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2-12-16 14:04杨婷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9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美育

杨婷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技双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同时应时刻注重“立德树人”的内在需要与育人宗旨。“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以美育人的“重任”,更是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不二法门”,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有效途径,更是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最佳选择;因而,作为一门在高职院校中相对受学生青睐与喜爱的公共课程,无疑成为德育“植入”的绝佳途径。而作为德育载体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借由“音乐”本身所特有的轻松语境与愉悦氛围传道授业、陶冶情操,还能适逢其时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其良好的道德品行。因此,笔者认为,想要坐拥“德美并举”,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更应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把握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长成才特点,积极探索“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将“立德树人”深入到高职公共音乐教学中的每个环节。

一、革新教学理念,重塑“立德树人”教育观

教学理念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前提与根基,更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革新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重塑“立德树人”教育观是当前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认知与思想禁锢,重视“立德树人”元素的渗透力度与广度。正如郭宇曦所说:“只有在思想上肯定音乐德育的意义与价值,并从根本上改变对于传统音乐的思想禁锢;在行动上开展丰富而高效的音乐德育活动,并从理念上开拓对于音乐德育的认知,才能强化高职德育的内涵。”一方面,我们可以不断探寻国内外关于“音乐德育”的先进理念,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专业特点,重塑具有“立德树人”色彩的生本教学理念,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推进音乐课程德育功效的有效发挥。

正如鲁芬霞所说:“从美育课程的存在价值来看,美育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任。也只有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开展美育课程,才能确保实现美育课程的价值与作用。”因此,从另一方面来看,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根本上重视音乐德育,树立正确的“立德树人”教育观,否则,认知偏颇将势必影响“立德树人”视域下的教学质量。因此在认识“立德树人”深刻内涵的基础上,还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这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升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素养,将“立德树人”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贯穿践行于音乐教学全过程,真正地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笔者认为,不论是学校还是师生,都应更新传统观念,改变将音乐课程定位为“边沿课程”的刻板认知,推动实现音乐课程的“徳美并举”,将其德育功能发挥到极致;在高职音乐公共课程建设,以及音乐教育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建立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能够适应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改革标准。革新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淘汰滞后守旧的教育观念。可采用学科交叉式的课程建设理念,将音乐与思想政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交叉,各学科互通互助,形成全面、合理、高效的音乐课程集备团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音乐课程与德育美育有效结合,将“立德树人”真正实施应用于音乐教学中。

要想对高职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模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立德树人”式的统筹革新,一个重要的前提在于师生都应跳出传统音乐课程的思维定势与固化“套路”,要有创新意识,坚持创新原则,重塑创新理念,这不仅是“立德树人”式的音乐教育革新发展的前提,更是后续改革历程中的价值引领。在教学理念的建立中,加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展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先进性,突出创新性内容与普通教学内容的区别与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其运用于美育实践活动中,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过渡,展现学习成效与革新意义。与此同时,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也应与创新性的美育活动相衔接,将德育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德美”兼备的教学理念,从而使学生建立创新性人格,将职业教育与德育美育相结合,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揭开德育与美育的协同育人新篇章。

