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肺隔离症的临床应用*

2022-12-20 02:46陈天瑞周坤荣蔡奕欣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肺段单孔肺叶

贺 锋 陈天瑞 周坤荣 蔡奕欣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外科,武汉 430030)

肺隔离症是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疾病,主要特征为病变肺组织内有异常的体循环供血血管,导致部分肺叶无功能。常以肺部同一部位反复感染为主要表现,病程较长者可导致咯血、心力衰竭、癌变和肺扭转等并发症[1]。手术切除病变肺组织是治疗肺隔离症的主要手段。近10年来,单孔胸腔镜肺切除手术已成为胸外科常规术式,广泛应用于肺部良恶性疾病的外科治疗,但由于肺隔离症的变异供血动脉多走行于后纵隔低位下肺韧带内,单孔胸腔镜下处理变异动脉困难,因此单孔胸腔镜肺切除手术治疗肺隔离症的报道不多。在多孔胸腔镜治疗肺隔离症的基础上,2015年1月~2022年1月,我科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66例肺隔离症,本研究对此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经验,探讨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6例,男28例,女38例。年龄7~62(36.6±14.7)岁,其中≤16岁8例,17~59岁56例,≥60岁2例。主诉咳嗽、咳痰39例,咯血9例,胸痛8例,10例无症状,体检发现肺部肿块入院。术前均行胸部增强CT检查及血管三维重建,肺部病变在CT上表现为肺实性病灶39例,囊性病变27例;叶内型64例(左下肺42例,右下肺22例),叶外型2例(左胸);均有明确异常体循环来源的供血血管(图1)。来源于胸主动脉63例,腹主动脉2例,右后纵隔肋间血管1例。

病例选择标准:术前诊断肺隔离症明确,排除既往有胸膜炎或胸部手术、外伤病史,均行单孔胸腔镜手术。

1.2 手术方法

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患者健侧卧位,于腋中线第5或6肋间行2~3 cm切口。胸腔分离及解剖操作均采用电凝钩完成。先解剖游离异常体循环供血血管,变异血管用7#丝线双重结扎或双Hem-o-lok夹闭后离断,或近心端采用丝线或Hem-o-lok血管夹夹闭,远端采用腔镜直线切割缝合器离断(图2)。绝大部分手术为病变肺叶切除,游离病变肺叶的静脉和动脉支,采用腔镜切割缝合器离断,最后离断病变肺叶支气管。对于肺裂发育不全者,采用单向式肺叶切除术,先离断下肺静脉,于静脉深面游离下叶支气管并离断,随后离断下肺动脉,最后腔镜切割缝合器离断肺裂。对于病灶位于肺实质深部,但局限于下肺基底段内者,通过术前肺血管、支气管三维重建以明确病灶所累及的肺段,采用联合肺段切除术,经下肺静脉入路,先辨识游离靶肺段静脉后离断,再解剖离断靶肺段支气管,最后离断靶段动脉,纯氧膨肺后静置10~15 min,显示段间平面,电凝钩离断段间平面肺组织直至段门处,腔镜切割缝合器离断肺段。对于病灶位于胸膜下且直径<3 cm者采用楔形切除。后下纵隔、前上纵隔放置F16胸腔引流管各1根。术后24~48 h复查胸片了解肺复张情况。肺复张良好,胸腔引流量<200 ml/d且无漏气情况下可拔除胸腔引流管。拔管后复查胸片,无液气胸,血常规正常者即可出院。术后3个月复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行胸部CT平扫检查。

图1 术前检查:A.胸部增强CT显示左下肺叶内型肺隔离症(箭头指示肺部实性病灶);B.左肺及血管三维重建(箭头指示源于降主动脉的供血血管)图2 术中所见:A.胸腔镜下结扎源于降主动脉的变异供血动脉(箭头指示);B.腔镜切割缝合器离断变异动脉;C.变异动脉残端(箭头指示)

2 结果

术中探查病灶周围局部胸膜粘连12例,广泛胸膜粘连4例。58例有1根变异血管,7例有2根变异血管,1例有3根变异血管。62例经单孔胸腔镜完成手术,4例因胸膜粘连严重且病灶周围大量侧支血管形成而中转开胸。66例肺隔离症手术范围和指标见表1。术后心房颤动(房颤)6例,肺部感染8例,肺漏气4例(胸腔引流时间分别为6、7、7、10 d),均经保守治疗治愈;肺不张1例,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后肺复张。术后随访4~86个月,中位时间52个月,其中<1年10例,1~3年18例,3~5年20例,>5年18例,CT提示无肺不张及胸腔积液。

