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规训视野下的苍溪寻乐书岩研究

2022-12-13 11:25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题刻石室雅集

罗 真

(内江师范学院 张大千美术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

空间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苍溪寻乐书岩作为特定的文化空间,借助特定的书法题刻图像和内容,传播价值观念、归化乡邻行为。正如英国学者布莱恩·劳森在《空间的语言》所说:“建筑为我们组织和建造了空间,其内部空间和围合空间的物体能够以它们使用这种空间语言的方式来激发或禁止我们的行为。”[1]寻乐书岩的书法空间有别于泰山石刻、西安碑林,它置身于围合的石室之内,一方面以篆、隶、行、草、楷等形式多样的书体,记录了儒道语录、礼仪规范等经典内容。另一方面石刻的内容、形式、风格等视觉与意义的表达,也重塑了空间功能形成空间规训,进而引发个体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结构的塑造。

一、寻乐书岩概述

寻乐书岩又名九思祠、贾家洞,地处龙门山脉东北端,位于苍溪县东兴镇回岸山山腰处,书岩石材为砂岩,其主要开凿人员有贾儒珍、贾聚五、寇自顺等。书岩坐北朝南依山开凿,由石室和石室外的平院组成,共4层,有大小石室 7座,石室内外刻有石刻文字90幅、石像 39尊、浮雕 2处,是西南地区最大、 国内罕见的清代洞藏摩崖书法宝库和晚清乡贤文化遗存[2]42-43。

图1 寻乐书岩平面布局图

据石刻题记,寻乐书岩从嘉庆五年(1800)开凿,最迟在光绪十年(1884)结束,历经八十余年,六次改扩建,最终形成现在的规模。书岩的最初开凿是为了躲避白莲教匪的滋扰,以保家人平安。兵乱过后,书岩与周边直泉、钓鱼潭等山间美景形成游览之地,逐渐被扩建成为当地文人雅集之所。后再凿石室,塑孔子、文昌君、关公像,开办乡学。后期供奉观音、八仙、药王等像成为民间信仰祭拜的场所[3]170-172。

二、寻乐书岩文化的空间规训

(一)空间规训

“空间规训”作为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的核心概念,被视作一种特殊的干预、训练和检视他人的权力技术。在“空间规训”中,空间是主体,规训通过空间中的某些特殊的物理性质,如刻意的筹划、独特的构造,对于置身其中的个体产生潜在的影响,使之屈从于某种规则秩序。

所谓“规训”,《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的:“规,有法度也。”“训,说教也。”即,法度的说教。按照社会法度规约要求,对人身心进行塑造,通俗层面上可以近似理解为“教化”。福柯认为,权力散布于空间之中,并依凭空间而得以存在与传播。故而,空间不但是公共生活的基础载体,亦充当了规训运作的发动机。

书岩空间中的权力,并不同于国家权力、法律权力等这些宏大的权力,而是士大夫阶层依托于其合法性,进而将儒道学说、族规家训等作用于人的微小的权力。作为古代权力的典范形态,规训自然与空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系列围绕生命……而启动的控制配置、力量图表、分割和分布,以及场地和组织正是通过空间才得以展开。”[4]其相互交错,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乡邻的生活中。这种手段运作高效且柔和,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每个人都置于其中。

从寻乐书岩的开凿过程来看,其并非一个私人的空间。从“可以为一方之保障,可以全数姓之身家”[2]43-71,到“每集贤友于斯,或谈道义以启茅塞,或饮壶觞以叙幽情”,再到“意欲再凿石室数间,集子弟读书其中”[2]43-71,乃至最后的“每日早晚,神圣前焚香敬献”。可见,书岩经历了避难、雅集、义学、宗教四个时期。空间属性也逐渐由面向私人转为面向大众。每个过程的转换,代表着空间规训主题的变迁。

(二)雅集与规训

在避难之后,贾氏开始邀约友人聚会于石室。雅集成为书岩展开“空间规训”的起点。作为古代文人交游和娱乐的重要方式,自三国时期开始,兰亭雅集、金谷园雅集一时成诵。唐宋以来,雅集分外频繁,如李白宴桃李园、香山九老会、西园雅集、铁崖西湖雅集等。

