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的诗歌主题解读
——以《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为例

2022-12-17 14:25◎屠
今古文创 2022年43期
关键词:狄金森物性艾米莉

◎屠 婉

(济南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语言具有意义潜势”,一经提出就被应用于各种文本分析研究,他首次将及物性系统对 William Golding 的小说《继承者》中的语言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功能语言学对文本研究的指导意义。此后,韩礼德等学者又相继提出:“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世界社会经验的工具,主要包括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1]概念功能指的是直接表达语言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对存在与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2]。及物性系统分属于概念功能子系统,指的是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的直接联系,国内不少学者将及物性系统理论应用于各种文本的分析,如戴凡通过小说《喜福会》人物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视角下的言语过程、心理过程等,进而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小说的写作技巧[3]。此外,不少学者将其应用于译文翻译,如张威将及物性系统与《游子吟》进行结合,剖析译文语言,此后不少学者如程晓堂、孙志祥都与诗歌结合起来,分析及物性过程类型、参与者、环境成分与译文的联系,进而提升译文质量[4]。鉴于此,本文拟从及物性系统视角对19世纪美国传奇诗人狄金森的代表作《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及物性系统在诠释诗歌主题寓意——生或死所起到的作用。

二、及物性系统理论概述

及物性系统理论是概念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指的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对周围世界的一种理解。韩礼德指出“及物性系统把经验世界识解为一组可操作的过程类别,它们以最为概括的方式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是如何被表征的”[1],有学者提出“及物性系统已将发展成为最为广泛应用的问题分析模式之一”,何伟、魏榕于2016年厘清及物性发展理论脉络,指出其理论研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期望建构较为完整的汉语及物性网络[10]。韩礼德将其过程类型划分为六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物质过程指的是做某件事的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一系列心理活动,类似于感觉、反应、认知等;关系过程指的是不同事物之间出于何种关系,还有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等不可或缺的因素,正是通过一系列及物性过程来建构与世界外部不可或缺的自然联系。

三、艾米莉·狄金森概述

美国现代诗歌先驱之一,艾米莉·狄金森,被誉为“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因其诗歌主题多样而被广泛研究,国内不少学者指出其诗歌历久弥新主要是她的作品始终围绕着神秘的三大主题——爱情、死亡与永恒,这三大神秘主题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掀起了巨大波澜。因此艾米莉·狄金森也被誉为“本世纪意象主义新诗运动的先驱”,她的身世和爱情经历同样引发不少学者探讨,如董爱国认为:“由于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加上传统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隐居和沉默更像是一种呼喊,渴望突破枷锁,重获自由与新生的呐喊[11]。而杨甸虹笔下的狄金森是不惧怕死亡,一生都在追寻生命的真谛的女作家[12],她一生体弱多病,目睹着亲人离去,内心饱受心灵和肉体折磨。也有学者对其诗歌风格艺术进行梳理,其中主要涉及到诗歌中的意象变化及不规则语法和韵律背后的隐晦和含糊。总的来说,国内关于艾米莉·狄金森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有三个层面:一是诗歌主题的研究与探讨,研究视角涉及精神分析、女权主义、结构主义等领域;二是诗歌主题及艺术手法分析,内容包括意象、双关、隐喻等修辞层面;三是诗歌翻译,不少学者对其译文进行创新,诗歌思想及系统阐述也尤为重要。

四、诗歌的及物性过程分析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下的及物性子系统与诗歌、小说等相结合,分析及物性过程进而挖掘作品背后的主题思想或哲学意蕴。这首诗全篇共计24行,127个词。诗人用短短数行对人、生死、及周围事物的描写,表达了她对生和死的人生态度,不少学者对于该诗进行主题寓意的探索,如陈晓蓉探讨了其中的诗意生命和死亡思考,认为该诗描绘的是诗人对于生与死的矛盾,揭示人生就是矛盾体[13],陈莉莎探讨了狄金森诗歌代表作《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中的死亡主题,认为该诗是表达对自然及世界崇拜和热爱的媒介,生和死的问题让人陷入沉思[14]。本文试用及物性系统对其诗歌主题进行解读,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整首诗歌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为诗歌1-8行,然后8-16行为诗歌的第二节,第三节是诗歌16-24行。

诗歌第一节原文、及物性过程类型分布和参与者: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We slowly drove—he knew no haste

And I had put away

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For his Civility—

诗歌第一节及物性过程分析:

诗歌第一节描述的是作者和死亡、永生同乘一辆马车,缓缓而行,将烦恼与劳苦抛掷脑后,作者将“生命”喻为一趟旅程,将“生”和“死”喻成旅行陪伴的乘客,如原文所见,He stopped for me其中He所暗指的就是Death,该句运用意象的手法表明了“我”不畏惧“生”和“死”的出现,只觉得和他们同乘一辆马车觉得悠闲、慢悠悠,但是“我”知道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只能“死亡”等着“我”,“我”也已经放下了辛苦与闲暇,死神像一位绅士将“我”接上车,缓慢且从容地走向死亡。具体的及物性过程分析为:第一节包括3个行为过程,1个关系过程和2个心理过程,涉及的主要参与者就是I,Death,me,He,We,His civility,ourselves,Immortality。Stop的重复运用一方面既说明了“我”面对死亡的从容,kindly更能特别体现“死亡”的优雅与绅士,包含的心理过程——he knew no haste,以及I had put away my labor and my leisure,通过“我”和“死神”的心理刻画来表达诗人对于死亡即永生的人生信仰。

