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皮带机滚筒的关键工艺技术研究

2022-12-13 06:22孙万喜SUNWanxi马鹏强MAPengqiang石娜SHINa
价值工程 2022年34期
关键词:稀油油封内孔

孙万喜 SUN Wan-xi;马鹏强 MA Peng-qiang;石娜 SHI Na

(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银川 750011)

0 引言

滚筒是一种用于皮带机自移机尾中的重要传动零部件,属于传动组件,其尺寸较大,种类较多。目前对于滚筒内孔及外圆的加工过程中,同轴度及尺寸精度存在误差,没有精准的工艺指导。并且,对于滚筒的组装,是按普通轴类组装方法进行,尤其密封部位的组装,未达到洁净组装和高精度控制。滚筒、托辊用户需求数量较多,在组装完成后未能进行试车检测,不能准确得到漏油及其他性能数据,经常有因漏油的不合格品返厂维修,高返修率增加了产品成本,降低了客户满意度。本文从加工技术、组装技术、试车装备三个方面进行技术分析及总结,指出了滚筒漏油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控制漏油的关键技术。

常见矿用滚筒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螺栓、压盖、轴承、圆筒、油封、轴、油封、O型圈、迷宫、销轴、堵组成。其中影响滚筒质量的主要零件为圆筒、轴承、油封,因此本文主要从圆筒的内孔加工,滚筒的整体组装,滚筒的试车检测三部分进行关键工艺探讨,以保证滚筒的质量符合要求,出厂合格率达到100%。

图1 常见滚筒结构图

1 传统滚筒制造存在的问题

滚筒属于转载机自移机尾的传动件,主要包括转轴、轴承、密封组件、压盖、圆筒,它的润滑方式分为稀油润滑和油脂润滑。稀油润滑的优点有:加注稀油后每半年更换一次,平时无需维护,可放心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资源,降低人工成本。同时稀油润滑对轴承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因为稀油润滑是流动循环的不存在密不透风的现象,同时对轴、轴承起到保护作用,减小部件的磨损,延长了寿命。油脂润滑:油脂的油脂黏比较大,使电机启动阻力大,导致启动电流大,对电机及变频器冲击大,影响电机设备寿命。同时油脂润滑人工作业量大,比较繁琐,平均每两班就要停机人工加油,造成对人力和物资的损耗增大。同等状态稀油润滑和油脂润滑的对比下,稀油润滑的零部件寿命更高,操作更简单。井下工况属于狭小空间作业并伴有较高的安全风险因素,因此大部分滚筒采用稀油润滑。然而稀油润滑就对油的密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转轴外圆与圆筒内孔的加工精度要求很高,一般情况下粗糙度为1.6,同轴度为0.02mm。转轴的加工采用卧式车床,由于车床本身的对中性强,对于细长轴的同轴度及粗糙度很容易保证,因此轴的加工要求容易达到。而圆筒的内孔是用镗床来加工,当工件旋转后,找正一端孔与另一端孔的同轴度难度极大,通常加工误差在0.03-0.06,已超出图纸技术要求,圆筒内孔同轴度差就会造成滚筒高速运行时间隙增大,存在漏油风险。

滚筒的传统组装工艺和普通轴类组装方法一样,所有零部件运往工作场地,立轴、装轴承、装圆筒、装密封件、紧固、倒个、装另一端。在此过程中零部件的外表面存在脏污、骨架油封未使用工装胎,用铜棒敲击时易损伤油封;轴承组装时多数用铜棒敲击,未使用轴承打套,敲击过程中有铜销掉入内腔,并且敲击轴承时,受力不均匀,导致轴承未组装到位,当滚筒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由于铁屑、间隙、油封的损伤导致漏油现象发生。

滚筒在组装完成后,直接与皮带机组装,只是整机对装,而未进行传动试验,也就是未进行试车检测。

2 新加工工艺方案的探究

圆筒的种类及不同种类的加工方法:

常见滚筒主要分为圆柱面滚筒和锥面滚筒。圆柱面滚筒指的是,内部结构为空心,外圆为圆柱面的滚筒;锥面滚筒指的是,内部结构为空心,外圆为锥面的滚筒。对于不同结构的滚筒,其加工方法也存在不同。

