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掣肘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2-12-08 02:54许靖代晓霞王旭陈娟陆安静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区葡萄酒葡萄

许靖,代晓霞,王旭,陈娟,陆安静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048)

葡萄酒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和生态富民产业,以葡萄酒生产带动酿酒葡萄种植、酒庄建设和新型小城镇经济提升也成为国内尤其是西北地区推动三产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1]。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葡萄酒主要消费国,涌现出了一批优质的葡萄酒企业和集中产区。然而近年来,由于关键技术研发应用落后、综合运营成本较高、国产品牌消费培育不足、进口产品冲击等多重因素,我国葡萄酒行业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整体下滑严重,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和困难。本文通过对葡萄酒产业发展情况及掣肘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发展建议,为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精准施策解决发展难点痛点、加快推动产业振兴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意义。

1 我国葡萄酒行业发展持续下滑

1.1 行业表现疲软,营收下滑严重

“十三五”期间,我国葡萄酒产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三重下滑,行业亏损严重。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的上述三项指标较2015年分别下降64.4%、78.5%、95.2%,葡萄酒产量占全国饮料酒产量比重由1.8%下降至0.9%,营业收入占酿酒工业比重由5.0%下降至1.2%。2021年1—12月,产量、销售收入继续维持下降态势,较2020年同期分别降低29.1%、9.8%,亏损面达24.1%。葡萄酒行业整体营收和利润尚不及一家白酒腰部企业的水平,其中,13家上市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营收55.3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61.2%,利润总额4886万元,占规模以上企业15.0%,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大量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处于营收下降、持续亏损状态[2]。另一方面,我国葡萄酒表观消费量也呈现萎缩态势,2021年较2016年同比降低了52.0%。

1.2 进口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国产品牌议价能力不强

从进口数据看(表1),进口依存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进口价格逐年提高。2021年进口量达42.4万千升,约相当于国产量的1.6倍(26.8万千升),占我国葡萄酒表观消费量的60.1%。国产品牌在国内消费市场尤其是中高端市场,缺乏竞争力和消费粘性,基本依靠国外品牌满足,特别是高端酒庄酒稀缺。近年来,国产葡萄酒产品零售价格虽然有所提高,但较进口产品还有较大差距。据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以直接消费为主的“葡萄汽酒”和“小于2升的佐餐酒”两类商品进口均价分别达每升50.0元和36.5元;从产品终端销售情况看,许多进口产品市场销售价格达每升数百至数千元,而国产葡萄酒总体销售均价约为每升24.2元,市场议价能力具有较大差距,新增中高端消费市场基本依靠国外品牌满足。

表1 2016—2021年我国葡萄酒消费进口依存情况Table 1 Import dependence of China's wine consumption on imports from 2016 to 2021

2 五大因素掣肘产业发展

2.1 产业地位和重视度不够,产区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一是分析国际主产国发展路径,各类产业功能区高度发达,拉动广泛就业、生态涵养和消费升级等社会效益远高于GDP本身[3-4]。在一些国家,葡萄酒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水平甚至国民美好生活形象的一种价值符号。

现阶段,我国尚未从国家层面明确葡萄酒产业地位和出台详细规划,各地方对于葡萄酒产业认识还存在一定差异[5-6]。二是产区制度运行和组织机制保障有待加强,

产品特色明显但生产规模较小,产区风土特征、产品风格不清晰。区域公共品牌、会展经济等发展较缓,无法有效支撑特色产品消费培育,对企业品牌的拉动作用不足。三是业态创新发展不足,虽也有数千家酒庄、特色小镇等存在,从价值链看,多数仍以“葡萄-葡萄酒”生产一元结构为主,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不高。

