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脉理探析

2022-12-07 04:00李云海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19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脉象病机

杨 帆 李云海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对《伤寒杂病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有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所以,关于《金匮要略》中的脉象表现特点,应该参照《内经》《难经》等典籍中的理论对脉象表现所反映出的内涵机理进行分析、探讨。《金匮要略》中有诸多条文其主要精神并不是讲具体的脉象,其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表面言脉,实则以此来解释分析病机,启示医者通过脉象来揣测病机,而不是单纯的以脉论脉的精神。

由于《金匮要略》中以脉论理的条文繁杂,因此,笔者在此选取部分条文,通过“寸口脉”的脉象表现,从“以脉论理”的角度进行分析。现笔者通过总结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不揣谫陋,略述管见,不当之处,请予斧正。

1 脉沉

在《脉经》中对沉脉的描述为“举之不足,按之有余”[1]。《四言脉诀》称之“沉脉法地,近于筋骨”[2],同样的,《濒湖脉学》中亦云“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又谓之石,亦谓之营,如石投水,必极其底”[3]。由于中医是基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思维指导下诊治疾病的,因肾为水脏,其性润下,故为真阴之体,宜静宜藏,故肾脉宜沉,于时为冬,宜潜藏不宜显露,故冬脉宜沉。

1.1 (条1)第5篇中第4条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条文中沉脉反映的即是肾脉的脉象特点,而肾主骨生髓,因此仲景提出“沉即主骨”。同时,关于弱脉的脉象表现特点在《脉经》中为“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1]。在《诊家枢要》中的解释是“弱,不盛也”[4],而导致脉之“不盛”的原因,考虑一者为气,二者为血。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血液充实于脉道,是脉象充盛的主要物质。此脉弱仅是单纯的指出力量气势稍有不足,而并非绝对的极虚、极软。又因肝体阴而用阳,既主藏血又主筋,因此,脉象不充盛,体现在肝的方面既有在体之阴血不足又有在用之阳气不盛。气血不足而显示出脉弱的特点,在病机方面提示其为肝脉,故主筋。

1.2 (条2)第14篇中第19条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由于肾为水脏,其性润下,因此本条中的沉脉同样提示的是肾脉。同时也提出迟脉所反映的病机特点,《诊家枢要》中有云“迟,不及也”[4]。以至数言之,呼吸之间,脉仅三至,略少于平脉也。脉搏的跳动、气血的推动运行最主要依靠的是体内阳气的充盛情况,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若素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阴寒内盛,导致阴盛阳亏之候,则为寒,以致脉象呈现迟的表现。所以,仲景在此指出脉象为迟,可以提示寒象,提示阴盛阳虚的主要病机。

1.3 (条3)第14篇中第21条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以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本条中对脉沉的分析与条2同理,在此不做赘述。另外对脉紧的分析,根据《脉经》中对紧脉的形容为“数如切绳状”[1]。结合寒性收引凝滞的性质特点,脉道感受寒邪,会导致脉道凝结重滞,动力不显,紧者为不散也,故令脉道为之紧束,而无开散涣漫之象,其状如弓弦。对于紧脉的表现提示主表有寒、有痛则更好理解。

2 脉迟

结合条2对脉迟的分析可见,迟即不及也,按照至数方面分析,迟即为一息三至,少于平脉;按照病机方面而言,因阳气是推动脉搏跳动的动力,阳气本身不足即为阳气虚,又或是阳气郁痹于阴之中,阴邪包裹阳气,反映于外可呈现出阴盛之候,同样可致脉象为迟。综上,则脉迟表现为阴盛阳亏之候,可为寒,亦可为不足。