圆柱面的特点及加工方法:

圆柱面的滚筒如图2所示,正常图纸要求B尺寸的同轴度为0.05mm,对于此类滚筒,通常的加工方法是外圆直面利用车床刀检,内孔因为伸出悬臂过长及内腔过小,无法车床加工,只能利用镗床加工,镗床加工一端内孔后,旋转工作台180°,完成另一端内孔的加工。由于内孔与外圆不是同一基准下加工的,因此在工作台旋转180°后,存在了较大偏差,同轴度跳动达到了0.06mm。在这种情况下,两端内孔在镗床加工后,误差累计达到0.06-0.08mm。尺寸的不合格就会导致装配误差,装配误差的累计就会影响轴承及油封寿命,最终出现漏油现象。

图2 直面滚筒

为了消除这种找正误差,提出了一种新的加工方法,如图1所示,假如镗床先加工的是左端面内孔即B尺寸,要想保证右端内孔B的同轴度,就需要在一个基准下利用百分百找正,因此呢,需要在加工Z左端内孔B时,将镗床主轴伸入内孔轻镗内壁一刀,当工作台旋转180°后,利用百分表在已加工内壁处找正,再完成右端B孔的镗铣工作,按此方法加工后,上三坐标检测,发现两端内孔同轴为0.02,这个数值符合设计要求,有效地减少了累计误差。

原锥面滚筒的特点及加工方法:

原锥面的滚筒如图3所示,它与直面滚筒的区别主要在外圆的形状上,由于是锥面的,在镗床加工时,定位装卡极其困难。同样,这类滚筒也需保证左右两端A孔的同轴度。那么在这种装卡困难,且内壁较长,主轴无法从左端伸入右端的情况下,滚筒的精度尺寸要求更是难以满足。实际加工过程中,也只是大致判断其水平及垂直,加工后误差往往达到了0.09mm,此类滚筒也最易发生漏油现象。

图3 螺旋滚筒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装卡及找正装置——找正V型铁,如图4所示,该V型铁长度为1600mm,是一体结构,对于长圆柱类滚筒可放置在该V型铁上装卡。在加工图2滚筒时,可将滚筒置于找正V型铁上,利用镗床主轴加百分表,找正滚筒侧母线。加工完左侧A孔时,工作台旋转180°,不在找正滚筒,而是直接找正V型铁,保证V型铁侧面与机床主轴平行,并找到零点位置,从而进行右端A孔的加工。

图4 找正V型铁

3 新组装工艺方案的探究

滚筒组装工艺:

