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性学习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取向与实施路径

2022-12-16 10:33李冰玲
山西青年 2022年23期
关键词:适性公平学习者

李冰玲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山东 济南 250000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日益推动着未来产业的升级转型,不断塑造着未来世界教育的新形态。换而言之,“工业革命以来所建立的教育体系正在急剧过时,依靠标准化教学来批量生产人才的模式难以为继,社会转型必然会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1]鼓励和引导个体学习,创设个性且适宜的学习方式,成为推动未来教育革新与转型的一大关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强调:“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2]适性学习充分尊重学习者的智能差异,侧重于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追求学习者的自我发展,既是促进个体成功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达成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作为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重担的职业教育,如何认识并促进适性学习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立足于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当下,探讨适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与实施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适性学习的价值取向

从词源的角度探析,《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将“适性”解释为“称心、合意”;将“学习”解释为“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从教育的立场而言,有学者认为“适性学习是指调整学习的环境以使其确切顺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确使学生可在学习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3]也有学者认为,“适性学习是学习者能够进行切合其个别特质和需求的学习,发展个人自我潜能,进而得以自我实现。”[4]总结学者观点,适性学习具有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肩负学习者的主动角色;提升学习者的关键能力与适性经验;支持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等多重内涵,蕴含多元、公平平等以及人本的价值追求。

(一)多元:以尊重个性差异,回归教育本原为核心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八种基本智能,而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使每个人的智能具有不同的特点。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将原本狭隘的个性差异扩展到各种智能领域的差别,拓展了学生观的视野。也成为适性学习的价值核心。长久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偏见,认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学业中的失败者,是智能的弱势群体。而目前的考试评价制度好像也印证了这种假设——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是考试中的唯一通行证,而大多数在其他智能领域具有杰出表现的学生被普通教育拒之门外,迫不得已才选择职业教育。事实上,这是一种悲哀而狭隘的学生观,更是对教育初心的背叛。适性学习从根本上否定这种学生观,它承认个体不同智能的差别,主张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实施适合学生个性的学习方式。适性学习强调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性,采用最优的学习路径,充分激发学习者的潜能,促进个体的成长,回应教育的本原诉求。

(二)公平:以促进民主平等,实现教育公平为基石

追求民主平等就必须实现教育公平。从教育本体的角度来看,教育公平是指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公平,但这种公平并非对待每个对象都“一视同仁”,而是应有所区别地对待。适性学习回应了教育公平的诉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发展需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构建学生的学习经验。适性学习追求的并非形式的公平,而是本质的公平,即强调个体的民主平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占据我国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负着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担。适性学习对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体现在职业教育特点与规律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适性学习体系中,教育公平的起点表现为“提供符合个体智能类型的学习机会”;教育公平的过程表现为“体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学习模式”;教育公平的结果表现为“达成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学习效果。”

(三)人本:以满足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学习为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适性学习的根本目标。以个体当下的能力为起点,尊重个体的特性差异,实现个体持续发展的目标,彰显了适性学习的人本价值取向。就教育理论而言,个体来自不同的环境,本身在资质、天赋、性向和兴趣等各方面具有个别差异,倘若采用一体适用的学习方式,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5]更何况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规律,也对当前标准化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质疑。就教育实践而言,职业教育迈入百万扩张的时代,面对的生源类型和结构更加多元复杂,带来不同学习者对学习接受度的差异挑战。

在技术不断迭代的未来,需要个体持续不断地学习以应对不确定的机遇与挑战,这对奋战于产业变革第一线的技术工作者而言更为迫切。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个体发展的动态调整,创新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适性扬才。适性学习能够结合个体特征、差异表现、适性调整等核心要素,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取得更为优异的个体表现。与此同时,借助社会的力量和科技进步,通过大数据与智能网络系统优化人机协同决策支持的适性学习路径,为满足学习者自身的动态调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系统提供了可能。

二、职业教育适性学习的实施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1届教育大会强调“教育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是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6]而面向职业教育的适性学习,应当由学生、学校以及企业等主体建立契约、达成协定,各自发挥角色功能以优化适性学习的实施路径。