2.1 (条4)第5篇中第3条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结合《脉经》中对迟脉的分析“呼吸三至,去来极迟”[1],阳气不足,脉来迟缓,提示本条中仲景对脉迟的病机理解为寒。而关于脉缓的理论分析,在《千金翼方》中有谓其:“按之依依,名曰缓。缓者阴也。[5]”缓者,提示指下脉搏的流动状态,而并未言及其大小、长短或疾徐,其态难以名状,不可描摹,因此孙思邈用“依依”来形容,取诗经中杨柳依依的含义。在《伤寒论·辨脉法第一》中有云:“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6]缓脉既可提示有平脉,也可以提示有病脉的表现。而若是病脉则有两方面的理解:其一是湿热蒸灼,正气懈惰,脉象应之,必弛纵而缓软不振,是缓脉表现中属于实热者;其二为气血不及,精力疲倦,脉象应之,亦怠倦而缓弱少神,是缓脉中属于虚馁者,其来去之缓相似[7]。对于缓脉方面有一虚一实的分析,因此在理解脉象含义特点之时,不应单纯将目光停留于单一的字面之上,而应该结合语境、上下文以及临床之中可能出现的症状表现来分析,由此可见本条中的缓脉应当按照含义二来理解是气血亏虚,精神不济之象。

而对于缓脉的另一方面含义的解读,可以从《金匮要略》的其他条文中窥见,如(条5)第15篇中第1条: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其中对于寸口脉缓,缓则为痹的理解,可以按照条4中的第一种解释来分析,首先缓是一种病脉,对于本条病脉造成的原因是湿热蒸灼,正气懈惰,脉象应之,必弛纵而缓软不振,是缓脉之属于实热者。同时湿热之邪停留体内,损及脉道,阻碍机体正常的气血运行,因此称其为“痹,痹者闭也之意”。

对于浮脉的病机分析,在《难经·第十八难》中有云:“浮者,脉在肉上行也。”[8]《脉经》指出:“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1]以上二者均是从脉位方面进行描述,而其引申的含义可在《张山雷脉学讲义》中体现:“浮脉主表,于体为阳,轻按即得,形象彰彰。”[7]由于浮脉脉位表浅,属阳之性,而风为阳邪,易趋于上,因此,浮脉与风邪的性质有一定的相似特点,故曰“浮则为风”。

2.2 (条6)第13篇中第2条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针对寸口脉象特点分析,本条中对迟脉以及浮脉的理解,应该按照互文的方式解读:首先根据寸口脉的脉位可提示疾病病位在上焦,同时不管是浮脉还是迟脉均有机体阳气不足、正气亏虚于内的提示。张山雷认为单纯的浮脉仅能够提示病位在表,而通过脉象以诊断疾病需要结合相关的其他脉象共同判断,如在其脉学著作中附有新订四言脉诀,其中有云:“浮而有力,洪脉大长,浮而无力,虚体正伤,浮而虚甚,散脉靡常,浮如葱管,芤脉血殃,浮如按鼓,革脉外强,浮而柔细,软脉湿妨,浮兼六脉,疑似当详。”[7]可见单纯的浮脉既可出现有力的脉象,也可出现虚浮无力的脉象,因此对本条的理解应结合上下文,将浮脉与迟脉统一来看,二者相配合,共同提示的是上焦正气不足,营卫俱虚,虚劳于里的病机特点。

2.3 (条7)第14篇中第30条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本条中对于迟脉的理解同样提示的是阳气虚而不足,又或是阳气郁痹于阴之中,反映出阴盛之候,故曰“迟脉为寒”,为阳气不足之意。另外对于涩脉的理解,在《脉经》中有云:“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1]《千金翼方》中亦曰:“按之促数浮短如刮竹皮,轻手乃得,重手不离其处,或多入而少出,名曰涩。涩,阴也。”[5]《素问·平人气象论第十八》有论:“脉涩曰痹,脉滑曰风。涩为无血……滑为阳盛。”[9]由此可知,涩脉与滑脉是相互对立的,仅是从脉象流动态势方面描述其为往来艰涩,其本义并不关乎脉之形体的大小虚实,因此可兼有浮、沉、大、小等其他脉象。因此血少、血不足而导致的脉涩,为形细;若湿邪阻遏而造成的脉涩,则形不细且指下有留恋之态。对于本条涩脉的理解需要结合条文的语境分析,本条主要所指为机体阳气不足,营卫不利,正气亏虚的方面,故在此理解涩脉提示的是营阴不足,气血亏少应更为准确。