与此同时,科学前沿的理念革新与创建,也必然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师风师德建设。身为“美的代言人”,音乐教师们更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应意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身体力行地去感染和熏陶每一位学生。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式的美感体验过程中,也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方法,与音乐教育、美育、德育有机结合,并融会贯穿于音乐教学过程中,用真情实感濡染学生,用言传身教引导学生。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在教材的选用上普遍存在不够“对口”的问题,专业性太强,导致普通高职院校学生无法接受,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未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针对普通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音乐基础较为薄弱的普遍现象,可根据学校的学生特点及校本特色,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进行音乐教材的重新编写。在编写中,结合学校与学生特点、本校专业特色、学生喜好等方面,融合德育元素,本着中西合璧、难度适宜、风格多样、古今交融的原则,设置模块篇章,旨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共情共鸣,拓宽学生的音乐风格涉猎面,让学生体会不同音乐风格种类各自所特有的魅力,感受音乐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尊重世界各国及各个民族不同的音乐文化,凸显教材的德育特色,深挖教材中每个篇章所蕴含的德育内涵,自然嵌入,环环相扣。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普遍存在千篇一律,古今一辙的问题,缺乏创新性与针对性,对于基础普遍较弱的普通高职生来说要求偏高,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忽略了“立德树人”的德育功效。“在高职音乐课的实践过程中,除了积极发挥其特有的德育作用外,还需在准备阶段就能科学有效地整合音乐内容与德育内容,使学生在接受音乐洗礼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思想认知,从而陶冶情操。”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可抓住当代高职生的学情特点,逐一突破。其一,抓住学生共情度高、感性度强的特点。教师在介绍作品时,可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创作时期、歌曲内容等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介绍声乐作品《长城谣》时,突出该首作品为“抗日救亡时期所创作”的这一时间线索,讲解作品的歌词内容,描绘重现当时的抗战情景,创建渲染共情氛围,引领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其二,抓住学生对当代流行乐的热忱与喜爱,教师在与学生讲授传统音乐或乐器时,拓展分享该作品的电声乐器演奏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欣赏肖邦《C 小调革命练习曲》时,不仅带领学生聆听了钢琴家们‘教科书式’的标准演奏版,还向学生分享了由青年演奏家马克西姆主奏的电声乐队版。古今相融的音乐表现形式,在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衬托下,显得魅力十足。瞬间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令人折服的除了青年演奏家马克西姆的精彩演绎外,当属肖邦在作品中所表达出的爱国情怀,令人流连忘返、不可自拔。”;其三,抓住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拓宽学生的眼界。在介绍某一音乐常识或知识点时,不仅限于此,可以其为中心,在“立德树人”视域下,纵横交错地拓展该知识点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在介绍“敦煌音乐”时,教师不仅可以向学生讲解“敦煌音乐”的文化底蕴与其所展现出的盛唐风采与国乐魅力,还可以带领学生领略共赏敦煌壁画的古老神秘,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感受“一带一路”乐器演变历程,从而探索音乐文化的传承意义,了解东西方音乐的源头与发展脉络,探索丝路文化的交融对于当今音乐创作的影响,进而介绍以“敦煌”为创作中心的音乐巨制《敦煌·慈悲颂》,并拓展讲解该作品的创作者——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先生。从该作品的创作理念与谭盾的创作思想方面,彰显敦煌古乐器的无穷魅力,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道德价值观念。使学生们切身感受“交响丝路”的独特魅力,让音乐艺术与学生“对话”,满足学生对文化可感的期待;其四,抓住学生敢于尝试聆听并感受不同风格维度音乐的特点。在内容上,可采用模块篇章式,让学生感受多元音乐文化。“高职音乐课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教学工作者可以选取各种优秀的音乐资源作为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然而作为一种音乐教学载体,音乐选修课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只是传播和传授音乐艺术的载体,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价值。这些富有内涵的教育价值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对受教者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因此,在丰富多元的模块内容中,教学者应择优筛选具有“立德树人”教化作用的作品及内容,或更为充分地挖掘每个模块中所存有的德育元素与内涵,润物无声且循序渐进地进行德育、美育。

需要注意的是,切忌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地将音乐课上成了思政课。高职公共音乐教学已然是美育的体现,但如何将德育更好地贯穿于音乐教学中,使其相得益彰且又循序渐进,这也是作为音乐教师要权衡考量、把握拿捏的教学难点。

三、创设“立德树人”式的教学模式

当前的高职公共音乐课在教学模式上普遍存在因循守旧的老问题,未能与时俱进,忽略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笔者认为,当前的重中之重是要对既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特点为基础,将“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与音乐课中的理论及实践相融合,形成“学”“做”呼应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课上教学,以及与课后第二课堂音乐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让学生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并从课中理论向课后实践延伸,前后呼应,构建长期有效的实践渠道。例如,当教师介绍到我国一些含有地方特色方言的民歌时,除了向学生讲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积极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发扬民族精神以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传承方言文化,不仅要会听方言,还得会说方言,将我国的方言文化代代相传,可以在课后第二课堂中展开“方言歌曲大赛”,将课堂中的“立德树人”延续至课后,提升德育质量与成效。