表1 66例肺隔离症手术范围和指标

3 讨论

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畸形(仅占先天性肺发育畸形的0.15%~6.40%[2]),根据病变肺组织是否有完整脏层胸膜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3],临床上以叶内型多见,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肺部感染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等,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被诊断为肺部感染或肺部肿瘤[4]。

胸部增强CT和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是诊断肺隔离症的主要方法[1]。对于临床疑似肺隔离症,或位于下肺贴近主动脉或脊柱旁的囊实性病变,应积极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观察有无异常供血血管,以避免肺隔离症的误诊和漏诊。本组均进行胸部增强CT及血管三维重建,术前明确异常体循环供血血管的数量、来源和走行,为术中准确处理异常体循环供血血管提供指导,有效避免误伤该血管造成的大出血风险。

与传统多孔腔镜相比,单孔胸腔镜具有切口小、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肺部良、恶性疾病的治疗[5,6]。胸膜粘连是影响胸腔镜手术的关键因素,肺隔离症患者多数合并感染,胸膜粘连发生率高,因此对单孔胸腔镜手术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已有研究报道单孔胸腔镜治疗肺隔离症手术的经验[7,8],目前大多数微创治疗肺隔离症的报道为三孔或四孔胸腔镜。胸腔镜中转开胸手术的比例相差较大,最高达21%[9~11],广泛胸膜粘连是中转手术的主要原因。尽管本组16例(24.2%)存在不同程度胸膜粘连,但多数(12例)为局限粘连,仍采用单孔胸腔镜完成手术,仅4例(6.1%)因广泛粘连而中转开胸,因此单孔胸腔镜是可行的。

本组66例肺隔离症均位于肺下叶,与其他报道相似,97.0%(64/66)为叶内型。手术切除是肺隔离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叶内型病变多主张行肺叶切除术,叶外型病变多进行单纯的隔离肺切除。值得注意的是,本组10例行亚肺叶切除(下肺基底段切除7例,S9+10段切除1例,病灶楔形切除2例)。此10例患者术后无肺部感染、漏气等并发症,术后随访8~32个月,中位时间22个月,CT提示肺复张情况良好,无肺膨胀不全和包裹性积液。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局限性肺隔离症,术前通过CT扫描和三维重建,评估病灶局限于基底肺段内,同时明确病灶外其他肺段无明显感染情况下,可以实施肺段切除或联合肺段切除,以最大程度保留肺组织。

与其他肺切除手术的不同之处,隔离肺手术的特点也是重点在于对变异供血动脉的处理[12]。变异动脉多走行于后纵隔低位下肺韧带内,单孔胸腔镜下对其显露和处理的角度较为受限,因此手术切口的选择宁低勿高,多选取腋中线第5或6肋间切口。对于体型瘦长,肋骨走行较平缓者,推荐采用第6肋间切口,以便于下肺韧带处的解剖。依据术前CTA重建,可以较为准确地明确变异血管的部位及数量,指导术中操作。但因慢性炎症等因素,肺底及下肺韧带组织往往存在粘连、增厚改变,增加解剖分离难度。因此,在使用能量器械分离下肺韧带时,应尽可能采用电钩分离,且每次电凝的组织不宜过多。对于不能确定的较厚组织,可采用结扎离断的方式,以防止炎症导致的增生血管出血可能。通过解剖充分显露变异血管后,常规采用丝线或Hem-o-lok结扎近心端,再采用血管钉缝闭离断远心端,或采用丝线或Hem-o-lok双重结扎后离断。不推荐单纯使用血管钉缝闭处理变异血管,因为变异血管的血管壁结构与正常血管不同,且多由主动脉直接发出,血流压力较高,血管钉可能无法使其完全闭合。我科曾有1例三孔腔镜手术治疗隔离肺,术中单纯采用血管钉缝闭处理变异血管,术后2周持续引流暗红色血性胸液,虽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但明显延长了带管时间和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单孔胸腔镜肺隔离症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细致、合理地处理隔离肺变异血管是手术的关键。肺叶切除是治疗肺隔离症的主要手术方式,对于病变局限的叶内型隔离肺,通过准确的术前评估,采用单孔胸腔镜下肺段或联合肺段切除,亦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其长期结果需要更多病例的积累和长期随访。

猜你喜欢
肺段单孔肺叶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感染性病变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单孔腹腔镜手术切除左位胆囊1例报告
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41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技术要点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普外手术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