2.2 原料生产成本较高,高税收政策掣肘活力释放

我国酿酒葡萄原料主要产自北方地区,多数情况下葡萄不能露地越冬,需要埋土防寒,这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在出埋土时对葡萄树体带来伤害。况且,多数葡萄产区生长季节为雨热同季,这与世界主要葡萄产地的地中海气候相比,病虫害及夏季修剪难度大,同样不利于优质原料的生产。新世纪以来,我国葡萄酒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葡萄品种的引进和区域化推广研究较差,致使产品同质化严重,山葡萄、毛葡萄、刺葡萄等特色资源开发不足。二是原料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不高[5],种植环节劳动力需求量大,栽培管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原料生产综合成本长期高于国外40%以上。三是国内生产企业综合税负较高,国外葡萄酒普遍按农产品征税,一些主产国还在葡萄酒生产、海外推广等多个环节进行补贴,综合税负一般低于10%。与之相比,葡萄酒在我国作为工业品管理,按13%征收增值税,另征收的消费税(10%)也较高,企业综合税负达25%~30%,盈利空间较小。此外,随着主要进口国葡萄酒已相继被纳入有关贸易协定范围内,享受税收减免优惠,国内企业面临冲击加剧。

2.3 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滞后,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一是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滞后。酿酒酵母选育、混合发酵技术、酿造加工装备等领域发展缓慢,发酵助剂等领域还留有空白,部分相关产品、设备长期依赖进口,且与我国原料品种及发酵工艺不能完全适配,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高,且产业自主创新进程受限于人。以商用葡萄酒干酵母为例(表2),全球大部分份额被加拿大、英国、法国、美国、丹麦等国少数优势品牌占据,超过85%,我国知名企业安琪酵母仅占约5%,且种类单一,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二是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从国际主要品牌看,由原料端、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生产周期数字化水平已成为葡萄酒企业竞争发展的根本能力和未来方向。在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酿造加工控制系统、质量管控体系建设等方面普遍较为落后。

2.4 生产同质化竞争严重,葡萄酒消费培育不足

从消费量看,2020年我国人均消费量仅约0.88升,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与其他主要消费国人均约25~45升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从消费种类看,企业生产以干红葡萄酒为主,有少量的干白葡萄酒,60%以上集中在‘赤霞珠’‘霞多丽’等少数品类,倾向于生产已获国外市场认可的优势品类,我国特色酒种和品系发展不足,针对细分消费群体、新消费场景的创新升级产品,如桃红、白葡萄酒、起泡酒、冰酒等较少。从消费结构看,葡萄酒尚未成为我国社交、家庭等消费场景的主流消费品,消费粘性较弱[6-9]。中高端消费产品中,国产品牌供给较少,约四分之一消费者热衷于进口名庄酒,而大众消费市场则被白酒、啤酒占据,国产葡萄酒“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突出。此外,疫情发生以来,餐饮、社交场景的减少进一步抑制葡萄酒消费需求释放,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白酒、啤酒行业恢复态势明显,葡萄酒行业则恢复较缓。

2.5 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完善,产品进口使用待规范

一是原料、产品标准规范体系尚不完善,国家标准层面,缺少统一的葡萄酒分级标准,主要原料酿酒葡萄还未列入国家标准监管,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及法律保护标准亟待完善。企业标准层面,自主制定的产品分级标准模糊、参差不齐,缺乏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或指南。二是桶装酒进口标准和使用规范不清晰,2021年1—12月,进口酒中约有12万吨以散装酒的方式进口,与瓶装酒享有相同的税则待遇。由于这些散酒较国内生产成本更低,许多企业不再收购国内原料,影响上游葡萄种植积极性。该问题对消费侧影响不明显,但造成产业链节点逐步萎缩,影响发展根基。此外,少部分企业装瓶后仍以“原瓶进口”营销,虚假营销行为扰乱了正常市场竞争秩序。三是缺乏针对我国葡萄酒风味特征和营养特性的科学解构。目前仅有少数产区针对品质形成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和出台评价体系,无法支撑形成优质优价的发展局面。四是针对中国消费者葡萄酒感官偏好研究的成果较少,品鉴标准大多沿用国际标准,对国内消费者个性化偏好的针对性和适配性不强[10]。