诗歌第二节原文、及物性过程类型分布和参与者:

We passed the School,where Children strove

At recess—in the ring—

We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

We passing the setting Sun—

Or rather—he passed us—

The Dews drew quivering and chill—

For only Gossamer,my Gown—

My Tippet—only Tulle—

诗歌第二节及物性过程分析:

第二节主要叙述的是“我”和“死神”及“永生”穿过学校,路过田野,穿过夕阳,看露珠摇曳,最终来到“我”的房间。一路上景色的描绘也回顾了诗人的一生,从象征学校的童年,到辛勤耕种、在田野上挥洒汗水的成年,再到夕阳西下暗示下的晚年,标志着人的一生身份和责任的变化,到最后my gown暗指“我”的房子—坟墓。总的来说,第二节诗歌包含5个行为过程,1个存在过程,全文的参与者是we,he,us,children以及the dew,涉及到的主要动词就是pass,来表达停留时间短暂和匆匆行程,例如句子we passed the school,就意为“我们经过学校”,经过一词说明了“我们并非特意路过学校,而是从容不迫的旅程中碰巧遇到学校”,跟上文中的kindly stopped相呼应。此外,存在小句the dews drew quivering and chill说明“我”已经能感受到露珠所带来的寒冷,也暗喻死亡即将到来,双关表明“我”既有身体上的寒冷,又存在心灵上的孤独寒冷,暗示“我”离死亡又更近了些,作者才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更是生与死的矛盾激发,也为下文死亡即是永生埋下伏笔,狄金森认为死亡的希望就是“永生”。

诗歌第三节原文、及物性过程类型分布和参与者:

We paused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

A Swelling of the Ground—

The Roof was scarcely visible—

The Cornice—in the Ground—

Since then—‘tis Centuries—and yet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

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

Were toward Eternity—

诗歌第三节及物性过程分析: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意义深远、耐人寻味,作者运用了1个行为过程,3个心理过程以及2个关系过程对作者走向死亡和永生进行了最后刻画。通过3个心理过程,“我”心想今天一天过得真快啊!——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面对死亡,代替痛苦的是从容不迫,因而觉得时光飞逝。The Roof was scarcely visible表明尽管“我”不畏惧死亡,但“我”却留恋曾经的房屋,它几乎看不见了,屋檐越离越远,这一小句说明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是对亲情和爱情的向往。“first”的使用说明了生命的单向性,“我”第一次猜测:将要开往永生吧!“我”未曾离开过这个世界,对于未来的规程,只能用一系列的猜想,永生或是死亡。这些过程也让“我”为人生的旅途增添了神秘感,周围环境的刻画也让诗歌达到高潮,惹人遐想,让读者对于生与死的选择与态度有了深层体会,跟随内心,不怕痛苦与悲伤,选择心之所向。

五、全诗及物性过程分析

全诗共有127个词,寥寥数词,却蕴含了多种诗歌艺术手法和诗歌意蕴。本文包括9个行为过程,5个心理过程,3个关系过程,1个存在过程,行为过程约占比50%,心理过程约占28%。行为过程是指做某件事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的主要参与者就是动作者和目标,本诗中行为过程中涉及的较多参与者是I,目标主要涉及到Death和Immortality,个体参与者涉及到的环境成分有school,grain,ground,层次推进让读者领略到时间和岁月的更迭变化,学校是童年的意象,田野是壮年的栖息地,而土壤是人们最终的归宿。心理过程指的是感知者所感知到的对象及对这一过程的描述,主要参与者包括感知者和感知对象,感知者是I,he和We,感知的现象包括悠闲与白日的褪去,房屋逐渐隐去,回归到自己居住的屋子旁边,这一趟行程更像离开世界的最后回想,回顾一生的幸福与安稳,在生和死来临之际的抉择,不再忍受孤独和病痛的折磨。

六、结语

本文以狄金森的诗歌《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为例,采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进行分析,及物性系统理论能够较为细致分析其中诗歌的主题情感,其中所涉及到的过程类型、参与者及环境成分又能够让读者进行深一步的剖析与思考,可以对该诗歌的主题有了大致轮廓:出生于传统家庭的狄金森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传统思想禁锢的她又亲眼目睹了亲人的离去,伤心痛苦常覆心头,对于亲情和爱情的渴望只能藏在诗中,我们可以从她的诗歌中感受到她内心的孤独与悲伤,但同样面对死亡的乐观与从容让我们更为敬佩。但艾米莉·狄金森是渴望爱情的,渴望爱情的忠贞与陪伴,她坚信正确的爱人是生命中的救赎,如她的爱情诗提及:“爱情唯有忠贞不渝,彼此才能再生,要许下彼此对爱情的誓约”,通过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探讨爱情对人灵魂的洗涤之感。在她的眼里,人这一生寥寥数日,无时无刻都充满着选择与矛盾,生活喻为单程票的旅程,死亡和永生喻为旅行中的好友,通过这首诗歌展示了她坦然接受死亡的豁然态度和对永生的向往。

猜你喜欢
狄金森物性艾米莉
物性参数对氢冶金流程能耗及碳排放的影响
比较类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如果回忆即遗忘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现代视阈下的商品拜物教反思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
天鹅的前身是鹌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