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2022-12-17 03:40辛田野丛琪琪
山西农经 2022年20期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消费水平纯收入

□辛田野,丛琪琪

(1.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2.扎鲁特旗第一中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加快发展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关键在于解决好农民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拉动消费,进而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途径。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消费作为最终需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四五”时期,发展农村消费对于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全面促进消费、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有关数据,对内蒙古农村居民消费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并据此提出提高农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

从国外研究看,1936 年凯恩斯提出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取决于当前可支配的存款。消费与收入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随着收入增多,消费也会增多,但收入增加量高于消费增加量,即消费的增加要低于收入的增加[1]。1957 年弗里德曼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与现期收入无关,与预料到的未来收入有关[2]。1994 年杜森伯里提出相对收入假说,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不仅受现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身边人的消费行为方式及过去时期收入和消费的影响[3]。

1.2 国内研究

近年来,从我国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家对农民的消费问题逐渐重视。张邦科和邓胜梁(2011)[4]通过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消费与持久收入假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温涛和孟兆亮(2012)[5]对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结构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仍然不够合理,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升级。刘美和赵军(2016)[6]利用1987—2013 年的统计数据,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对新疆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并以此提出促进新疆消费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陆琪(2022)[7]利用近10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民收入、农村消费金融和电商平台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完善农村社会的保障体系、加强农村消费金融发展的风险防范等政策建议,以此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平。谢玲红和魏国学(2022)[8]针对农村面临的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压力大、消费供给能力滞后等问题,提出完善中低收入人群的就业增收政策、加强农村消费市场和物流体系的建设、地方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体系等建议。郑晶玮和邱毅(2022)[9]指出,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性强,消费习惯较为保守,大多数人选择使用个人储蓄消费。

2 建立模型

消费函数是关于消费与收入关系的一种表述。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居民的现期可支配收入决定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即实际消费Ct依赖于实际收入Yt。在这种假设下的消费函数见模型(1)。

式中:α1为自发消费,α2为边际消费倾向,一般0<α2<1。

杜森伯里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认为,居民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当期收入水平的影响,也受周围人的消费行为及过去时期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在这种假设下的消费函数见模型(2)。

式中:Ct、Yt分别为第t期的消费和收入。

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人们的消费水平与现期收入无关,与可以预料到的未来收入有关。他把人们的收入分为两种,一种是暂时的Y(Tt),一种是持久收入Y(Pt),在这种假设下的消费模型见模型(3)。

3 变量选择和数据筛选

文章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农村居民的名义收入,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作为农村居民的名义消费(没有剔除价格因素)。根据内蒙古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利用2003—2020 年内蒙古农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支出等数据(数据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验证相对收入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在内蒙古农村地区的适用性,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根据国家统计口径,“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以家庭为单位,从各个生产经营活动中扣除获得收入发生费用后的总收入。“人均纯收入”是按农村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农村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

2003—2020 年内蒙古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收入支出差额以及支出收入占比情况(没有剔除价格因素)见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收入、支出及收入支出差额等绝对量呈现稳步上涨趋势,同时可以看出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增长趋势。但是支出收入百分比及支出占收入的占比不是很稳定,这不仅与国家对农业政策的不稳定性有关,也受内蒙古地区自然经济影响。

4 模型检验

4.1 相对收入假说检验

首先,将Yt-1作为解释变量,将表1 中的数据输入到Eviews 软件中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2。

表1 2003—2020 年农村居民收入支出表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将Yt-1作为解释变量时的消费模型为:

Yt-1不具有经济意义,原因在于Yt与Yt-1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两者间的相关系数为0.975,属于高度相关。表2 中边际消费倾向为1.01>1,不符合消费函数理论,而且模型的DW统计量的值为0.953,明显存在自相关问题,因此该模型结果可信度不高。在模型中加入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滞后项,边际消费倾向不显著,因此该模型不适用。

表2 变量Yt-1 的回归结果

改用Ct-1作为解释变量后,估计结果见表3。

表3 变量Ct-1 的回归结果

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可知,将Ct-1作为解释变量时的消费模型为:

但是Ct-1模型也不能通过检验,原因在于t检验结果为-0.475 586,显著性水平不高。同时,Yt-1与Ct-1的相关系数为0.977,高度相关。而且DW值并无明显改善,表明自相关问题依然存在,说明相对收入假说模型的适用性不强,基于相对收入假说的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是不可用的。

4.2 持久收入假说检验

关于暂时收入和持久收入检验,根据弗里德曼的方法,暂时收入等于3 期收入的均值,见下式。

表4 双对数形式回归结果

由回归结果可知,双对数形式的消费模型如下。

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持久收入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99 178 6,t检验显著,DW检验值为1.52,表明残差没有序列相关。所有变量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短期消费倾向为1.99,说明在短期居民容易出现非理性消费,长期消费系数为0.09,系数值偏低,说明在长期人们更偏好投资和储蓄。所以,根据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持久收入假说符合内蒙古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即当前的消费支出由未来收入水平所决定。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文章从消费函数角度出发,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内蒙古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符合持久收入假说。根据消费函数的定义可知,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即消费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由表1 可以看出,内蒙古地区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正向效应,消费支出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由模型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短期居民容易出现非理性消费,所以长期人们更倾向于储蓄或者投资。根据内蒙古农村居民的现实收入水平和消费情况来看,增加持久性收入能够大幅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因此,持久收入对提升内蒙古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5.2 建议

5.2.1 提高内蒙古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若想将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壮大,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当农民收入不稳定且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时,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质量,而且影响粮食产品的供给,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在具体措施上,通过财政政策,用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减轻农民负担,发挥地区优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减少内蒙古地区内的城乡差距。

除此之外,要促进农民创新创业,建立健全鼓励农村大学生、打工青年返乡创业的相关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创业补贴、税收办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5.2.2 寻找新型农村消费热点

农村居民在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两者的消费结构有所不同[11]。因此,适用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式和产品并不适用于农村市场。商业经营者在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时,应该对农村消费者的需求、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特点等进行全面分析,充分了解农村居民的消费偏好,进而推动农村产品供给多元化,以此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5.2.3 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制度环境

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特点与我国经济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政策及制度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农民对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的需求更加迫切[12]。应该加强包括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公共医疗服务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建设,为农民营造一个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

5.2.4 加大农村消费市场监管力度

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做到源头治理,严惩假冒伪劣产品经营者。同时,应向农村消费者进行教育和科普宣传,不断提升农村消费者的消费维权意识和辨别真伪能力,建立健康、有序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消费水平纯收入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中国人均消费世界排名与增长预测研究
——基于指数增长模型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常用野生植物相关传统知识研究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