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学中的探索*

2022-12-17 08:07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23期
关键词:病原模块临床

金 晶 王 萍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基础部,江西省宜春市 336000

SPOC教学模式又称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在MOOC基础上发展起来更适合于小规模人群的教学模式[1]。SPOC 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其中一种,主要流程为课前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完成知识点和任务点的学习,课中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如教学知识点的创新运用或答疑解惑形式,实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角色中的翻转[2-3]。随着网络和软件技术的发展,SPOC的平台技术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可以满足丰富的课堂需求,同时智能手机和电脑的使用也便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暴发,新型病原生物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优秀专业医护人员的培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提升等迫在眉睫[4]。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灌输式的PPT教学,学生耳听笔记仍然是主要教学方式,学生课堂积极性往往不高。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单纯地加入学习通进行课堂测试等亦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也不能切实做到与临床实际相联系。

《病原生物学》课程主要内容是针对人类致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种类的病原生物,是内外科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课程的奠基课,也是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本研究笔者试验性地将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1 SPOC+翻转课堂在本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1.1 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打破课程框架,将教材内容按照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寄生虫学分开独立讲解的方式打破,重构优化后课程框架则主要分为总论和各论2个版块,总论版块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的概述,各论版块为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寄生虫学中的常见病原,这些常见病原又根据临床关注度和传播途径分为8个模块。具体包括重点公共卫生问题病原模块、呼吸道传播病原模块、消化道传播病原模块、接触传播病原模块、多途径传播病原模块、节肢动物叮咬传播病原模块、机会致病性病原模块、其他病原模块。在重点公共卫生问题病原模块中将与临床紧密相关、传染性强、发病率较高的病原囊括其中,包括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结核分枝杆菌、乙肝病毒、HIV病毒等,其他模块则主要按照传播途径进行分类。

1.2 我们的丰富线上课程内容 我们的线上课程是在超星学习通软件中建立并逐步完善的,其内容按照本教学模式需求主要包括教学资源、小组任务、自我提升三部分。

1.2.1 准备教学资源:包括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水平的微课视频、PPT文件、课前自我小测验,与本次课相关的网络资源和相关链接如实事报道、名人事迹、典型临床案例、期刊论文、科普视频、最新研究进展等。本课程教研组共5名教师均参与到微课视频的拍摄和PPT的制作中,最后在超星学习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视频的制作并上传。网络资源和相关链接则是在多次开展教研活动后甄选出来的优质资源,适用并有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1.2.2 设定翻转课堂小组任务:教研组教师根据各模块病原生物特点设计不同小组任务,任务设定时主要围绕临床实际需求和现状,并以体现重难点、融入课程思政要素、社会热点问题为准则,任务展示多形式如PPT、情景剧、案例分析等为要求进行设计。以重点公共卫生问题病原模块中乙肝病毒为例,笔者设定了乙肝歧视情景模拟剧、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分析、乙肝临床典型案例分析、乙肝患者使用过的针头不小心误刺医务人员后紧急处理措施等小组任务。通过情景剧展现乙肝歧视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从根源上理解与乙肝患者的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同时对乙肝患者产生共情,减少歧视现象,做一个有温度的医学人。乙肝的典型临床案例分析和乙肝两对半结果分析则主要体现临床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进入岗位做好预热。乙肝患者使用过的针头不小心误刺医务人员后紧急处理措施则是在临床中医学生极有可能遇到的职业暴露事件,教会学生临床工作中正确地保护自己。在各传播途径的病原模块中,则设计了一些总结性的小组任务,如消化道传播的病原生物最常见的传播方式、针对消化道传播的病原生物、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哪些等,帮助学生对模块内容最大限度地消化与吸收。

1.2.3 课后自我提升:主要包括课后讨论思考题及每模块课程结束时的自我测试,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

1.3 实施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本校医学院临床专业班级中选取2个班级共85名学生进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步探索和实践。为协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模式的转换,特在每班级选取品学兼优、工作能力强的2名同学担任本课程的班助,班助按随机原则将全班同学分为8组,每组5~6人,选定各小组组长。

课前任课教师通过线上课程发布通知,明确课前学习任务,督促学生线上教学资源任务点的完成;班助将小组任务以随机的形式分发给各组,各组在领取小组任务后,按照任务要求积极准备任务展示。任课教师还需在课前1d晚上安排1h左右时间与学生进行线上沟通。课中任课教师首先针对课前小测验和学生线上沟通进行集中答疑解惑,随后各小组进行任务展示,每一组任务展示结束后任课教师针对任务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和点评,并梳理任务展示时出现的疏漏与错误。课后任课教师督促学生完成自我提升部分的课后讨论思考题和章节测验,并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见图1。