寻乐书岩是贾氏效仿兰亭雅集以修禊聚会为形式,用书法艺术与诗歌来记录的活动场所。盛会留下的铭、赋、诗等均印证了当时的盛况。如贾聚五在《寇自顺开凿石室记》中除了讲述开凿的原因之外,还写道:“志之从来山水之胜惟在人自能领略也,而志不在山水者焉能享天然之乐趣……归是以天地生成之乐与人心固有之乐是二是一果。”[2]43-71《寻乐书岩记》中“儒书参透复何求,富贵浮云空际头,寻乐细寻行素位,乐天知命故无忧,道书两卷古黄庭,恬淡闲观内自明……”《贾儒珍开凿石室记》中“每集贤友于斯,或谈道义以启茅塞,或饮壶觞以叙幽情”。这些均是贾氏与好友雅集之后题刻于岩壁上的书法文字。他们感怀天地、论道谈儒。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书岩中的这些题记是审美自觉、文化修养与笔墨技巧相互作用的结晶,是文化、生命和艺术的全面展示。镌刻于石壁上的文字,不但是书法所展现的技法与形式,更多的是其精神高度与人格指向,反映出的是人的生命价值,进而影响到后世每个识读者。

可见,此阶段的寻乐书岩之所以能够兴起,其本质上得益于文人的雅集。他们熟读儒家经典,以其为核心,将内在的伦理道德、风俗信仰等化作规训权力,并借助石壁空间,以书法题刻为形式内化其成员。作为规训信息的记录、传播的媒介,书岩无声地完成了传播、教化的使命。空间规训不仅孕育了大众的审美,而且也有利于观众情感的整合,从而形成和谐有序的乡邻空间,同时还可以触发集体走向共同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

(三)文化规训的书岩空间载体

石室的使用功能是寻乐书岩空间布局的首要法则。S1正中供奉孔子,左侧塑文昌君,以示文运。右侧塑关帝君,彰显忠义。可见其主要功能是贾儒珍举办义学的场所。S3中八仙的造型占据主要的位置,可窥测明清时期当地八仙供奉的流行,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地百姓祈求福禄寿喜的心理愿望。S4中则是布置了三霄娘娘,以求多子多福。

书岩除了从规划功能、造像的角度去塑造空间,更多的则是利用楹联、题刻浮雕等石刻媒介来传达规训思想。苍茫浑厚、灵动飘逸的规训言语与空间氛围协调融合,唤起文化典故记忆的同时,也给人以视觉审美与熏染,最终实现空间规训的运作。

寻乐书岩的入口,是整个石室的主旨,其集匾额、楹联、绘画于一身。匾额刻楷书“寻乐书岩”,上联“敬以直内义以放外”,下联“仰不愧天俯不怍人”[2]68。门板上做凤凰麒麟彩绘。上下联分别出自《周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对联一方面强调了立身之法、处世之道,另一方面则说明了自省的基本准则与法度。无论是楹联还是彩绘,均在视觉及心理上对乡邻、学生、友人进行修身立德的规诫,也是整个书岩基调所在。再如石室中的两组高达两米大字,一组“斯道/干城”,强调儒家仁义标准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另一组“主敬/慎独”提出对于个人道德与品行的修养需返回自心,谨慎内省的指示。而“甘露泉”题刻上的两句小诗“源头活水清心寡欲,涵养性天精气神足”[2]69-70,可以作为对朱熹《观书有感》中“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呼应。

可以看出,在寻乐书岩的不同石室中,其空间规训的强弱,受到了诸如文字主题、面积大小、表现形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匾额、楹联、题刻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大小,其规训功能强弱有着巨大的不同,既有求学立人、仕途功名,亦有求仙问佛、吟风弄月的书法石刻作品。

