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医药城教育教学区图书馆设计解读

2022-12-13 08:02颜军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入口景观图书馆

颜军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1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受国际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对我国现代建筑设计方面产生较大影响。根据调查分析显示大部分图书馆的设计模式、方法大致相同,导致设计出现无差别性和无可识别性的情况,也无法更好呈现的图书馆建筑文化属性。对于上述现象需要充分挖掘当代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城市特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有效汲取地域文化中的精髓、内涵等。此外,在设计方面还要注重凸显当代地域性这一特点,充分展现本土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特征。

泰州医药城教育教学区图书馆位于泰州医药城教育教学区,东侧紧邻中心景观区的人工湖,基地交通和自然条件优越。项目基地面积2.0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其中地下一层为汽车库、非机动车库、设备用房。地上五层面设有书库、各类阅览室、视听室、专题研读室、展示厅、学术报告厅、业务和行政用房、辅助服务用房等,图书馆设计藏书量150万册。项目竣工于2014年,并荣获2017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优秀工程一等奖。笔者有幸参与了项目的设计工作,整个设计和营造工程经历了许多思考,本文是对项目设计的一次系统梳理。

1 总体规划

总图规划强调合理布局,有机介入环境。

新建图书馆滨水而生,混沌正开;虽为人作,宛若天成;如璞玉静卧池畔,似慧智滋润懵懂。既坐享面南之尊又在环境中沿着水面写意伸展,兼顾各方关系,充分利用大好朝向且具园区主体建筑之泱泱风范。东侧面向园区中心景观区的人工湖,使园区的景观特征在图书馆建筑中得到尊重,在建筑的地面架空层形成视觉通廊,透过建筑连接东面水体和西面的学生活动中心而更具层次感。在场地西南辅以树木成林的植物园地将阅读气氛由建筑中渲染开来,亦利于自修阅览室安静气氛的营造;用地北侧有小广场满足由校园北入口而来的办公、货运等人、车流的集散及机动车临时停车之需;东、南两侧依据水面走势组织建筑进退及步行交通环线。

主入口大厅内以渐进式的柱列形式加深空间层次,同时也展现着象牙塔的标志性。主要阅览空间集中于大厅西、南两侧,朝向良好的水面景观和阳光面,空间大小组合自由,阅览室外均留有较开阔的公共空间,以利人员聚散休憩;将使用功能相对独立的展厅和多媒体报告厅分置于主入口南侧,并分别有独立出入口;在建筑内部有空中庭园为各主要室内空间提供良好的采光、通风和借景。建筑主体量以现有校园主干道及临水面为主界面,于不对称中求得在环境中的平衡,并形成统一完整的外部形象,同四周场地形成有序、有机的空间契合。在空间意向上采用整中有隙的手法使各功能建筑以符合环境尺度的体块整合起来,在各主要朝向处均保证有简洁完整的整体形象[1]。

项目的设计策略是倡导面向未来的校园图书馆建筑理念,塑造人性化、灵活通用的阅览建筑空间。

现代图书馆建筑有着传统、庄重的一面,也有前卫、自在的一面。图书馆建筑发展到今天,许多惯有的概念已到了消融的边缘,信息的电子化和飞速增长也给图书馆设计带来了一丝不确定性,因此,继往开来尤其是面向未来是现代图书馆设计的重要课题。首先继承建筑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保证主要使用空间都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公共活动空间宽敞舒适,人性化在形象特性与空间感受上均应得到体现。对于大学校园建筑而言,创造一座集阅读者、学习者俱乐部+图书、信息交流中心+研究中心甚而智能市场的组合式空间集落是图书馆的真正功能意义。同时,在外部形态上创造出教学园区的文化代言人、开拓精神体现者及现代知识堡垒的认知感。依托现代科技提供灵活化、高效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多元图书馆空间,同时融入宜人、生态、愉悦的间隙空间。用相对功能多元的公共部分把阅览、自修、宣教、研究各部分有机联系,组成一组集中式的建筑综合体,各功能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调配性,以满足使用中根据阅读空间分布变化、功能组合改变及阅读媒体发展或设备配置变化而作的布局调整。全面提供包含学生自修、交流、各种媒体的阅读、信息传播、检索、服务(书店、茶座、咖啡座)、休息、交往、办公等复合功能的校园学术氛围酿造场所;提供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室内外空间,增加阅览、学习的自主性。柱网、荷载、层高统一;采用8100X8000柱网,在保证藏阅方便、灵活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办公、会议、展览、停车等各功能的使用;并能控制梁高兼顾到室内空间的高敞;结合休闲中庭、阳光边庭、空中走廊等魅力元素创造生动的室内空间,展现不断发展的新型大学图书馆的时代气息(图1)。

2 空间组织

交通流线的设计理念:地面形成人车分流、完善便捷的交通体系,室外步行区与机动车流线划分明确。

基地中西侧主入口广场与北侧小广场向西向北分别连接校园道路,西向广场为图书馆主入口,直接连接着教学园区主要道路的人行铺地。北侧小广场为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地面停放处,亦有坡道通向地下机动车库;机动车可沿西、北两侧校园道路连通建筑,满足消防要求;沿北侧校园道路布置地面小广场安排书库、机动车库,同时设有书库、后勤、及办公管理入口暨图书馆次入口;南向设有报告厅和展厅入口。用地东侧为人行区,除沿水边设有环廊休憩步道外,南面有大片草地广植杏木,再筑杏坛授业解惑。在地面形成人车分流、完善便捷的交通体系,室外步行区与机动车流线划分明确,室内则动静活动分区设置[2]。

