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郁发之”论述干眼的治疗

2022-12-17 12:52马若楠吴正正高明雪那爽刘思言严京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干眼运化津液

马若楠,吴正正,高明雪,那爽,刘思言,严京

干眼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主要病因包括泪膜的不稳定性和高渗性、眼表炎症、损伤以及神经异常,以泪膜稳态失衡引起的眼部症状为主要表现[1]。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电子产品的普及,干眼的发生越来越普遍[2]。干眼的治疗主要包括补充泪液、抗炎、免疫抑制等方面,同时,中医药在治疗干眼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如王炜[3]和谢立科[4]分别从养阴清中法和疏肝养阴法论治干眼。本研究团队结合临床观察,提出“火郁于内”是干眼发生的重要病机,“火郁发之”是治疗干眼的重要原则,探讨中医“火郁发之”应用于干眼治疗的理论基础,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以进一步完善干眼的中医临床证治思路。

1 对“火郁发之”理论的认识

“火郁发之”出自《黄帝内经·素问》[5]的五郁学说,谓:“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所谓泻之”。是指通过调理宣泄相应脏腑的气机达到治疗五郁之病的目的,属于“五运六气学说”的范畴。其中“火”是火热之邪,“郁”是气机运行不通畅而结聚的状态。张景岳[6]认为:“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发之”之法不仅仅指汗法,用于治疗火郁之证的透达、宣发、解散等方法都可归于“发”的范畴。现“火郁发之”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个领域[7-10]。总之,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产生火郁,从而影响气血运行,形成郁而化火之证,故治疗应从畅达气机入手,继而郁火得宣,火去病安。

2 干眼的病因病机

干眼属中医“白涩症”“干涩昏花”“神水将枯”的范畴,《审视瑶函》[11]首次明确提出了“白涩症”的病名,指白睛不赤不肿,而以自觉眼内干涩不适,甚则以视物昏朦为主的眼病。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气的运行保证了气、血、津液正常的运行输布,若气机运行失常,气滞不行,形成气郁,郁而化火,且目为上窍,其位至高,易被火扰,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主升主动,易上冲头目,蒸津耗液,累及于精明,精明失于津液的濡润,发为干眼。总结可得,“火郁”是导致眼内液竭目涩的重要原因。

“郁火”可分为“实火”与“阴火”2 种类型[12]。“实火”与“阴火”常可相互转化,相互夹杂。“实火”病机以“火盛”为主,外感六淫、情志失调等都可导致“实火”的产生,如七情内伤、情志不遂导致肝气不舒,疏泄功能失常,机体气机郁滞,气郁化火,留滞于内;或平素饮食不节,嗜食烟酒、肥甘厚腻及辛辣刺激之品,脾胃运化失常,脾主化湿,化湿无能则会酿生湿邪,湿邪阻滞,日久化生火邪,湿邪又会阻滞火邪向外发越,火热内郁[13]。“阴火”病机以“正虚”为主,年老体衰、素有肝肾亏虚、过用目力或火热久扰等都可导致“阴火”的产生,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虚,阴虚生热,无以外达,或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日久遭受风沙侵袭,滋生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燥邪日久,易耗伤肺津,导致肺津不足,阴虚火旺;或风热赤眼、天行赤眼等治疗不彻底,正虚邪恋,余热隐伏于脾肺两经,不能透达,郁于经内,阴虚阳亢,甚则化生虚火,郁结于内。

3 “火郁发之”论治干眼

根据病因病机,干眼可分为肝经郁热、脾胃湿热、气阴两虚、肺阴不足、正虚邪恋5 种证型,下面分别从虚实2 个方面进行辨证论治。

3.1 “火郁”实证

3.1.1 肝经郁热证——疏肝解郁,行气散火 五脏中与眼最为密切的脏腑当属肝,肝为刚脏,喜调达而恶抑郁,肝主疏泄,主调畅气机,肝脏易受到情志因素的影响。如《诸病源候论·目涩候》[14]载:“目,肝之外候也……若脏腑劳热,热气冲于肝,而冲发于目,则目热而涩也,甚则赤痛”。现代人由于生活压力大,或者七情内伤、情志不遂易导致肝气不舒,气机运行不畅,肝疏泄不能,气机郁滞。肝脏之气机郁于内,不得疏泄,气有余便是火,日久郁而化火,形成“火郁”之证。火性炎上,上攻于目,灼伤阴津,目窍缺乏津液的濡养,导致目珠干涩,形成干眼。常伴有眼部灼热刺痛,两胁胀痛不舒等症状,治疗当以疏肝解郁,行气散火为根本,气郁得疏,少阳枢机得以正常运行,使火郁有以外出的门户,火郁得散则干眼得以治,可选用方剂丹栀逍遥散等。

