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信宜市横源小学滑坡地质灾害特征与治理

2022-12-13 08:03周洪婵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黏性风化花岗岩

周洪婵

广东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 广东 湛江 524000

1 引言

广东省信宜市新宝镇横源小学依山而建,在校师生约170人,教学楼及教师宿舍房屋面积约2000m2。建校时,对山脚进行了削坡形成了高约10m的陡坡。之后,此处曾多次发生小型崩塌,但没有引起重视,2015年10月15日,横源小学教学楼东侧山坡发生滑坡,滑坡体积约1200m3,属于小型滑坡。之后,每逢雨季时常发生小崩塌。每年到汛期,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监测防范工作,甚至学校停课,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生活。

2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形地貌

广东省信宜市横源小学周边区域为丘陵地貌。其背后山体最大高程343m,坡脚高程258m,坡度约20°。地势总体东高西低。原山体坡度较平缓,植被较茂盛,主要有灌木丛、桉树、松树等。部分山坡修整成阶梯状并种植果树、木薯、花生等农作物。

距坡脚挡墙1.6~4.5m,由南至北分别分布横源小学宿舍楼、横源小学教学楼、村中祠堂等建筑面积共约2000m2等。

2.2 气象水文条件

该处属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气候特征表现为风害多,雷暴频、雨量集中,旱季长,夏季长冬季短,温和潮湿,偶有霜冻。年平均气温16.5~22.3℃,年平均气温35.3°,极端最高气温37.4℃,极端最低气温0.5℃;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477~1724mm,4~9月为雨季,占年降雨量的86%;10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降雨量占全年的14%。秋夏间雷暴雨较多,最大日降雨量为520mm(2010年9月21日),最大时暴雨量为93mm。暴雨集中期5~7月。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蒸发量1176mm;全年多东北偏北风,年平均风速为2.1m/s。夏、秋季属于台风季节,每年6~9月常受台风袭击,三十年一遇最大风速为24.4m/s,台风常夹暴雨。由于区内山坡较陡,山体坡残积土较厚,降雨尤其是强暴雨是诱发山体滑坡、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山体没有河流、水库、水塘等地表水系。

2.3 区域地质构造

在区域上地质灾害点位于新华夏系吴川—四会断褶带与贵子弧形构造交接地带南缘,以新华夏系构造体系为主。经调查区内未见断裂构造形迹。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判定区域断裂活动不是本滑坡发生诱发因素。地质构造简单。

2.4 地层岩性及其工程性质

2.4.1 地层岩性

经资料收集及钻探资料,边坡由坡积土、花岗岩残积土及强风化花岗岩组成,按土层的结构、工程性质及埋藏分布条件等自上而下划分为第四系坡积层粉质黏土(Qdl)、残积层砂质黏性土(Qel)、加里东中期花岗岩(第一阶段)强风化花岗岩(γ31)等共3个层组。

第四系坡积层(Qdl)

①层粉质黏土:黄色、灰黄色、红褐色,可塑,以黏粉粒为主组成,含较多砂粒,顶部局部含有植物根系,遇水易软化。该层主要分布于边坡表层,厚度较小,揭露厚度0.5-5.3m。

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如下:含水量W=25.7%,天然密度 =1.54g/cm3,液性指数IL=-0.23,孔隙比e=1.203,压缩系数a1-2=1.12MPa-1,压缩模量ES=1.99MPa,黏聚力Cq=20KPa,内摩擦角 =21.1°。

根据土工试验、原位测试结果及有关规范,结合本地区经验,建议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ak=140KPa。

第四系残积层(Qel)

②层砂质黏性土:黄色、黄白色、黄红色,可塑,以黏粉粒为主组成,含大量砂粒,局部夹大量石英砾,遇水易软化。该层为边坡主要分布在边坡中上部,厚度较大,揭露厚度2.7-12.2m。为花岗岩残积土。

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如下:含水量W=17.1%,天然密度 =1.47g/cm3,液性指数IL=-0.5,孔隙比e=1.146,压缩系数a1-2=0.89MPa-1,压缩模量ES=2.63MPa,黏聚力Cq=17KPa,内摩擦角 =27.3°。

根据土工试验、原位测试结果及有关规范,结合本地区经验,建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采用180KPa。

