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视阈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2022-12-14 14:44刘贤玲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刘贤玲,林 玲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50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状态。被誉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成为碎片化阅读的高频用户,这拓展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冲击。因此,如何在阅读碎片化的背景下增强阅读碎片化的正向效应,消释负面效应,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是“碎片化”在信息传播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整块时间逐渐减少,碎片化的时间越来越多。为了及时了解各类信息,人们只好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一些简短的信息。这些信息囊括教育、医疗、服务、培训等方面,以短小精练的片段式文字和视频等为主,更趋向娱乐化、碎片化和浅表化。传统的“长篇大论”被取而代之,深度阅读行为占比走低。不少人开始将长文阅读与碎片化阅读对立起来,认为碎片化阅读是浅阅读,剥夺了思考的深刻性、完整性和逻辑性,长文阅读才能实现阅读的真正意义。其实,这两种阅读方式具有同构性,但碎片化阅读是顺应时代的产物,符合人们用碎片化时间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使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与社会同进步、共发展。这对教育来说,是实现教育方式、手段、理念与时俱进的契机。当然,学校需要对学生做出正确指引: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汲取知识。能否读懂、读透简短信息蕴含的知识,关键在于读者能否将信息从“薄”读到“厚”,从“浅”读到“深”,从“窄”读到“广”,抓住内核力量,品味内在价值,读懂作者的初心。

二、碎片化阅读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碎片化阅读丰富了大学生的头脑,但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以明辨等短板,这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碎片化阅读的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路径

在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应运而生,它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开辟了师生交流的新渠道。一是碎片化阅读具有面广、精简的特点,让内容由“厚”变“薄”,由“重”变“轻”。碎片化信息是对原有作品的高度浓缩,方便大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结合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创新教育内容,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中,使其“时时学思政”,“事事悟思政”,从而达到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效果。二是碎片化阅读开辟了师生交流的新渠道。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增加了学生表达自我意识的渠道,也增加了教师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渠道,从而增加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和切入点。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性格,有针对性地推荐有营养价值的碎片化信息,因材施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碎片化阅读的劣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阻碍

碎片化阅读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方便阅读的同时,削弱了阅读的功能,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降低大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更谈不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多数碎片化信息都是发布者根据自己的内心感悟进行“二次加工”的结果,其中含有发布者的主观性,难以真正还原作品的真实性,无法让大学生通过原始作品产生共鸣。这种浅表化的甚至无效的阅读,很容易让大学生忽略含有思政元素的信息,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加了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降低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判断能力。网络世界缺乏有效监督,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相互交织;不当言论、虚假信息同生共存;不法分子、间谍组织等敌对势力抓住网络执法难的软肋,打着自由的幌子,传播毁三观的信息。这些都严重污染了网络空间,三观尚不成熟的青年大学生难以判断哪些信息传递主流价值观,应该倡导和遵循,哪些信息散播非主流价值观,应该批判和摒弃。参差不齐的碎片化信息成为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阻力。

三、碎片化阅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如何减少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消极影响,不断扩大其积极影响,是当下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者、碎片化阅读的接收者;教师的角色则具有双重性: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也是受教者,还是碎片化阅读的接受者。从不同角度探索碎片化阅读,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良好的启发。

(一)大学生应主动提升自身的媒体素养,提高甄别碎片化信息的能力

媒体素养包括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大学生应从提升选择、思辨、评估、整合、运用能力等方面入手,培养自身的媒体素养[1]。

1.正确认识阅读,培养健康的阅读方式。碎片化时代尽管充斥着大量简短的信息,但简短不意味着浅显,大学生应该自觉发掘信息背后蕴藏的深层内容,用心解读作者的用意:每天要有固定的阅读时间,要记读书笔记,尽量将一本书的精华输出为完整的思维导图,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大环境影响,保持静心阅读的心态,培养整体思考能力。这样,大学生才会有自己的见解,不会在碎片化信息的海洋里随波逐流。

2.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树立度量信息的“尺子”。筛选信息需要正确地鉴别信息,具有明是非、辨善恶、知良莠的能力。网络中存在一些虚假新闻以及价值观扭曲和被过分解读的信息。这就需要大学生积极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在正规的、权威的网站浏览信息,如政府网站和权威媒体网站等;远离“三俗”信息、反动言论等,防止被误导和诱导。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大学生应坚定政治立场,自觉抵制“三俗“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媒体素养。