三、寻乐书岩空间规训的主要类型

寻乐书岩的空间规训一般通过以题记、匾额、楹联为代表的文字型载体而展开, 辅以塑像、墙绘,丰富多样的书法作品传达儒家仁义忠孝等思想主题。这种兼具图像和意义的载体亦能通过强烈的氛围感,有效传递规训信息。空间文化氛围感通人心,喻德养德。

石刻文字是一种直白的表达形式,观者可以从书体、内涵领略到作者的气质修养。进而领略其所思所悟,乃至追寻反思。其内容主要按表现的形式、大小和内容分为:长篇题刻部分、语录与对联和塑像空间与文字。

(一)长篇题刻

长篇题刻部分是详细了解书岩的基础。它一方面记叙了书岩的具体位置“苍之西地名东岳庙”[2]71,介绍了书岩的布局“前建乐义山房,积书满架……有书有画、有帐有屏、有几有榻、有樽有琴……”[2]72,甚至在《贾氏合族九思祠逐年敬仪住持薪水记》中记录了财务支出;另一方面是也记叙了“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2]161-165“人之好学也,勿好皮相之学,要好身心之学”[2]61等修身齐家的哲理。这种点状文字的大面积集聚不仅传达的是文字内容的内在意涵,更是具有视觉形式符号下的强大压迫。这种压迫一方面是作品高于人视觉高度的仰望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石刻空间后积淀的文字符码的意义。诸多大幅面长篇作品,通过占据石窟的大量面积来塑造空间的意义,连篇累牍的题刻传达出洞窟开凿的艰辛历史、修身正道的坎坷、国泰民安的祝福。

表1 寻乐书岩主要长篇题刻[3]183-187

(二)语录与对联

语录与对联是书岩意义传达的最有效核心,相较于长篇的题刻,巨大而鲜明的书体可以最为直接有效地传达信息。“回岸洞天”“慎独”“主敬”等匾额般巨大的石刻作品一目了然,直达人心,毫不隐讳地叩击观者的内心,进而不断地警诫自己。而在左右对联的读取过程中,既是在告诫自己,又因对联分别在两侧,人在识读的时不得不将身体挪到中间,从而达到内外身心的统一修正。如果说前面的一部分的空间规训是相对隐晦的话,这一部分的空间则是更加直白的,是意义与形式的双重重击。浑厚巨大的书法石刻,在视觉、物质、意义的三个层面形成了巨大的空间规训,无论在任何一个方面观者都无法逃脱。

表2 寻乐书岩主要语录与对联[3]183-187

(三)塑像空间与文字

塑像空间与文字部分,相较前两者的表达,其意义的表达则更加多元化。图像与文字的综合表达能够覆盖更多的观者。塑像图案的加入可以弥补文字解读的障碍,如祭拜文昌帝君以求功名禄位,祭拜关圣代表仁义忠勇,祭拜三霄娘娘以求子嗣绵延等。这些塑像无需文字解读亦可以被后世膜拜,其对于空间的主宰根深蒂固。而对联则是对塑像空间的再次注解,如在土地公土地婆龛外的对联,匾额“载福无疆”,上联“行分配五权司后”,下联“才合称三位列中”。对联同字谜一样指出了供奉的神仙,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最后一位,位居三才“天地人”中,这些用典和塑像均指向了同一个答案,即“土地公、土地婆”。

表3 寻乐书岩主要塑像、浮雕与文字信息[3]183-187

四、寻乐书岩空间规训的主题

书法题刻作为书岩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文字的意义是空间潜在意义形式的表达,笔走龙蛇、诗情画意的作品传达了作者的告诫、感叹、顿悟及警醒,这些名言警句达到言传之效。其内容主要分为读书治学、修身处世、持家睦邻以及民间信仰四种类型。