加里东中期花岗岩(第一阶段)( γ31)

③层强风化花岗岩:灰黄色、灰色,原岩结构破坏严重,岩芯多呈半岩半土状,含大量砂粒,风化不均匀,局部夹中风化碎石块,岩体极破碎。该层主要分布于边坡底部,厚度大。同时边坡露头揭露,边坡北端该层多呈半岩半土状,而边坡南端约20m,多呈碎块状,节理裂隙极发育,岩石极其破碎。

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如下:含水量W=22.6%,天然密度 =1.49g/cm3,液性指数IL=-0.3,孔隙比e=1.214,压缩系数a1-2=1.16MPa-1,压缩模量ES=1.94MPa,黏聚力Cq=11.1kPa,内摩擦角 =25.4°。

根据土工试验、原位测试结果及有关规范,结合本地区经验,建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采用400kPa。

2.4.2 地层工程性质

①层粉质黏土为坡积形成,含较多砂粒,厚度较小,主要分布于边坡表层

②层砂质黏性土为花岗岩残积土,含大量砂粒,主要分布于边坡中上部。自然条件下,土层抗剪强度较高,工程性质较好;若遇水浸泡,土体易软化崩解。

③层强风化花岗岩,主要分布于边坡下部,工程性质较好,但节理裂隙极发育,风化不均匀,夹较多中风化石块,软硬相杂,边坡较陡时易发生滑坡等。

降雨时,雨水渗入土体,土体自重应力增大,土体抗剪强度大幅度降低,又易被遇水冲刷,工程性质变差,边坡稳定性降低,可能引发滑坡地质灾害。总体上认为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差[1]。

2.5 水文地质条件

边坡主要由残坡积土及强风化花岗岩组成,上部残坡积土均为弱透水地层,富水性弱。下部强风化花岗岩为弱-中等透水性。调查期间,坡面、坡脚均未见泉水、渗水情况。

地下水主要是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半承压水。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雨。雨水部分以地表径流形式自然排出勘查区,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包气带水。包气带水主要以下降泉形式排出,部分以蒸发形式排泄。地下水位变化主要与区内降雨密切相关,具有季节性和时段性变化,变化幅度较大。一般情况下,地下水埋深较大,对边坡影响小。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2.6 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工作活动主要是削坡建房和开荒种植。削坡建房,改变了原地形地貌特征,形成高陡边坡,坡脚卸荷,破坏了原山体平衡,而且坡面大部分裸露且无防护措施,在雨水冲刷及湿润下,很容易发生滑坡;开荒种植,将坡面开挖成阶梯状,每级高约1.5m,平台宽2~5m。导致坡面排水不畅,平台积水渗入边坡地层引发坡面岩土层变形滑动。可见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大。

3 滑坡变形特征

3.1 滑坡范围确定

以滑坡后缘、侧缘为边界,剪切出口位于人工边坡处。

3.2 滑坡特征

1、滑坡微地貌

滑坡区范围总体按坡度划分三级坡段,如图1、图2所示。第一级坡段(人工边坡)高约8~10m边坡(坡顶高程268~270.5m,坡底高程260~261m),坡度60~75°,是削坡建房形成,坡面没有支护;第二级坡段位于一级坡段之上,是滑动面,坡高约20m,坡度约30°,仍有部分滑坡堆积物;第三级坡段是滑坡后缘壁,高约8m,坡度55°。

滑坡发生位置标高270.5~298.3m,横向宽14.7~22.3m,轴向长约40.3m,滑坡滑动面呈弧形状,滑面最大深度约3.5m,坡度24~28°。

2、滑坡基本特征

滑坡后缘高程约298m,后缘壁高约8m,坡度约55°,呈椅背状。侧缘呈直线状,侧缘壁高0~5m。前缘剪出口位于人工边坡处,高程270.5m,滑面线近直线,坡度24~28°。滑移面总体呈弧形状,滑面切割了①粉质黏性土层(坡积层)和②砂质黏性土(花岗岩残积土),最大深度约3.5m。滑床岩性为砂质黏性土、硬塑状,是花岗岩风化残积土。

