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服装设计专业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2022-12-12 11:01白洋付志刚
西部皮革 2022年10期
关键词:校企区域院校

白洋,付志刚

(郑州理工职业 艺术传媒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产教融合是一种将现实产业与高校教学紧密融合、相互扶持、彼此相促,将高校打造为集产业精英培养、产业科学研究、产业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办学模式[1]。2021 年12 月3 日,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中教育部副部长孙尧指出为响应于国家人才战略,培养更多的产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就要坚定不移地运用新理念来助推应用型高校和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合理地优化应用型高校和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评价体系和发展模式,更深一步明确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向、教学方法和教育路径;进一步加深应用型高校和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生特点为抓手,强调特色办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育人质量稳步提升。

伴随着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家的鼎力支持,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逐渐加大,但不足和欠缺也随之产生。王一群指出,现如今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育人效果不够明显,自身发展意识不强,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匮乏[2]。叶华认为,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缺失主要存在于高职院校服务的方向不够明确、服务的群体和目标较为单调、服务的深度和能力较为不足[2]。周世青指出,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开展产教工作不够主动、产教联系紧密度不足、产业服务系统性缺乏等问题,是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认知不够明确、能力适应低下、机制健全度较低[2]。任君庆、王义认为,只停留在技能鉴定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层面是目前示范院校社会服务的诟病,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难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项目技术服务[2]。从当下看来,河南省的高校普遍树立了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特色,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逐步跨越,针对家乡与地方的发展奉献出自身的能量。但现实是这种奉献数量较少,高质量的奉献不足,此外于服务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凸显了种种的问题,例如能力欠缺、后续动力不足、保障能力不够、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违背了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初衷,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才能实现河南省高校和经济的互惠共赢。

1 河南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

1.1 河南省服装产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

后疫情时代下全国服装产业迎来了巨大调整,为河南省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沿海服装制造业已经处于成熟后期,普工越来越少,技工越来越老,要素成本越来越高,竞争能力越来越低,产业向人力资源来源地、经济和政策洼地的中西部,尤其是向人口大省河南转移。2021 年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数量1534 家[1],通过本项目调研,河南省服装企业员工数量人数82.45 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3.19 万人。高技能人才仅占产业总人数的16.1%,与全国25.6%平均水平差9.5 个百分点。我省服装产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将直接影响我省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了河南省服装产业在全国领先的战略地位。

1.2 办学目标不清晰,缺乏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

办学理念仍围绕于计划经济时期,局限于行政主导因素和传统办学体制,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往往采取封闭式办学,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无法深度适应,缺乏战略发展的魄力,服务于河南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理念不足。专业教学针对性不强,使就业者存在实践技能培训力度不够、理论水平不足、知识结构定位不精确,从而教学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无法形成闭环。

1.3 设置专业科学性不足,衔接地方产业需求不强

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根本,是经济发展需要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融合点。河南省职业教育在诸多因素的限制下,使高职院校专业产生定位缺乏准确,专业缺乏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完善等系列问题,培育的学生专业性不强,与所在区域经济产业需求脱离,无法服务于区域经济与国家发展和当地优势产业、重点单位、重点行业。

1.4 师资队伍体制不健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现如今服装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术型”与“工程型”培养的高校研究生,在生产实践与技术应用方面结合能力不足,课堂的理论讲授与生产实践融合率较低。但现实中兼职教师比例低下,担任教学任务比重不高,无法满足高职院校会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技术型人才到校任职的初衷,仍然无法解决河南省高职院校的真实需求。

1.5 科研创新力不足,科研成果落地不高

对照研究型高校,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水平处于弱势,研究团队能力欠缺,科研结果落地形成实际生产力的转化率较低。其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教资队伍健全度较低,形成专业发展不均衡,无法对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其二,一些民办职业院校受到资金水平的限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设备配置落后导致科学研究能力低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匹配。

2 导致河南职业院校精准服务地方经济欠缺的根本原因

2.1 观念守旧

目前社会大环境仍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知力度不够。仍有家长存在严重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认为学习不好才进入高职院校,宁可让学生复读一年考取本科也不愿就读职业院校。考生深受家长态度的影响,使高等职业教育在面向社会推广的过程中造成一定阻碍。造成如今人才需求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不利环境。此外,现实中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的较大落差,使企业在选择高职学生时出现一定的偏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吸取企业的合理化建议,从而做出教学方面的合理化调整。另外企业要抛却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偏见,挖掘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校企双方同时要鼓励学生来提升育人质量。