(一)读书治学

读书治学是寻乐书岩的基础主题,空间规训的对象自然是族内的子弟。“学而优则仕”是古人学习的目的。题刻从多个角度劝慰其要学会学习、努力学习、知晓学习的乐趣,最终求得功名。一方面是单刀直入,如“天然乐趣”“寻乐书岩记”等就是以过来人的角度劝慰学子学会读书;“朱子学规”“敬祖爱书说”等经典语录则是将先贤作为垂范;“养身莫若寡欲,读书先自虚心”“到此诗情应更远,坐来心迹喜双清”等是将读书的法门直接题刻出来。另一方面则是将其义理融入每一个角落。如“洗岸池”是对王冕《墨梅》中“洗砚池”的呼应;“石泉”的开凿领悟了“……其乐不更,可知乎,乐山乐水,对待流行二者不可偏废也”的道理。再一方面讲述书内的精妙,“奇书手不释,旧交心相知”“茗熟香凝无非书味”以吸引后辈学子。

(二)修身处世

寻乐书岩是义学兴办、文人雅集的场所,故而作为文人修身处世的道理是务必强调的,既可以反复吟诵以提醒自身,也可以作为圭臬传予后辈。如“乐道安贫义理无穷惟听天命”“各有因缘不羡人”“进将有为退必自修”“宠辱不惊题记”“论古不求秦以下,游心只在竹之间”等均是不断告诫自己为人处世的道理的。在读书治学方面强调的是努力学习寻找乐趣,而修身处世上又不断地警醒自我“名场利薮得失有数似如浮云”。正如其联中所说“修德始知天爵贵,藏书时共古人居”追求怡养情性、淡泊洒脱的生活处世态度,才是作者丰富、自在的价值向往。

(三)持家睦邻

书岩的开凿最初是为了家族的避难,延续宗族、和睦乡邻,自然会选择一些持家睦邻、促进家庭和谐为主的规训内容,延续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吃苦耐劳等的美德,把家族兴旺的希望寄予子孙后辈。如“勤俭持家惜分阴而崇啬宝,耕读为本熟谷种以继书香”表达了对勤俭节约、耕读为本的重要性,期盼后人能够发扬传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撑天八根大柱”“朱子学规”强调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人伦规范,告诫族人孝顺父母、团结兄弟,发奋读书等。

(四)民间信仰

寻乐书岩除官宦、文人、学子作为空间规训的主要对象之外,在后期还逐渐涌现出民间信仰的新表达。因身份和思想的不同,在空间规训内容和风信仰的格上也呈现相应差异。如蚕公蚕母塑像处匾额“饱煖咸依”和孙思邈塑像处匾额“佛心仁术” 就直接地写出了信众的心愿:衣食无忧、长寿健康;文武财神处匾额“因人降福”和三霄石龛处匾额“大德曰生”则是进步提出了财运亨通、多子多福的进一步需求。民间的信仰是多元的、世俗化的,他们依据自身的需求适时进行祭拜,故而在寻乐书岩的石室空间内出现了八仙、土地公婆、文武将、观音等共处一壁空间的盛况。

五、结语

寻乐书岩的石刻有记、序、赋、铭、诗、词等,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佳作迭出。这些由楷、行、草、隶、篆等多种字体构成的石刻空间,既体现了当时苍溪地区民间书法的盛况,也在新时期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书岩所蕴含的读书治学、修身处世、持家睦邻等优秀的传统文化部分,潜在的增强了家庭、宗族、民众的凝聚力,进而树立一种勤奋好学、忠孝仁勇、礼义廉耻的社会道德文化风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借用石刻形式,把贯穿于石壁空间中的文字符码作为一种权力载体,将记事抒情、儒家学说、道家学说、族规家训等内容,通过书法的艺术言语,最终铭刻于空间之中,规训教化乡邻,潜移默化中实现统一的价值观念。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寻乐书岩能够成为一股强有力的纽带,把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与国家民族意志结合在一起。

猜你喜欢
题刻石室雅集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石室花开队
造化钟神秀
《清溪雅集》
不仅仅是“风雅”——西園雅集
戊戌海棠雅集
平果县阳明洞摩崖题刻迁移保护
陕西神木清凉寺石窟金代汉文题刻校录与研究
丁酉海棠雅集
入唐百济遗民流向与连云港封土石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