3 对策建议

3.1 提升产业发展战略地位,优化产区运行体制机制

一是在国家有关产业规划中,明确葡萄酒产业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性产业之一,作为三产互融、城乡互动、生态和谐的样板,鼓励以深加工带动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二是由国家层面统筹和支持酿酒葡萄种植,指导因地制宜发展品种多元化、种植规模化,加强优质品种选育和原料基地建设,密切农工利益联合机制,打造细分领域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是加强新疆、贺兰山东麓、环渤海湾、东北、云贵高原等葡萄酒主产区建设,更好发挥产区在葡萄酒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明确产区相关的权责范围,指导各产区建立健全产业体制及运行规则。四是鼓励先行先试,加大三产融合,推动新业态和融合创新,鼓励多元投资主体进入和产业协同化组织建设,支持依托细分产区特色打造若干典型模式,发展中国特色葡萄酒经济。

3.2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精准施策解决企业痛点难点

一是提升优质原料供给保障能力,提高规模化种植积极性,在葡萄酒主产区开展试点,将酿酒葡萄种植用地流转期限延长到50—70年。二是探索实施酿酒葡萄种植政策性保险,支持规模化葡萄酒小镇建设用地审批,摸索通过林权证、葡萄酒产品和酒庄经营权进行抵押担保的可行性操作模式。三是优化税收政策,取消葡萄酒消费税,将采用国产葡萄原料加工葡萄酒纳入《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参照初级农产品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建议进一步将增值税率由13%优化降低至9%。

3.3 加强自主创新,强化中国特色葡萄酒品种的研究

一是对我国酿酒酵母资源进行系统调查、收集、整理,建立我国本土酿酒酵母资源库。引导结合各产区原料、地理、气候等特点,选育相适应的酿酒酵母用于实际生产,实现酿酒酵母逐步本土化和特色化。二是优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生态,支持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基础研究,支持企业围绕我国产业链薄弱环节,推进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加强对先进技术装备、加工制造模式的系统性、前瞻性开发,培育一批相关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数字三品”行动计划,由主要产区和龙头企业开展先行试点,促进行业企业成为数字化采购、运营和技术转型的主力军,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广应用,实现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融合对接,推动“以产定销”的传统制造模式向需求驱动、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的新模式转型。四是推动特色葡萄酒品种开发,把握消费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基于我国特色消费文化,鼓励企业面向特定消费群体进行多种类产品研发,更好地满足家庭场景、休闲场景等消费需求。

3.4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构建我国葡萄酒消费新风尚

一是建立标准化、客观化、透明化的葡萄酒质量分级制度,完善原料、包装、进口等标准,通过标准互联互通,推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提升“中国制造”品牌认可度,加强产品标签标识管理,严厉打击产地、品种、年份、级别等虚标乱象。二是针对我国特有酿酒品种和传统优势葡萄酒品类,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对葡萄酒风味物质、营养特性系统研究,逐步建立我国本土葡萄酒的品质评价体系和品鉴标准,指导各产区建立自有风味、品质评价体系。三是引导促进科学消费,更好地利用“中国品牌日”“双品购物节”等大型展览展销活动,加大对特色产业和产品的资源倾斜力度,指导行业协会加强消费培育,增强对我国葡萄酒历史、消费特征、产品和产区特点等宣传,加快培育一批我国特色知名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区品牌,鼓励优势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与国外品牌的竞争中提升国际影响力。四是利用“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等活动,引导培育健康、品质、科学消费风尚。

猜你喜欢
产区葡萄酒葡萄
当葡萄成熟时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下)
十款葡萄酒与十块石头
葡萄酒产区与『风土』
法国葡萄酒何以誉满天下
新疆产区有机甜菜栽培技术探讨
供应蓝莓汁和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