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林科类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2-12-17 02:04蔡金峰
科教导刊 2022年27期
关键词:林学导师研究生

蔡金峰

(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作为艰苦行业的农林类研究生教育亦随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和地位的提升而快速发展,近年来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数量同步提升,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林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林业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又是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良好的生态、发达的林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因此林业肩负着优化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1-2]。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有高素质的林科类专业人才作保障,这就对我国高水平林科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 林学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

林学学科研究生培养主要是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的视野,能在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学、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森林微生物和林木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等理论、研究领域或重大工程技术方面进行重要创新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和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为目标。

2 林学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研究生培养规模显著提高,但在研究生生源质量、培养模式等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亟待改革创新。

2.1 生源来源单一,高质量生源较少

与其他行业相比,农林业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行业,尤其是林业生产周期长,回报率低,再加上受到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愿意学林学的研究生越来越少,林科研究生招生处于不利的地位。林学类专业研究生生源很大程度上来自农林院校毕业生,尤其是本校毕业生,生源单一,但本校优秀本科生在报考研究生时,也有部分报告考了其他重点大学的相关专业或更换所学专业,而综合性高校或其他行业高校的毕业生对报考林学类专业的意愿不强,最终导致录取大量调剂考生来完成林学类专业的研究生招生任务[3、4]。

2.2 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理念相对缺乏

如上所述,很多调剂来的学生本科专业通常不是林学类专业,相关专业背景较少或对林学类专业没兴趣,这对他们今后学习和科研难免产生影响。部分学生读研的初衷并不是对科学的追求、对学业的热爱,只是作为就业的缓冲和过渡,增加就业砝码或者改变不满意的工作环境,研究生缺乏学习热情,自身拼搏意识淡薄,学术活力和科研动力不强。另外,传统的课堂知识讲授对研究生的启发效果不佳,学生对科学研究感悟及科技创新突破口的获得较难[5],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科研个性的发挥。

2.3 研究生课程创新性不够

研究生的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甚至专业课程,一定程度上与本科生课程存在内容上的重复[6],部分课程内容创新性缺乏,前沿性不足,对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及前沿动态获取不够。部分课程的开设较为随意,知识面窄,不同课程间存在内容重复等现象,调课次数频繁,授课时间不规律,导致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目前林学类研究生招生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课过于方向化、较零散,课程的数目也较多,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轻基础理论学习的情况,特别是对数理统计等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2.4 导师队伍参差不齐

一方面由于扩招导致导师所带学生数量较多,导师忙于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项事务任务,缺乏足够的时间来指导每一个研究生,限制了研究生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为适应研究生扩招的趋势,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导师遴选的要求,使部分自身学术水平不高、科研项目少的老师有机会成为研究生导师。另外,目前研究生导师的主力军是 “60后” “70后” “80” 后以及部分 “90” 后,与 “40后” 和 “50后” 相比,有些 “60后” “70后” 导师责任心不强,在取得研究生导师资格后便放松要求,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热衷于各种各样的 “走穴” ,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研究生上,对研究生采取 “放羊式” 管理; “80后” 和 “90” 后对于专业前沿领域的掌握及新技术的应用上具有较大优势,但在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及教书育人奉献精神等方面还有待提高[7-9]。

2.5 资源配置不合理,科研协同度不高

从近几年的科研总量来看,林学领域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大型课题数量逐年增加,科研经费相对充足,但是这些课题往往集中在几个学术 “大牛” 手中。就目前来看,林学类相关研究大部分依然采取的是师傅带徒弟,单打独斗的研究模式,科研力量整合度不高,科研梯队的搭建不完善,缺乏协同创新的意识。年轻教师尤其新引进的其他高校毕业的博士,由于学术背景差异,短期内可能无法融入某一个团队,没有足够的经费开展科学研究,只能去上课挣工分,长期不参加课题研究,其科研水平得不到进一步提升,对林学类专业师资力量的后续发展不利。

3 高水平林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3.1 改革招生机制,优化生源质量

突出林学学科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协调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针对林学类研究生生源的区域性特点,制订合理的招生计划,实现比例均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上,一是完善保研推免制度,增加林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保研推免比例;二是改革研究生初试科目,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选择性,以有利于招收综合性大学或农林相近学科背景的学生;三是在复试过程中,提高复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减少理论知识的识记考察,增加在实践能力方面考察的比重,比如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等。在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录取上,适当加大硕博连读生和提前攻博生比例,优化生源结构。

3.2 完善奖助制度,激发创新活力

构建 “三全育人” 格局,把学林爱林教育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从事农林业的坚定信念。建立健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和引导政策。一是结合学校实际,优化完善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实行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多层面奖励;二是依托优势学科、协同创新中心等地方财政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实施研究生出国留学计划,支持研究生赴海外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三是建立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设立 “优博基金” 资助特别优秀的在校博士研究生,营造创新环境,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10];四是健全研究生学术交流制度,搭建 “水杉讲堂” “杰青论坛” 等学术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产出。

3.3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培养质量

结合国情、校情和林学学科特点及学科发展未来,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是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践性,加强案例教学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二是扩大选修课比例,研究生可以在全部开设课程中通选,拓宽研究生科研知识视野;三是在课程中适当加大工具类、方法论和发展性、探索性等研究所必需的课程比例,以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比如增加试验课程,特别是仪器使用原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四是基于研究生教育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方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形式,鼓励师生充分交流互动,在交流中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3.4 严格遴选制度,提高导师团队水平

导师队伍水平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一是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导师队伍,吸纳学术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中青年教师为研究生导师,聘请科研机构中的高水平科研人员为兼职导师,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提升导师队伍活力;二是严格导师遴选制度,改变目前只上不下的导师 “终身制” 局面,从学术水平、科研成果、创新能力和学生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三是建立健全导师考核制,定期考核导师业务水平,奖惩分明,实行竞争淘汰机制,以确保导师队伍的业务素养水平;四是导师要自觉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掌握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把握本专业发展动态和方向,同时要自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职业道德。

3.5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协同创新

合理优化学校现有资源,整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科研力量,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合作平台,创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攻关能力的科研团队,协同开展科研创新。一是建立学术沙龙或学术论坛,组织不同学科、不同课题组进行课题研讨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开拓学术视野;二是结合南方现代林业发展和学校实际,瞄准林学学科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建立由林木基因组与生物信息研究中心,林木营养与代谢研究中心,森林生物互作研究中心,全球变化与森林大数据研究中心等组成的南方林业基础研究院,加强林业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三是加强各类平台建设,与校内外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共建联合研究所、研发中心、研究基地等,整合、优化创新资源,在新兴领域、交叉领域,新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四是不断凝练方向,聚焦前沿,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尤其是提升高水平论文产出率,进一步促进高水平研究生的培养。

猜你喜欢
林学导师研究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模林学斌:在鞍钢的大船上乘风破浪
V eraW an g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化学名词》(第二版)、《林学名词》(第二版)预公布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