抓住学生善于使用现代化网络平台获取音乐资源的方式,提供共享多平台、多渠道音乐资源,实行开放性的资源共享模式,使学生即使在课余也能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自主学习、自主熏陶。例如可向学生共享各类音乐纪录片、音乐创作者访谈录、音乐创作实录等资源。同时,还可建设具有校本特色、德育内涵的音乐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建立课程网站,从而设立课程特色栏目,形成课上课下一体的音乐德育氛围与学习环境;以课前微课预习或课后补充学习的形式转换学生的学习模式,提高课堂学习成效,逐渐发布渗透“点状”德育元素。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参差不齐,因此自主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相对更适用于“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公共音乐教学。教师可通过课堂中所引申挖掘出的德育点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性发散思维。例如,教师在介绍到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创作者华彦钧时,可引申出他身残志坚、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从而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音乐维度、方向、种类,如民乐、流行乐、古典乐、中外歌剧、中外音乐剧、中外舞剧等各领域中搜寻他们心中“身残志坚”的作曲家、音乐家、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并分享他们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之路、人生态度,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与自省,再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与课堂小结,帮助学生确立如何正确“树人”的自我导向,开展润物无声的德育渗透。

四、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固步自封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然无法助力实现现代化“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因而,“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应是我们“破茧成蝶”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它显得格外重要。笔者认为,只有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将其充分融入课堂,感受音乐魅力,从而在教师的正面引导下才能使其顺利进入德育共情阶段。具体而言,在课堂中,教师可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穿插积分评比式的音乐类游戏、表演互动等环节,尤其是对学生不太感兴趣的板块内容,在知识输入过程中,用音乐游戏来缓冲预热,既能抑制缓解学生的抵触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音乐德育氛围,为后续的课程内容作铺垫,又能使学生在团队游戏中提升集体荣誉感,建立团队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例如,当在讲授民族乐器的分类时,可以采用由当代演奏者带着古装扮相所演奏的民乐合奏作品《欢乐斗地主》作为课堂导入,开展“乐器找找茬”的游戏,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寻找出吹奏类乐器、弹拨类乐器、拉弦类乐器、打击类乐器,并由教师揭晓正确答案,然后结合图片一一讲解,分门别类,对号入座,进而展开对各类民族乐器的具体介绍,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积极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又如,在介绍“合唱”时,可以抓取学生感兴趣的“阿卡贝拉”表演形式作为课堂导入,运用声势律动游戏,将简单的节奏、旋律与律动相结合,通过节奏律动带动肢体,让学生在整齐划一的节奏、动作与歌声中感受合唱的魅力,调动课堂气氛与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带领学生欣赏《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等我国优秀的合唱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音画结合,化繁为简,直观体验。例如,“借助世界著名动漫作家诙谐的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莫扎特《G 大调弦乐小夜曲》的四个乐章,在愉快地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在每个乐章的音乐中感受到情绪、速度上的不同表达”,这种方式的运用,不仅简化了学生对于音乐作品深奥创作手法上的解读方式,而且用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一举攻破曲式和声上的教学难点;又如,在讲授“歌剧”时,教师不妨考虑引入动画片《猫和老鼠》的部分片段,因为该部动画的大量背景乐都采用了著名的歌剧作品。具体而言,在《冤家路窄》一集中,“男中音歌唱家” 汤姆猫的演出曲目正是源于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选段。结合诙谐有趣的动画片段,能让学生感受到歌剧作品的强大张力。通过美术、影视、文学、音乐、动画的相互融合,引领学生在音乐长廊中多维度地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进行“以生为本”式的德育渗透。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之一,更是德育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以自身“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深得学生的喜爱,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它在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过程中所能引起的“蝴蝶效应”。笔者认为,音乐课不论是在艺术修养的提升上,还是健康心理与品德的塑造上都有着积极可观的影响。因此,高职公共音乐课程更应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及时对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模式、方法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与整合,构建高效的公共音乐课堂,凸显与时俱进、“德美并举”的学科特色,促使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实现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公共音乐课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切实推进音乐素质教育的创新性,打造充分展现德育风采的高职公共音乐课,为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出长效有益的学科力量。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美育
论公民美育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