3.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和合理的时间观念。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会甄别有用的软件平台。大学生下载阅读软件、视频软件时要有所甄别,选择那些具有思想性、专业性和三观正的平台;在关注公众号时,只保留那些自己感兴趣、高质量、有深度的,以此获取资讯,拓展知识,增长见识;而对于毫无营养的公众号,要及时撇弃,防止自己沉迷其中,浪费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大学生要培养合理的时间观念,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娱乐、阅读时间,在保证学习和生活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化阅读,提高对阅读资源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在浩如烟海的专业化、多样化、碎片化的信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碎片化阅读为己所用。

(二)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相长的能力

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程度能够反映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需要教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教书育人、学生成长规律,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适应变化发展的学情。

1.坚持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教师应把握“事”和“化”、“时”和“进”、“势”和“新”之间的辩证关系[2],使教育理念符合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第一,因事而化。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以主流价值观建构大学生思想道德体系,以马列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成长和成才,及时廓清学生对碎片化信息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认识[3],使思政课从又红又专向有益有趣蜕变。

第二,因时而进。思政课教师要紧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将碎片化信息的各种优势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构筑具有趣味性、亲和性、鲜活性的话语范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三,因势而新。思政课教师要适应学情变化,将碎片化信息融入宏大叙事的传统课堂,让碎片化信息成为思政教学的有效助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第四,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碎片化信息做出观察、感知、思考和总结,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启发学生自己解惑。

2.坚持教学的系统化,应对学生思维的碎片化。在碎片化阅读的影响下,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也呈现碎片化,违背了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整体—部分—整体”循环往复,实现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尽管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倾向于碎片化,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以知识的碎片化应对学生思维的碎片化,而是应守住理论的系统性底线。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按照先整体后部分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在实践中,可以加入碎片化信息,如微视频等课程资源和时政热点等,完成点式教学或课堂导入,但最终必须形成“点—线—面”的完整过程,实现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整体性入脑入心。先给学生看森林,再看树木的整体教学法,可以避免教学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缺陷。但这要以思政课教师系统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并紧跟时代发展,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前提。教育者只有认清自己也是受教者的身份,不断学习,拥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在教学中不犯本本主义错误,不固化、不简化理论教学,不教条地执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

(三)高校要积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大变局中,维护国家安全,需要坚守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高校是国之栋梁的孵化地,自然成为各类意识形态的集散地。强化对大学生的教化与引导,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1.利用碎片化信息的特点整合资源,开启育人模式。碎片化信息具有零碎简短、即时性、个性化等特点,与学生的碎片化时间、猎奇心态、个性追求等相契合。高校应密切关注并动态监管学生经常接触的碎片化信息,筛选学生最感兴趣且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在有教育意义的碎片化信息与学生之间建路搭桥。

第一,完善校园精神文化设施。高校应充分发挥宿舍、餐厅和宣传栏等空间的有效性,定时更新食堂、校园滚动屏、广播站、校园网的时政热点;经常地向学生提供科教文卫等信息和充满正能量的公众号;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竞赛,激励学生主动参加。

第二,建设校园媒体平台。高校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做出应对措施。高校通过资源整合,有效筛选,定时更新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理论等相关的信息,既有效引领学生关注的焦点,又进一步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从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引导力。

2.用好网络平台,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媒体作为当前新的主要媒介形态,与传统教育形成叠加之势,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实体空间延伸到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存在极大的开放性,成为众多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舆论场[4],也为高校不断向网络空间输送、延伸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开辟了新路径、新天地和新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5]。”高校应借力打力,降低负面效应,扩大正面效应。一是利用网络传播学的规律,一边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意见领袖,一边引导已有的意见领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旦流传某种谣言,高校应当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及时将有关部门公开的证据、真相传递给学生,并辅之以专业化教育和职业判断等,有效弱化直至消除谣言造成的负面影响。二是从技术方面入手,强化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在源头上切断不良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侵蚀。高校信息部门要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及时有效地拦截含有低俗、虚假、违法等内容的碎片化信息,净化阅读空间。

碎片化阅读是应潮流而生的产物,利弊同存共生,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调动学生、教师、学校三方之力,取长补短,顺势而为,不断放大碎片化阅读的积极效应,为巩固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释放最大能量。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