2.2 发展环境的限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资金多数依靠于地方性财政和中央财政的支持。但由于职业教育意识的不够和地方性财政的不足等,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力量不够、学费标准昂贵、教学实训软硬件条件匮乏。此外,在专业设置、专业对口性、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上,高等职业教育无法做到与企业的精准衔接。并且在毕业生就业方面,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导向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准调控力度不强。此外,应当发挥经济杠杆主导作用的市场调节作用不够显著,导致市场经济调节出现滞后性,无法灵活合理地配置企业需求的人力资源,对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无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2.3 校企之间缺乏沟通

高校与地方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彼此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促使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之间平衡失调。一方面地方经济针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无法通过科学有力的途径进行诉求,另一方面在不明晰区域经济需求的情况下,高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如出一辙,无法胜任区域经济对人才结构和能力的需求,长期以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就会减弱,甚至是完全没有。此外由于河南省高校中服装设计专业拥有实力的院校大多居于本科院校,一些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一些地方企业还是愿意寻求地区意外的高校进行合作服务。

2.4 校企观念偏差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校企合作。近年来,虽然省内高校与企业间的联系较为紧密,但由于双方的理念不同促使校企之间的合作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企业的目标是以营收最大化,企业效益至上的。而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存在,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例如学生实习,地方高校期望通过校外实习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但企业需要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培养学生,短期还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企业过于注重自身的利益,不断让学生完成现阶段的任务目标,忽视校内课程制定的内容,导致学生专业技能的不足。另外,由于河南省的服装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没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因此多重视一些短期项目,导致校企双方不能够长期合作。

3 河南高职院校服务衔接地方经济发展的策略

3.1 办学目标明晰,主动服务地方产业

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是为企业培养一线的指导人员、组织管理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提升高职学生的知识素养,使其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能,积极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自项目成立以来,学院的学科专业发展紧随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尤其在服装设计专业方向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上,紧扣郑州本地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脉搏。

3.2 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输出质量

高职院校以培育学生适用于生产建设为目的,应融合本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政、校、企联合的优势,深度展开校企合作规模,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借助高校与企业两大课堂来培育,进一步特色办学,确保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与企业工作岗位紧紧衔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3.3 培育双师型教师,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养引领计划。实施新教师成长工程,实行名师带徒、青蓝结对;中青年骨干教师提升培育工程,实行40 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3]。推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建立个人发展档案;加强教师发展学习共同体建设,推进教学业务竞赛工程。建立多元化业绩评价激励机制,完善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导向的激励机制;探索市场化分配机制,改革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分类引导的职称评价标准,全面激发教师活力,营造人尽其才乐业善教的良好生态系统。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解决困扰学生的生产实践问题,尽快知悉企业业务[4]。高校一方面可以采用委派教师按期深入企业锤炼的模式,提升教师的社会生产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吸取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入驻高校,通过专职或者兼职的身份把他们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

学院先后与郑州原创设计联盟签下校企合作协议,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邀请企业董事长蔡英华女士以商业服装定向设计项目实践为课题每周到校为学生授课,将企业的标准带进学校使学生早日熟悉企业业务。双师型教师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提高教师实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3.4 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水平,加强技术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除了抓好办学质量水平外,同时也要紧抓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的科研管理机制和配套的运行体系,深入提高教职工的科研主观能动性,促使产学研相融合,合理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对接区域服装产业,与郑州原创设计联盟等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产品加工、设计开发、企划为一体的系统技术中心;精准对接河南服装企业,建设精英工匠培养、创新创业功能的系统协同创新中心,提高专业群和区域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

3.5 跨界对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紧贴区域产业,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布局。聚焦产业发展,根据产业链发展趋势和人才的需求变化,按照“凸显优势特色、专业对接郑州区域裤装、安阳童装、河南省全域旅游汉服及文创产品、以及互联网应用催生的新服务业态下直播电商的发展需求”,构建、打造“电子+机电+数字技术应用”“汉服+旅游+直播+文化艺术”两大专业群;深化“专业合理设置与产业实际需求衔接、课程教授与职业需求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三衔接,培养一批适应产业链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结语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河南职业教育精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有望实现校企共赢。只有时刻关注企业需求变化的高校,以及高度关注高校的教学工作如教学科学管理、人才科学培养、课程科学设置的企业,彼此真正把校企合作作为事业,才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帮扶,企业的成长也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帮助。产教融合,不仅加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这种双赢模式注定会持续发展壮大,成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力抓手。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21 年河南省服装企业名录。

猜你喜欢
校企区域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分割区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