3.1 清理

①用细锉刀去除加工后的毛刺,各棱边过渡光滑。

②用压缩空气吹干净油孔内的铁沫。

③用工业布擦拭干净各配合表面,加工表面的脏物,油迹,去除油漆痕迹。

④检查轴上有无残余毛刺,铁屑,氧化皮,油迹,油漆痕迹等一切脏物后,将自制的吊环螺钉,旋入该轴端面上的螺纹孔内,起重吊钩钩住吊环螺钉将轴起吊至组装区,平置。

3.2 测量

测量轴及滚筒装轴承部位尺寸。

3.3 组装轴承

①将轴起吊至组装区,一端放在胶皮垫上,另一端用枕木支起定高度,轴的配合表面均匀涂抹46#机油,以备组装。

②将轴承1件放在轴承感应加热器上加热,温度控制在(80-100)℃。

③将加热合适的轴承热装在轴上,保证组装到位。采用轴承打套将轴承压装到位。

④在滚筒端部对称筋板吊装孔内穿入吊具平稳起吊放在组装胎上,与轴承配合表面均匀涂抹46#机油。

⑤轴组件冷却后,用自制吊环吊起轴组件与滚筒组装,找正位置后,取下天车钩,用铜棒对称敲击轴承,轴承找平后用打套和压盖工装压装,保证组装到位。

3.4 组装油封及端盖

①将端盖保持水平,进口油封,“O”型密封圈分别组装在各零件的正确位置。各结合面均匀地涂抹46#机油,保证各件的组装质量。油封组装时使用油封打套将油封组装到位。

②在定位套上分别组装型圈。

③在压盖上分别组装毡圈。

④在筒上组装端盖组件,注意配合表面处均匀涂抹密封胶,同时注意毡圈的组装质量。用螺钉对称紧固定位,安装螺钉时涂螺纹锁固胶。

3.5 倒个组装另一侧

①滚筒组件端部对称筋板吊装孔内穿入吊具,平稳起吊至木砖地上,倒个,用同样的起吊方法起吊另一端,放在组装胎上,与轴承配合表面均匀涂抹46#机油。

②将轴承装在序号6轴上,用铜棒对称敲击轴承,轴承找平后用打套和压盖工装压装,保证组装到位。

③按3.3和3.4相同方法组装剩余部件。

3.6 小结

按以上新工艺方法组装,保证了滚筒内部零部件的洁净度,同时轴承及油封均采用专用工装组装,避免轴承及油封损伤。合理的组装顺序保证了各零部件的正确配合,减少组装累计误差。

4 试车装备的设计

滚筒属于细长轴类传动件,在试车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两种试车方法:第一种是固定轴转动滚筒试验法,第二种是固定滚筒转动轴端试验法。对于第一种方案的试验过程与滚筒的实际使用工况相符,能有效检测轴承在高速运转过程中的受力、摩擦、噪音等关键数据;对于第二种方案的操作更简便,便于工人实施。滚筒的需求量较大,型号较多,在试验过程中V型架可固定不动,只需吊装滚筒到试验区,用压板紧固并组装皮带轮后即可试验。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节约劳动时间,便于操作。

4.1 固定轴转动滚筒实验法

如图5所示,中间为电机,电机上装有2个V型槽的皮带轮,电机右侧各部件的组合就是固定轴转动滚筒试验法。

图5 滚筒组装图

该试验的连接方式是电机—皮带轮—皮带—张紧装置—滚筒—短压板—V型铁。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能有效模拟井下滚筒实际使用工况的状态,即两端轴固定不动,皮带在滚筒表面运行,能反馈出轴承受压后,其噪音、稳定性、温升、漏油等情况。但对于螺旋式结构的滚筒,使用这种方案试车,皮带没有稳定的受力点,无法进行传动试验。只能选择其他方案。这就需要结合固定滚筒转动轴端试验法来进行动力试验。

4.2 固定滚筒转动轴端实验法

如图6所示,中间为电机,以电机为分界线,左侧各部件的组合是固定滚筒转动轴端实验法。

图6 试车装置

该试验的连接方式是电机—皮带轮—皮带—张紧装置—传动轮—滚筒—长压板—V型铁。

这种试验法的优势是操作简单,便于实施,能适用于所有滚筒的试车检测工序。在图示T型槽平台上,将V型铁置于合适位置后,固定不动,滚筒试车时,只需将滚筒吊至V型架上并用长压板压紧,组装好皮带轮后就可启动电机进行试车。

4.3 小结

滚筒试车装置的两种方法可在同一平台,同一电机的驱动下同时进行试车检测。工作量较小时使用第一种方案检测,工作量较多且结构为螺旋式的滚筒可选第二种方案,或两种方案同时进行,提升工作效率,节约劳动时间。

5 成果价值

①通过对滚筒、托辊的加工及装配过程中关键工序的控制,以及找正V型铁和油封打套的设计,能有效保证滚筒两端同轴度的精度要求,也能减少组装时对各密封件和轴承的损伤,保证产品质量符合使用要求,减少滚筒、托辊漏油率并提升产品交检合格率。

②设计了一种通用的试车装备两种方案来进行试车检测,对于不同型号产品,不再编制试车工艺和设计试车装备并对滚筒、托辊进行试车检测。

③通过出厂前性能检测,发现漏油问题的产品,并及时修理,保证产品交检合格率为100%。

猜你喜欢
稀油油封内孔
弯管内孔氧化皮的去除方法
激光内孔熔覆扁头套工艺操作改进研究
原油密闭处理工艺技术分析及研究
春光油田井筒掺稀降黏稠稀油动态混合流动特征研究
分流式掺稀混配器的研制及性能试验
一种圆管内孔自动打磨机的设计
套筒类零件内孔精加工工艺分析
SPC在一轴盖油封装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齿轮泵压油封工装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