3.1.2 脾胃湿热证——健脾利湿,清热散火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体内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都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若平素饮食不节、过饥过饱,嗜食烟酒、肥甘厚腻或者辛辣刺激之品,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脾失运化湿邪内生,湿邪日久,无以解散,聚而化热,湿与热交织,湿邪重着黏腻,致热邪无以外出透达,郁滞于内,蒸灼耗伤津液,造成津液的绝对不足;湿热困脾,阻遏气机,脾不能升提清气,清气不升,津液则无以上达目窍,造成津液的相对不足,目窍失于津液濡润而导致目珠干涩,形成干眼。临床常见眼部黄色分泌物,反酸烧心,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治疗当重在健脾利湿,清热散火。湿性黏腻,湿邪存在则阻滞火热之邪外出,祛除湿邪,开解邪热之怫郁,宣通闭塞,畅达表里,使郁火发越于外,可选用三仁汤加减治疗。

3.2 “火郁”虚证

3.2.1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疏郁散火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同属阴液,主滋润五官九窍。泪为肝之液,如年老体衰或素有肝肾亏虚,精血衰少,阴不制阳,阴虚则阳亢,阳亢则热,下焦龙雷之火上扰,长此以往,津液衰少,目睛失濡,形成干眼。目受血而视,过用目力,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虚。“其液竭者,则目涩”[14]。生成干眼,气阴两虚,则虚火自生,如益气养阴、鼓舞正气,正气得以鼓邪外出,加以散火,标本同治。治疗应使用益气养阴、疏郁散火的方药,扶助正气鼓邪外出,再行散火之法,透发郁火,其病自除,方剂可用生脉散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3.2.2 肺阴不足证——滋阴润肺,疏郁泻火 肺朝百脉、主治节,肺主气,肺之精气上聚于白睛,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且目窍多含阴液,易被燥邪所伤,若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或者遭受风沙侵袭日久,耗伤肺津,导致肺津不足,影响阴液的生成和输布,白睛失于润养,发为干眼。常伴有白睛稍有红赤,口干咽干,苔薄少津,脉细弱等症。治疗应以滋阴润肺、疏郁泻火为原则,先滋养肺阴,肺阴充足,火郁之邪得以透达外出,方剂可选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3.2.3 正虚邪恋证——补益正气,清泻余热 脾主运化,肺主宣降,主宰津液的生成和输布,风热赤眼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正虚邪恋,邪生余热,隐伏于脾肺两经,不能透达,脾失运化,肺失宣降,津液生成输布失常,目珠濡养不能,出现干涩昏花,形成干眼之症候,常发生在风热赤眼或天行赤眼后期,表现为眼部畏光流泪,干涩不爽,舌红苔薄黄,脉数等症。治疗当补益正气、清泻余热,方剂可选用桑白皮汤加减。

综上,诸法因势利导,顺势而治,使气机畅达、郁开气达,“火郁”自散,均可视为“火郁发之”之法。当机体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时,为宣发郁火,应以补益正气为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5]。若正气充足,再辅以开发郁火,则火郁自解,故治疗时常需兼顾补益正气与宣发郁火。

4 “火郁发之”之法的组方特点

热者寒之是火热之证经典的治疗法则,但“火郁”之证除有热证的病机外,多伴气机不畅,壅滞不通,泄越无门等病机,单用苦寒直折法,不仅不能清除郁热,反易凝滞气机,使邪无出路,泄越无门,成凉遏之势、冰伏之弊而加重疾病。因此,在使用寒凉药物清热解毒之际,可适量使用活血化瘀药,意在活血以行气,行血以散郁。另外,在临床上使用“火郁发之”之法治疗干眼,应当结合患者的病因病机辨证加减,如加清轻宣散之品如薄荷、菊花等芳香透邪;或苦寒清热药如连翘、黄连、栀子等直消其热;或开发腠理药如麻黄、桂枝、升麻从汗而解;或透达募原药如柴胡、郁金、香附理气解郁;或用熟大黄、车前子、瞿麦通利二便、釜底抽薪;或增加活血化瘀药物如川芎、桃仁、红花等调和气血,使气畅血行;或养阴润燥之品如石斛、麦冬、女贞子、枸杞子等润养目系,清解郁热。此外,目在上,热邪易受之。“高巅之上,唯风可到”[15]。应注重风药的应用,如防风、荆芥、蝉衣等气薄质轻,轻清宣散之品[16]。风药不仅可引导诸药药性直达精明,起到引经药作用,还可向上、向外升发疏散郁火,加强诸药的透散之功,即所谓“风药散郁火”[17]。

5 小结

干眼是眼科临床常见病,相较西医,中医可从干眼的重要病机出发,整体辨证论治更具优势。“火郁发之”予内在邪气出路,使其发散于体外,邪气得出,内在气血、脏腑及经络自然调畅,则疾病自愈。因此,从“火郁于内”的病机出发,以“火郁发之”为重要原则,可为中医临床治疗干眼开拓思路。

猜你喜欢
干眼运化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精准化治疗联合功能性湿房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研究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眼睛干痒可能是患了干眼症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2型糖尿病患者干眼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中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观察
脾主运化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