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30年世界杯年轮

2022-12-08 05:15赵小斌
世界博览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中国队球迷世界杯

赵小斌

1994年世界杯上,罗马利奥和贝贝托这对锋线组合大杀四方,帮助巴西队最终捧起大力神杯。在对阵荷兰队的比赛中,进球后的贝贝托和罗马利奥一起做出摇篮动作,以此庆祝自己的孩子刚刚降生。

很难想象,一个十来岁的“青葱”少年,在面对足球比赛的血脉愤张时能够拒绝它的影响和诱惑,更何况,除此之外,还有家人的潜移默化和时代的滚滚洪流。所以对我而言,沦陷是一定的,尤其是在世界杯的狂热面前,即使注定夹杂着眼泪与汗水、遗憾与不甘,它的魅力却丝毫未减。

最早知道足球,是因为长我6岁的球迷哥哥。不过他1992年起就离家去北京读书,所以很难直接影响和指导我看球或踢球,但我从他寄来的照片中那件印着“夏普”的红魔球衣知道他是个曼联球迷,喜欢“国王”坎通纳。而那时的我甚至连英超和足总杯都分不清,更不知道俱乐部与国家队的区别。

最早知道世界杯,也是因为他过年回家对我讲的两个故事:中国男足兵败伊尔比德和坎通纳所代表的法国队最后时刻自毁好局被保加利亚逆转。讲故事的人扼腕叹息,听故事的我一头雾水。很多年后回头看,中法两国无缘世界杯的失败意义非凡,前者痛定思痛,坚决走职业化道路,冀望破茧成蝶;后者不破不立,8年无缘,4年蛰伏后终于本土捧杯。

低头叉腰的罗伯特·巴乔,尽管在决赛中射失最后的点球,却把这个无比落寞孤独的背影永远留在了世界杯历史和无数球迷的心中。

我第一次完整观看足球赛,恰是这年的欧洲冠军杯决赛。当时几乎没人看好的AC米兰4球横扫如日中天的巴塞罗那(后来才知道那支巴萨被称作梦之队),让一场录播也被看得荡气回肠。许多年后,当我打开衣柜,发现满眼都是红黑间条衫和蓝色海洋时,我会想起神兵天降独中两元的马萨罗,那个永远的绿叶型前锋。从那一天起,我正式成为球迷,而且一日红黑,终身米兰,胜同喜,负不弃,直到现在。

那年暑假,哥哥从北京回来,带我一起看了美国世界杯的所有比赛直播,尽管我的目光和后来的记忆,始终只集中在一支球队和一个人身上——罗伯特·巴乔成为我球迷生涯中第一个偶像,蓝色意大利就此成为我世界杯上第一追随的主队。同时,决赛的过程和结果也造就了我对足球人生的世界观:相比于结果和胜负本身,我更在意球队的坚持和我个人的感受,也更享受比赛本身。因此我不在意球队是否捧杯,即使我一样为失利流泪。 所以,42岁的米拉大叔能继续书写老兵不死的传奇,一代球王马拉多纳也会在雄狮怒吼后因药检风波黯然离去;巴西与荷兰之战,贝贝托的摇篮舞慶祝,第一次让我体会到足球场上的父爱如山;而决赛中巴乔落寞的背影和蓝衣军团们的忧郁眼神,就此定格。

这一圈的4年涵盖了我整个中学时代,尤其在后3年的高中生涯里,足球成了学习和阅读之外,唯一让我魂牵梦萦的乐趣。那3年我不仅从电视机前的纸上谈兵进化为球场上身体力行,更是第一次完整追随了中国队的整个预算赛征程,尽管一路苦涩与艰辛。

1997年的十强赛,原本是职业化进程启幕后,中国队的首个大赛试金石,而彼时的阵容实力之鼎盛、年龄结构之合理、信心士气之高涨,或许是日后哪一年都不曾超越的。然而大连金州没有眼泪,只有举国上下的无尽失望与空虚,那年我们见证了五星红旗在香港宣示主权,却依然看不到她在法兰西之夏冉冉升起,即使世界杯的参赛席位由24扩军至32。

这年我高考,世界杯的战火正好在考前一个月重燃。但我既没有因为备考放弃看球,也不会为了一场不落而忽视复习,毕竟真正地复习早在一年前就开始了,日积月累也远比临阵磨枪管用,何况球赛某种程度上还是紧张备考时的放松,《生命之杯》与《我踢球你介意吗》两首世界杯主题歌更是我疲惫时最好的调节。于是我选择性地看了很多喜欢的比赛,印象最深的自然是英格兰与阿根廷一战,欧文的横空出世、小贝的意外红牌、点球大战的惊心动魄,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本届的意大利平淡至极,巴乔甚至比上届还要憋屈,唯一区别是上届至少诠释了孤胆英雄的落寞背影,这一届则只有识途老马的有心无力,或许属于巴乔的那道门真的不在人间,而在天上。原本最被人看好的巴西队和“外星人”罗纳尔多,却在决赛中迷失巴黎,齐达内的两粒头球成就了远离世界杯达12年之久的法国在本土捧杯。