3 脉弦

关于弦脉的理解,在《素问·玉机真脏论第十九》中可见:“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9]。”《内经》中对于弦脉的理解是常人平脉出现的情况,是正常情况下的描述,而若在其他季节,或患者身上出现异常的类似琴弦一般的脉象,则提示弦脉主病。

3.1 (条8)第10篇中第17条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3.2 (条9)第14篇中第9条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以上两条文字几乎一致,以脉论理分析相似,故统一而论。在条8中,结合第10篇中第1条的所论内容:“趺阳脉微弦……两胠疼痛。”因此,本条中所见腹痛,同样可以理解是趺阳脉微弦为根本而致病,脾胃之脉微弦,中焦阳气亏虚,体内阴寒内盛故出现腹痛,脉象上可见“阳微阴弦”,此时并不是单纯的弦脉表示卫气不行,而应该是结合前文中“微弦”的脉象特点,机体阳气亏虚,阴寒内盛,造成营卫通调失和,故称之卫气不行,表现为恶寒的特点。同时结合条9中的描述,同理,“寸口脉弦而紧”,寸口脉反映为主表、在上的脉象特点,而脉微提示阳气不盛,不能充盈于体表皮毛之中,皮毛失于阳气温煦,卫气无法正常运行于体表,同时脉弦主寒、主痛,提示体内阴寒之邪过盛,营阴为寒邪所阻遏,营卫不和,从而造成恶寒的表现。故本条曰“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

而对紧脉的理解,在《脉经》中对紧脉的描述为“数如切绳状”[1]。紧脉也并不单纯主表有寒,为经络之壅塞;若表现为在里有病,则为有积、有食、有痛,提示脏腑气血不通,甚则作痛,故脉道皆凝结重滞,不活泼,其脉象状态类似于弦脉。紧者不散也,因寒主收引凝滞,故令脉道为之紧束,而无开散涣漫之象。本条之紧脉表示在里之证,即有食、有积、有痛,因此条8中有“不欲食”之症,条9中提示“紧则为痛”的特点。

4 脉动

在《伤寒论·辨脉法第一》中有云:“阴阳相搏,名曰动……若数脉见于关上,厥厥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动脉搏指有力,是阳气外溢,故动脉属于阳脉。”[6]又于《脉经》中有云:“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1]

(条10)第16篇中第1条: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由于脉诊诊得其寸口脉的脉象特点如豆粒转动的形状,称为动脉,造成该脉象表现的原因是由于外界的刺激,如大惊卒恐,使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血气逆乱,阴阳失衡,二者相搏的状态,结合《伤寒论》中的释脉,称其曰动,于脉上见其动摇不定,故曰“动即为惊”,同时动脉属于阳脉,因此,所对应的惊证则为阳证表现;相应地若气血不足,心脉失于充养,于脉象上反应为软弱无力的特点,在《脉经》中对“弱脉”的描述为“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1],《诊家枢要》中称其“弱,不盛也”[4],故弱为阴脉,则与惊证相对应的阴证为悸,经曰“弱则为悸”。若寸口脉动、弱并见,则是心之气血内虚,又因外邪惊恐所致,是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于临床上可见精神惶恐,坐卧不安,心中悸动不宁,是为惊悸证。

5 小结

正是由于《金匮要略》成书年代久远,又经历诸多磨难,方呈现于世人面前,故书中原义晦涩,尤其是脉象表述,更不能用今人脉学理论加以阐述,而“以脉论理”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故对于经文分析理解时应结合上下文、掌握仲景文法、把握脉法特点、旁参古籍[10],详细揣摩方可渐悟其中奥义,以冀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之中。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脉象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情绪对脉象的影响研究综述
脉象采集分析系统的设计
冠心病的脉象研究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