图1 SPOC+翻转课堂教学流程

1.4 线上线下全过程考核 学科最终成绩由线上考核成绩+线下期末考试成绩共同决定。其中线上考核成绩占比6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40%。借助网络平台良好的记忆功能,课堂签到情况、线上任务点完成率、在线学习时长、小组任务评分(教师评分和生生互评)、课堂表现积分、章节测验成绩等均按照一定比例计入线上考核成绩。课程的考核方式及比例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充分理解和接受,学期结束时按照比例计算学科最终成绩。对于学生的考核基本做到全过程考核,不让学生简单地依赖于期末考试成绩,而是注重平时积累与学习。

2 SPOC+翻转课堂在本课程的实施效果与思考

2.1 实施效果 主要通过学生考核最终成绩、学生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评价。学生最终考核成绩总体优秀。调查问卷共收到60份,根据问卷反映,84.3%学生对新模式教学较满意,基本满意者占15.7%,没有不满意者; 74.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学能力,62.7%的学生认为提升了总结能力,58.8% 的学生认为锻炼了表达能力,52.9%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小组协作能力,82.3%的学生认为小组任务的教学调动了课堂气氛。

2.2 对该模式教学的思考

2.2.1 选择与调整课程内容:有研究表明,SPOC 平台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多适用于一些实践性较强、案例丰富、拓展度较高的教学内容[5]。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对课程框架进行了调整,总论依旧沿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将各类病原的生物学特点由教师进行传授。而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运用在各论中,各论中常见病原生物数量繁多,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和临床实践。而各论再模块化,则是为了解决不同病原在临床致病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现不够充分,搭建知识架构不牢固,与临床实际脱节等问题。

2.2.2 线上教学资源需要不断更新: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技术对教师而言成为必备的教学能力,教师从过去教案编写者逐步转变为信息化教学的引领者[6]。教师准备的微课和PPT要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生理解程度不断更新,做到突出重难点,涉及深度适当,PPT展示要特色鲜明,微课播放时长要适宜等,既要达到教学要求,又要调动学生兴趣。现在的学生还是新世纪的网络原住民,可以通过网络接收的信息较多,在一些涉及与医学相关的网络信息中往往云里雾里,难辨真假。作为教师此时还应该担任起信息过滤器的作用,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甄选和收集优秀的课程相关网络资源放在课程平台上供学生选择性学习,可有效地拓展知识面的范围及深度,开阔学生视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例如准备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相关教学资源时,把与新冠疫情的病原体生物学性状、流行情况、治疗原则、疫苗研究进展等相关内容纳入,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该病毒,并在实践中践行防疫要求。

2.2.3 小组任务尽可能贴合临床: 本门课开设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学生与临床实际的接触较少,而本门课程中所授各常见的病原体大多数学生没有过切身体会,更别说是与临床相联系了。而传统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主导的“一言堂”教学也显得教学内容空洞、乏味,学生对知识无法完全理解,更无法联系临床实际,体会临床应用,进而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本研究在设定翻转课堂的小组任务时,首要原则就是与临床实际需求相匹配,将相关知识点融入贴近临床的小组任务中,拉近教学与临床之间的距离,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2.2.4 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强: 本研究中,鼓励学生成为主体,课前在课程平台自主决定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可在各场所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再通过设计的翻转课堂小任务,小组内互相协作,取长补短,知识整合后再将任务解决并展示出来,不仅激活了课堂气氛,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助益,也检验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7]。

2.2.5 师生沟通方式多样化: 在该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难点的数量也会进一步增多,学生询问老师的需求提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不能为所有的学生解决学习困扰,而此时借助课程平台,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高效无障碍的沟通,便于问题的及时解决,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在本研究中,还创新性的设立了班助这一岗位来实现双向沟通,既要协助教师开展教学,也要反馈学生需求,便于新教学模式顺利进行。

2.3 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新模式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无法快速完成教学方式的转换,认为新的教学模式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更偏向于传统教学;线上学习任务完成的真实性无法保障,有部分学生依靠刷课软件等手段完成线上任务;小组任务的完成有依赖于组长或某几个同学的现象,部分团队成员没达到参与的效果;重构后的教学内容与课堂教材存在不同步现象,学生使用感较差。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改进,如在新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加强课堂积分的重要性,对于积极参与的课堂表现都给予加分;学生的线上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要进行阶段性随机抽查;小组任务展示后,教师针对性地提问本小组其他成员;按照重构后的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等。

总而言之, SPOC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让学生自主完成线上部分的学习后,再通过翻转课堂的小组任务,“以学生为主体”,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了临床思维。当然,针对不足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实践,争取充分发掘本模式的教学优势,将本教学模式应用到更多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为培养实用性医学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病原模块临床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