(一)学生:成为适性学习的主导者

适性学习是对学习者身份的主体建构。学生是适性学习的主导者,也是学习信念、学习责任以及学习能力等多种要素的调配者。面向职业教育的适性学习,必须让学生自我成为适性学习的主导者。

一是承担自主的学习角色。职业教育的学生具有个性独立且叛逆、自我中心意识与依赖性强的特点。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兴趣和爱好等个体特质,主动地对自身的认知、情感、动机等因素进行自我监控与调适。帮助学生认清自身定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与自我监控能力,找寻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通过自我监测、自我调适、自我控向,有效监控自我的学习状态,让个体自主决定学习的进度和方向,主动承担学习的角色与任务;鼓励学生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潜力,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内在学习动机,让每个人相信自己能成才,以适性扬才激扬生命活力。

二是培养关键的学习能力。“随着技术的变革,工业4.0对于从业者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人能力的要求,将会强调从业人员在多样化的工作环境中具有不断适应变化、学习新技能和手段的能力。”[7]因此,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不仅是满足个体适性学习的内在要求,也是面向未来教育的必然路径。对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不仅需要具备专长与技术领域的技能与知识,而是更多地具备在复杂变化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的能力。如熟悉工具和设备的动手能力以及不断进步的终身学习的能力,顺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进行良好沟通的社交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

(二)学校:成为适性学习的引导者

学校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学习的主要场所,职业院校应当从传统的“管理者”身份转变为个体学习的“引导者”。

一是探索适性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需要落实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基于职业能力建设专业课程群,更多地将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相融合,兼顾就业与升学、当前与未来的发展需要。首先,通过“岗课赛证”一体化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其次,课堂教学中贯通智慧教学的理念,引入SPOC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学习动态结合,既能满足实现自选内容与自定步调的需要,又能实现泛在学习、实时学习与高效学习;最后,采用分层次、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实施基于项目、工作导向、自主交互的教学方式,灵活地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个别化的教学方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我规划、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是革新学习评价模式。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习评价方式仍然以狭窄的结果评价为导向,体现为仅仅考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而忽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实施过程性评价,观察并记录学生表现出的能力和表现,关注他们的增值性成长。实施过程性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持续不断学习、进步与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树立多元智能成果的评价观,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处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关键能力。由此,通过革新学习评价方式,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性学习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规划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学生开展适性学习提供准确、适度的评价。

(三)企业:成为适性学习的服务者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鼓励企业参与建设各类职业教育。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担起成为适性学习的服务者的重任。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合作机制,优化服务供给。职业教育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以帮助学习者顺利进入特定工作领域或职业岗位为具体目标,从而满足个体的生存需要与发展追求。一方面依托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搭建“学校—企业”双元实践平台,全面贯彻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既能引导学生于复杂工作情境中发展各项技术技能与关键通用能力,又为实现学生掌握适性的学习能力与经验提供了真实的模拟场景;另一方面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从而为适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教育资源供给,促进适性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是创设人工智能的学习环境,拓宽服务渠道。“互联网+教育”、人脑交互等新技术的发展,能够精准辨析学习者的自我认知与个人画像,为适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最适合其个性的学习路径。而借助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技术赋能,从而帮助学生动态调整自己的学习情况成为可能。一是在学习环境中合理运用智能感知系统,通过技术赋能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程,可以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和行为状态;二是通过解读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更好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质和学习风格,从而为职业院校针对不同风格与特征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供了科学的反馈;三是,企业可以运用大数据对实践训练、实训项目中学生的状态与倾向进行监测与反馈,从而有效地反馈与改进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不足,因人而异、因时顺导,为学生开展适性学习提供技术服务。

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终身学习、差异化学习的浪潮迭起,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持续增加。适性学习面向未来教育的需要,为每一位学习者的适性扬才提供了机会。基于此,探究面向职业教育的适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与实施路径,是对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的探索,也是对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猜你喜欢
适性公平学习者
公平对抗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学校教育空间设计的三个关注维度——以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适性教育”为例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笨柴兄弟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必须公平
适性的物理课堂需要“三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