决赛后没过多久,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又过了一个月才收拾好行囊,开启了属于我自己的“18岁出门远行”,来到北京,就此不再离开。

1997年前后的中国国家足球队的实力,在亚洲也属一流水平,尤其善打西亚强队,如今却是遥远的巅峰记忆。

1997年与中国国家足球队还处于同一水平线的日本队,战术里却流淌着巴西队的“桑巴基因”。

世纪之交这4年则完全与我的大学生涯吻合:从故乡到北京,从入学到毕业,从懵懂少年到初涉职场,从欢呼胜利到直面挫败。人生之路,大抵如此。何其幸运的是,在这最好的年华里,我们这群大学时代的球友,一同见证了中国队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从神奇教练米卢的“态度决定一切”,到2001年10月7日沈阳五里河的胜利狂欢,于根伟的门前抢点让中国队提前两轮晋级日韩,国人长达44年的世界杯夙愿终于梦圆。那一刻的振奋人心,与之前7月13日的北京申奥成功、之后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一起,为新世纪的中华民族之崛起谱写了最精彩也最动人的雄伟华章。只不过当时的我们,有点被终于照进现实的梦想之光晃了眼睛,以为进军日韩只是个开始,谁也没想到竟成为之后整整20年的绝唱,想想都让人唏嘘。从这个角度看,尽管之后的正赛,万众瞩目的中国队小组赛3战尽墨且一球未进,却不应该承受过多的指责,毕竟之后的路走得更加蹒跚。

韩日世界杯之后,我再次打点行囊,独自上路,开始为稻梁谋,为理想计。

初入职场的4年,我本该安之若素,波澜不惊,却先后遭遇无疾而终的“非典”爱情和风云变幻的工作调动。也不知是在疗愈中成长,还是被成长疗愈,职业生涯的最初4年,很像歌手万晓利的那首《陀螺》:“在欢笑里转,在泪水里转,在燃烧的生命里转”,也像那年的中国队,自以为命运在手,却再次被细节决定了成败,一场7比0的“惨胜”却因进球数劣势提前与德国世界杯作别,转身还留下了那个流传至今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老梗。

南非世界杯1 / 8 决赛中, “ 英德大战” 第38分钟,英格兰球员兰帕德在禁区弧内挑射,球打中横梁后弹地而出, 裁判吹罚球没有过线。后经多角度实拍,画面中可以清晰看到球的整体已经越过门线。

鹰眼系统主要通过不同方位的高速摄像机进行拍摄和计算,技术较为成熟。

2014年,鹰眼系统和门线技术正式引入世界杯正賽。

也恰是在那场比赛之后不久,我在一次和大学同学回母校踢球的傍晚,一身红黑满头大汗的背景下邂逅了日后成为妻子的研二女生,并在次年世界杯开赛前成功牵手。尽管她从来都不是球迷,也很不喜欢足球,但因为很多球队都不乏帅哥的存在(尤其以我钟爱的意大利队),故而并不排斥陪我和球友们一起看球。不过那年的决赛,也是最后一次众人通宵聚在一起:马特拉济的自我救赎、齐达内的惊世一头,格罗索在几代“伟意左(伟大的意大利左后卫的缩写)”的护佑下有始有终,心心念念的蓝色意大利队终于修成正果,为胸前球衣绣上第四颗星。那夜过后,同学们在一年之内渐次迈入婚姻殿堂,我和妻子也就此开始携手人生。

说来也巧,大力神杯的首次非洲之旅,正好在我写下人生第一份辞职信、决定离开效力8年之久的国有银行的当月。那是一家极其庞大的机构,庞大到我在里面辗转8年,却依然无法得到任何提升的机会。于是我只能选择离开,去一家规模稍小但结构简单的银行,去找回自己。而在履新前的间隙,我也正好完整地看了这一届世界杯赛。

南非世界杯属于不绝于耳的呜呜祖拉,属于夏奇拉的哇卡哇卡,属于8猜8中的章鱼保罗,属于加时绝杀荷兰的红色西班牙,但我只记住了英德大战中兰帕德的门线冤案。 全世界球迷都在慢镜回放中看到了皮球越过门线的距离将近半米,但当值主裁却宣判此球无效。事后国际足联对错判的解释,就像老东家对我的借口一样:门线技术会破坏足球传统,错判也是足球本身的一部分,等等,谁都知道,这都是屁话。但这就是生活,人生也好,足球也罢,一时的成败与否并不完全事在人为,与其改变规则,不如改变自己。