空间格局的设计理念:轴线贯通,动静分区,生动宜人的环境空间融贯内外,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沿中庭安排相对热闹的休闲交流展示空间,活跃空间气氛的同时增添校园图书馆的亲和力;沿南、东向水面布置自修及阅览空间,使知识堡垒的学术、研究气氛可透过边庭的大片玻璃最大限度地向校园传达。图书馆由中庭式入口大厅组织人流集散,采用分层式寄存、阅览、取书,集中出纳借阅的方式。通过宽敞的内外门廊、多层空中走廊及多部楼电梯形成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并由此为轴线串接起各或封闭或开敞的阅览空间,封闭的静修、开敞的可观景、可交流。

在建筑内部交通节点、景观佳好处设置生态化休憩空间,分区结合各阅览单元的休憩、交流、购书、展示及研究休息、会议休息等开放功能,安排半开敞绿色的室内环境,舒缓读者情绪、调整调节学生学习节奏、放松身心。主入口台阶下设有贯穿通道直通东侧水面,沿水有亲水阅读平台,地面上有竹影数株摇曳、白石几块点缀,对每一个到来之人渲染着人性化知识堡垒清雅平静的阅读氛围、透明直白高效有创造性的学术作风,主入口台阶上的门厅空间内设有自助式的联机检索区、沙龙休息区、书吧、咖啡厅等轻松而自由的交流空间。同时中庭顶部及边庭外围护面可调节进光量的玻璃界面将天光引入二十余米高的室内,使由上而下、有外而内的水景渗透更为彻底,也创造出有树木生长的绿色空间的自然感受。建筑围合出的室外庭院,优化室内空间质量的同时吸纳在建筑内工作、学习的人群更方便地接触自然、欣赏自然。

3 平面设计

阅览部分可根据规模调整使用范围,满足各阅览室相对独立又便于管理及查阅联系的要求。入口中庭北侧底层为书籍入库采编、密集书库,二至三层为密集书库及珍品书库、四至五层为图书馆办公区;入口中庭南侧底层为200人报告厅及展厅,有直接对外出入口。二至五层的最佳景观朝向上为各阅览空间;主要阅览空间均朝向南向景观区和水面,并根据朝向的变化设置变化的建筑百叶,纳入景观又避免日晒[3]。

平面设计特征:

1)组合了多种会议空间的报告厅设于一层,利于形成较大的无柱空间,便于结构实施且利于疏散。

2)充分利用南向作为阅览、自修、休息空间,北向主要设卫生间及垂直交通等辅助空间,东西向设辅助功能并考虑遮阳。

3)垂直交通空间分布均衡、便利、经济,设电梯两处四台、书梯两台,楼梯四座。

4)空间利用通用性好,各层均可根据不同阅览室要求及使用特性在不同隔间与不同功能中作出调整,地下车库亦可根据车辆情况调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占用比例。

5)无障碍设施完备。

6)密集书库及珍品库采用叠层式,充分利用层高。

7)建筑退在用地西南部顺水面布置,结合内外庭院围合出内外有别、相互渗透的教学园区空间地块,周边空间完整而丰满,东向做适当退让,使在校园主干道上有充裕的观赏角度。

8)室内公共空间生动宽敞大度,并有良好采光与景观,为二次装修埋下良好伏笔,书库、封闭室阅览、会议、办公等空间则方正实用,分隔自由方便,易于形成通用高效紧凑的工作环境。

4 造型面设计

在造型上将环保理念与立面设计、功能使用相结合,南北开架阅览室设较大通透面、东西则通过密排大进深竖向建筑百叶遮挡过度日照,创造技术与情感、节能与艺术相融合的现代的人性空间。外立面采用干挂砖褐色陶土板、中空LOW-E玻璃、金属屋面板等材料,塑造使用功能、建筑形象、人文气质与经济性兼顾的独特的高教区图书馆。

在外部形象、内部空间上共同表现高技术与高情感,材料上更是同时融入光亮平整的技术意味与温情柔质的人文意味,南北设较大通透面、东西则通过竖条建筑百叶及实体材料遮挡过度日照,结合遮阳与光影塑造建筑不同的肌肤表情,弱化现代建筑的生硬与冷漠,不求奇求大,而致力于平实中的精致,创造现代的人性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引领出现代教学建筑和图书馆建筑的新气象而确立其新颖独特的标志性。

5 景观营造

景观设计的概念取法自然,从泰州的特色城市肌理入手,将平面元素整合概括,提炼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并结合场地关系,用自然的元素、有机的布局营造现代而富于文化感的氛围。中心景观区的整体设计风格简洁明快,从建筑主体引出几条主要动线,以线条和块面切割空间,结合空间功能划分,形成几个主要景观片区,各具特色。

6 设计总结

通过本案设计的解读,形成以下几点思考:

1)自然地理的适应,分析项目的地理地位、气候环境、历史文化、城市规划等,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当地自然条件;尊重地方生活习俗、尊重自然和人文环境。

2)地方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定能创造出具有个性化、时代性的建筑作品。

3)文化延续,吸收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注重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建筑设计语言应重视气韵而非表象。

总而言之,图书馆建筑作为近年来政府大力扶持的公共建筑形式,因图书馆自身具备独特的公共艺术性、文化属性、时代性等被众多地区赋予了重要使命,将图书馆作为呈现城市形象、展现地域特色的最佳途径。由此可见,在图书馆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地域性特点,对于设计创新是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猜你喜欢
入口景观图书馆
高速公路入口疏堵解决方案及应用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秘密入口
图书馆
第九道 灵化阁入口保卫战
找准入口,打开思路的闸门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