题):

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求证:AE=EF。(提示:取AB的中点G,连接EG。)

图1

课堂探究过程如下:

学生1过点F作FH⊥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H,欲证明△ABE≌△EHF,但是,因条件不足,无法证明。学生2取AB的中点G,连接EG,可以证明△AGE≌△ECF,从而证明AE=EF。

学生2是参照教材的提示完成的。为什么学生1不能成功,学生2可以?如果没有教材提示,是否可以想到这样构造?该题体现了什么样的基本图形与基本方法?于是,就有了课堂的追问与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3发现,图中有∠ABE=∠BCD=∠AEF=90°,这是“一线三等角”模型,有∠BAE=∠CEF,然后,可以通过构造三角形全等来证明AE=EF。

其实,学生证明出∠BAE=∠CEF,拟构造全等三角形时,思路就转移到△ABE与△ECF上了,当学生尝试构造与△ABE全等的三角形不成功时,就转换构造与△ECF全等的三角形来证明。在此过程中,策略在调整变化,而对基本图形“一线三等角”模型的认识与解决方法不变。

基于课堂探究,笔者设计了相应变式作业:

(1)课堂变式作业

当上题中条件“点E是边BC的中点”改成“点E是边BC的任意一点”,结论是否成立?

(2)课后变式作业

如图2,在菱形ABCD中,∠B=60°,点E、F分别是BC、CD上的动点,且始终保持∠AEF=60°,试判断△A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图2

2.互逆命题的设计

例2(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68页第8题):

如图3,ABCD是一个正方形花园,E、F是它的两个门,且DE=CF。要修建两条路BE和AF,这两条路等长吗?它们有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

图3

课堂探究后,笔者设计作业如下:

(1)课堂变式作业

上题中,将条件“DE=CF”改成“BE⊥AF”,其他条件不变,是否有BE=AF?如有,如何证明?

(2)课后变式作业

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点E、F、G分别在CD、AD、BC上,且FG⊥BE,垂足为O。求证:BE=FG。

(3)讲评时作业再变式

图4中,将结论“BE=FG”改为题设,其他条件不变,则“FG⊥BE”成立吗?为什么?

图4

解法预设略。

这一组变式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正方形边与角的性质,掌握与此对应的基本模型“旋转得全等”。由线段的位置关系,通过平移,可以构造全等三角形。而线段的数量关系不能保证三角形全等,所以不一定推出位置关系。

对教材习题的变式设计还可以采用改数据、改问法、多题重组、递进多问、一题多解等方法。教师统筹设计时,可将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习题以“问题串”的形式展现,让学生体会“变”与“不变”的本质,即基础知识、基本图形、解题通法;引导学生从“不变”中探究“变”的规律,即知识迁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欣赏数学之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二、设计自评作业,跟进面批,提升数学素养

学习方面的自我诊断是指学习者对自己进行分析,对自己的习惯、解题能力、学习方法等进行自我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弥补、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诊断的作业设计,突出了师生之间,甚至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使学生进行质疑反思,加强探究,形成新的认知,从“学会”走向“会学”,从而形成有利于其终身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

比如,一道证明题的解答与诊断如下:

例3:如图5,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O是其对角线AC的中点,EF过点O,求证:BE=DF。

图5

学生解答略。学生的错误在于,默认“对角线BD过AC中点O”,而没有说理证明。

教师可要求学生订正作业时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正确解答。

2.做错(不会做)的题,是什么原因?

3.卡在哪一个知识点,或没掌握哪一种基本题型或方法?

4.以后如何避免?

最初,学生对错因的分析往往是没有理解题意、粗心或计算错误等笼统、表面的认识。“双减”推行后,学校增加了延时服务,利用延时服务,教师可对学生的自我诊断进行个体或群体面批,帮助其深层次分析、深究原因。错因可能是概念不清,混淆出错;可能是能力不强,解决不了综合的问题;可能是习惯不良,审题、答题规范不过关等;甚至有可能是意志不强,畏难。有的学生需要对话数个回合,才能完成这样的自我诊断作业。当然,在面批对话的过程中,综合学生们的“思维表露”,教师也可能发现是课堂教学的剖析不够,还需加强思维的衍生过程展示。

三、关注学情,预设分层作业,助推体验生长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作业的类型、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所以,教师需要关注学情,设计分层作业,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将作业分成基础题、能力题、提高题。

基础题的设计,更关注基础积累,作业内容包括公式、定理的回顾,以单一知识点应用为主,强调应知应会。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安排他们完成能力题。能力题体现一定的逆向思维、综合应用,体现思想方法的应用。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提高题,侧重于知识的拓展,创新应用。学生可自由选择不同难度的作业,可以选其中一种或两种,这样设置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体验,有主动求学并且相互“比一比”的竞争体验。

对于分层作业的设计,有时在一个题干之下也可以设计出“分层问题”。以例2为例,开展分层设问:

例4:如图6,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在边AD、CD上。

图6

【基础题】(1)当DE=CF时,求证:BE=AF;

(2)当AF=BE时,判断BE、A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能力题】(3)当E、F分别为AD、CD中点时,AF、BE相交于点G,连接CG,求证CG=AB。

【提高题】(4)设AB=1,DE=CF,AF、BE相交于点G,连接DG,求DG的最小值。

关于分层作业的讲评,教师可以利用数据平台。如果基础题的正确率在90%以上,可以不必全班进行讲评,可以将能力题、提高题的优秀作业进行投影,安排学生辨析研究,还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板演、讲解,讲解的过程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缺陷,由此也可以发现学生解题方法体系的缺漏,教师点评也就有了精准切入口。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于生,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与数学自信。

王月芬博士指出:“教学、作业与评价系统的设计、实施是一件复杂而专业的工作,需要未来的学校教师具备教学、作业设计和评价系统化设计实施能力,不能只懂教学,不懂作业和评价。”新时代的教育已经给出了“双减”新命题,让学校教育回归本位,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成长回归天性。我们教育工作者将继续为之努力,瞄准“小切口”,撬动“大改革”,实现作业设计的核心价值,体现数学教育应有之义,将立德树人落在实处。

猜你喜欢
式作业中点正方形
对比与探索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中点和对称问题
对比与探索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中点的联想
初中英语超市式作业设计策略
金海重工新获90米海工自升式作业平台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