与中国队每况愈下的世预赛表现相比,刚刚升级做了父亲的我,选择离开银行并寻求职业转型,至少在当时看上去还算是与时代同轨。只不过新行业的不稳定性远超我想象,就在巴西世界杯开赛前夕,公司的日常变动让气氛好像比球赛本身还要紧张。

我不是个喜欢动荡的人,当时所在的公司也不过是我参加工作12年间效力的第3家,但变动之大,前所未有。那段时间,身边同事和下属一个接一个离开,让本该欢聚的足球盛宴季却有了些当年毕业的氛围,散伙饭也随之多起来。我也知道公司转型是大势所趋,但转型不等于动荡,这个道理却并非人人都懂。因此,尽管我不知道以后每场比赛的结果如何,却知道冠军只有一个;我也不知道公司会转型成什么样,却知道属于我的人生只有一个。于是变动中的我愈发懂得像期待世界杯一样期待人生的重要。

在那一年的巴西,比荷兰队范佩西的“天外飞仙”进球和“德国战车”碾过“桑巴军团”并最终加冕更吸引眼球的,无疑是由鹰眼系统和门线技术正式引入世界杯正赛。前者主要通过不同方位的高速摄像机进行拍摄和计算,属于运用在板球和网球中的成熟技术;后者则是基于磁感应原理,在门框上安装的磁力系统判断装有电磁波发射装置的足球是否过线。 尽管国际足联再三强调主裁判对于任何判罚仍有最终决定权,门线技术只起辅助作用,但谁都不可否认,国际足联终于迈出的这一小步,其实是足球领域的一大步。

转行后的头4年我接连换了3家公司,再一次与中国队冲击世界杯殊途同轨,只不过我在最近一家公司竟一头扎下去,一扎就是6年。中国队却在佩兰、高洪波和里皮先后3任主帅治下,再次饮恨预选赛。唯一的进步恐怕就是没在12强赛前打道回府罢了。

与以往历届世界杯的观赛体验不同,俄罗斯世界杯开幕正值我本职工作最忙碌之时,到处出差不说,还正好在小组赛结束后调往杭州总部小驻一年,于是全程观赛分散在北京、杭州、西安等多个城市,西湖边酒馆内“C罗”的帽子戏法,雁塔旁串吧里姆巴佩的一骑绝尘,成为我这个异乡异客最鲜活的记忆。

继在巴西引入门线技术后,俄罗斯世界杯再行革新,将VAR视频助理裁判引入比赛。不过,与门线技术的相对简单直接和公正公允相比,VAR引入后的比赛中断、补时过长、点球过多等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比赛流畅性和观赏性受损,其双刃剑的面目也愈发明显。但到底“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任何领域的变革之举,都不是一年或一届比赛就能看出进步与否,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十多年前的金球制胜正是殷鉴不远。

继在巴西世界杯引入门线技术后,俄罗斯世界杯再行革新,将VAR视频助理裁判引入比赛过程中。

说起卡塔尔队,中国球迷还真不陌生,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队冲击世界杯历史上最不愿意回忆的对手。要知道,困扰国人几十年之久的“黑色3分钟”,始作俑者就是1989年10月28日对阵卡塔尔队,更何况1997年大连金州沒有眼泪、2008年天津遭遇黑哨被点球绝杀,以及多次以多哈为中立场地进行的预选赛折戟,某种程度上卡塔尔队早已超越伊朗和韩国,成为中国队的最大苦主。

我们这些年之所以对其刮目相看,是因为卡塔尔祭起金元足球大旗后强势崛起。从大量引进归化球员,到成功申办本届世界杯,再到2019年力克日本队首夺亚洲杯,卡塔尔队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尽管在此次以东道主身份自动入围世界杯之前,卡塔尔队还从未有过世界杯决赛圈的经验,但坐拥主场之利和相对均衡的分组抽签形势(与荷兰、厄瓜多尔、塞内加尔同居A组),力拼一个出线名额希望不小。

至于中国队的出线之旅,几乎与四年前如出一辙:从很有希望到理论可能到绝处逢生再到提前出局,了无新意。若有,也只是输球的对手换了。而大年初一在越南队面前首尝败绩,更是把球队和广大球迷一起,推向了绝望的深渊。谁都知道不破不立的道理,但破不难,关键还是立的方向。这点也像极了当下身边很多朋友也包括我面临的问题,人到中年,换一个跑道不难,难的是换准了、踩实了,哪怕莫问前程,至少也能跑在当下。所以,就让我们像期待未来一样期待世界杯吧!

(责编:常凯)

猜你喜欢
中国队球迷世界杯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中国队获第62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中国队获第61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中国球迷
球迷俱乐部
世界杯搞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