滑坡体自东向西运动,剪切移动为主,总体运动距离约9m。滑坡体积约1200m3,属于小型滑坡。大部分滑坡物堆积于坡脚,少部分堆积于边坡标高270.5~289m范围。滑坡堆积物由砂质黏性土、粉质黏土组成。坡脚处的堆积物已被清理外运。堆积于人工边坡之上的堆积物(标高270.5~289m范围)没有被清理,堆积物上已长满草。

滑坡发生在花岗岩残坡积层内,滑坡体厚度最大约3.5m,滑面总体上呈弧形,以剪切运动为主,因此,本滑坡类型属于浅层残坡积层滑坡。

3.3 滑坡物质组成

如图2所示,第一级坡段由②层砂质黏性土及③层强风化花岗岩组成;第二级坡段主要由②层砂质黏性土组成,坡面堆积松散砂质黏性土,为滑坡堆积物;第三级坡主要由①层粉质黏土、②层砂质黏性土组成。

4 滑坡成因分析

4.1 地形地貌

发生滑坡的山体高差有85m,坡度约20°,汇水面积约0.2km2,可为滑坡提供较大势能。

村民在高差265~300m处,开荒种植,形成了一个个陡坎台阶形耕地,且在耕地内侧挖土沟。雨季期间,雨水集聚在土沟,便于渗入地层。

滑坡前缘,因削坡建校建房形成了高陡边坡,坡度60-75°;在滑床位置,山体坡度约30°;滑坡后缘壁呈,坡度55°。如此形成了下陡中缓上陡的,上部呈环形的微地形地貌。这种地形地貌非常有利于滑坡的形成[3][4]。

4.2 地层岩性

该处地层主要以砂质黏性土与强风化花岗岩为主。强风化花岗岩呈半岩半土状,其物理性质与砂质黏性土相似:黏性差,雨水易崩解软化。如此,为滑坡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例如,滑坡后缘在雨季时常发生小崩塌,崩塌物堆积在滑床位置,与日俱增,极易发生二次滑坡或坡面泥石流。

4.3 降雨

大气降雨是诱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2]。尤其是久旱之后的连续大暴雨或台风天气,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致灾体自重,降低致灾体的粘聚力和抗剪能力,减少致灾体与灾源体之间的摩擦力,打破原有平衡,从而导致滑坡发生。

4.4 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体现在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如削坡建房、开垦种植等,破坏了原山体平衡。

总而言之,特殊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的内因,降雨是诱因,人类工程活动是滑坡发生主要外因。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才导致了此处滑坡的发生。

5 工程治理

1、边坡工程安全等级:边坡按土质边坡,治理范围相对高差约39m,崩塌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严重,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分级标准,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

2、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永久边坡一般情况稳定安全系数取1.30。

3、岩土参数详见下表

表1 天然状态下边坡岩土层参数建议值表

4、治理方案

依据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安全经济,少占土地、美化环境的原则。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的作用,根据地形滑坡特征,分区治理:

第一级坡段,滑坡剪切出口位置,采用挡墙+格构+锚杆巩固坡面;第二级坡段,滑坡主体位置,采用格构梁+锚索,防止滑坡再次滑动;第二级坡段,滑坡后缘壁位置,采用格构梁+锚索加固,防止后缘崩塌。同时,需完善排水系统,截水沟、排水沟需排水畅通无阻。此外,此次为小学附近,恢复绿化应采用草灌花卉结合,达到美化环境的要求。

6 结论与建议

1、滑坡属于浅层残坡积层滑坡,具有较明显的滑坡特征:前缘位于山脚人工边坡处;滑床呈直线,坡度24~28°;后缘陡峭;侧缘明显。

2、滑坡影响因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是内因,降雨与人类工程活动是外因。其中,降雨也是诱因。

3、治理方案根据地形地貌、滑坡特征分区治理:前缘采用挡墙+格构+锚杆加固,滑坡主体位置采用格构+锚索,滑坡后缘采用格构+锚索。

猜你喜欢
黏性风化花岗岩
强风化花岗岩地层中双护盾TBM掘进参数和控制要点分析
一种基于样本传播的图像风化方法
黏性鱼卵的黏性机制及人工孵化技术研究进展
草店-小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富硒产业需要强化“黏性”——安康能否玩转“硒+”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一种中温透波自黏性树脂及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新疆花岗岩地貌地质遗迹分布及其特征概述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玩油灰黏性物成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