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琴师张浩一凿一斧斫古韵

2022-12-20 07:04丨影子
旅游世界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生漆张浩古琴

丨影子

不负时光且斫琴

斫音传古韵

张浩的“斫音琴社”在太原城乡接合部杏花岭区的小窑头村非遗小镇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这里宛若闹中取静的世外桃源,古色古香的传统院落,余音绕梁的古琴声声,步入其间一瞬就让人沉浸在传统文化的盛宴中。“斫音琴社” 宽敞的院中,整棵原木制成的茶台上,摆放着几只玲珑别致的漆艺茶盏,各式各样的古琴斫制工具与原料有序地缀在背景墙上,四处绿荫葱葱,花香扑鼻而来,一只名为虎斑的猫随意地跳上钻下,朴拙间平添了几分生趣,处处散发着古典雅致。

轻抹复挑,徵羽之操,循着古雅的琴音沿着石径小路而行,只见张浩独坐静室,忘情地弹着一曲悠悠《鸥鹭忘机》,苍古的琴音,圆润清脆,丰富多变,悠然如空谷回响的松涛阵阵,澄然似轻扣浅滩的水波漾漾,皎然如垂照汉瓦的满月粼粼,铿然似飞掠秦砖的铁蹄嗒嗒,清音妙曲在丝丝琴弦与轻盈的指尖之间,飘逸着拂风临远的古意,仿佛把人带到一种广阔空灵的心境之中。

一曲弹罢,张浩起身迎客,这是一个气质儒雅的音乐人,轻抚古琴他动情地述说着它的传奇。古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一件载道之器,其上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意蕴。整个琴体就是共鸣腔,用阴阳之木、中承生漆鹿角灰粘合而成,谓天道之为阴阳和合,故其音响深沉浑厚实,有古朴苍茫的神韵,弦之声苍古,振动时间久,故其余音修长不绝,有绕梁之韵。古琴的形制,紧凑的结构像一个匀称完整的人体,琴头、琴额、琴颈、琴项、琴肩、琴腰、焦尾、雁足完美地契合了人体的各个部位。琴身长3 尺6 寸5 分,代表一年有365 天;古琴有13 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 个月及闰月;琴面呈弧形,琴底平直,象征着天圆地方;琴底有一广一狭两开孔用于发声,名曰:龙池凤沼,龙池八寸汇通八风,凤沼四寸和合四气;琴面凸起的硬木叫岳山,代表高山,中间长长的琴弦象征流水,体现出“山高水亦长”的大自然之美。

斫琴亦斫心

造型

合琴

裹布

挂有“善斫”牌匾的屋子,是张浩斫制古琴的工作间,匠人装束的他,手持锉刀打磨着一块长方形的木头。古琴距今已有4000 多年历史,在古代是文人雅士的象征,2003 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制作古琴称为“斫琴”,技艺极其复杂,根据工艺流程,需经过择材、制图、造型、槽腹、合琴、试音、裹布、刮灰、打磨、上漆、上徽、擦漆、上弦等十几个步骤200 多道工序,需要三至五年时间才能完成。张浩沿用的是唐代流传至今的古法,从工序到材料只增不减,在他看来,漫长繁琐的斫琴过程倾注了一个斫琴师的良苦用心,斫琴的过程也是斫心。

“斫琴是个慢功夫,首先是要选好材。” 张浩理解中的传统,不仅仅是指融合了几千年来人们崇尚自然的古琴形制,更主要是在选材、用漆等方面遵从古法。古琴面板多用杉木和梧桐木,现在市面上的桐木琴多为泡桐,新琴声音漂亮,但提升的空间却不大。“我更看重的是三年之后的琴音是否依然漂亮,是否能通过不断地弹奏使琴音与抚琴者的气质相融合。”为获得长久的良好音效,张浩制作古琴选用从南方运来的百年老杉木,之后还要放置一年多使其水分充分释放,这样才能保证木性稳定使琴音有松透之感。张浩说,琴是有生命的,古人讲“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即道出了选材的重要性。

“每张琴来到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它们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打动人心的声音。”好的琴音结实饱满、音色纯净、通透有厚度,发自于共振合理的腔体,所以斫琴关键工序之一便是决定音色好坏的掏膛挖琴腹。这个过程是先制作面板,再制作底板,然后组合试音,视声音情况来逐步调整面板膛内厚度然后合琴。在张浩眼里,挖琴腹是件很有技术含量又让人觉得愉快的工作,最需要的是精准与小心,在他的手中圆铲、扁铲、半圆铲、直铲及各种大小的刨子轮番上阵,通常一边用铲掏,一边敲击木料辨听声音。初挖琴腹后,便可在底板上开“龙池”和“凤沼”两个音孔了,之后把面板与底板虚合在一起放在琴绷上继续试音。琴体外形制作虽耗时不多,而整体音色风格的调整与平衡却需要反复的试音,耐心细化修整,如果声音沉闷,就是面板有些厚,还需要再挖薄一些;如果声音过于轻扬,则是面板挖得太薄。张浩说,这个过程一点也急不得,面板要挖得太薄就只能报废,所以在斫制的过程中,接近尺寸时切忌一次加工的量太多,要慢慢加工、多次测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图快,否则美妙的琴音可能就会与你失之交臂。”为此,张浩把古琴拆合十几次也并不鲜见。

斫琴工具

张浩斫琴从线条到弧度都是靠自已用刨子、铲子、锉刀一点点手工打造的,他追求的是 “人琴合一”的至高境界,不会为简化工序而用铁钉在木胎里固定,他的每一张琴都是纯手工制作,且都亲力亲为。“如果迎合市场批量生产,获利快,但与自己想要的心仪的好琴基本绝缘了。” 从一方原始的老木,到一张能发出清雅之音的“圣贤之器”,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制器,而是生命的长成,这其中有时间的流动,有汗水的投入,更有人与木的深情交互。

慢工出细活

从制作工艺来看,说古琴是一件艺术品.一点也不为过。斫琴,是一门制造振动和抑制振动的艺术,制造振动指木胚,抑制振动指灰胎,一抑一扬就是所谓的阴阳和合,纵横捭阖之术。灰胎髹饰更是个慢长的过程,首先要裹布,对于裹布所用的布料,张浩采用的是国家级非遗荣昌夏布,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经过手工绩纱、纺织而成,中国最早的衣服就是用它制成,“这种布非常结实,贴服琴面,裹在琴上不收缩。”用生漆将夏布裹覆在琴体木胎表面,目的是抑制琴体发声,让声音悠远绵长,声韵相参,再则就是增强琴体结构,避免木胎开裂。

待夏布干透后,开始刮灰上漆,按照传统斫琴法,灰胎要使用天然生漆。为此张浩亲涉巴山蜀地,对接四川漆农,以得到最原生态的好漆,“因为唐代斫琴用的就是原始生漆。”生漆在耐磨性、漆片的韧性、抗腐蚀性方面的优势远非化学漆或合成大漆所能比拟,但生漆的预加工处理及上漆、刮漆、灰胎、裹布、干燥的过程前后就要一到二年左右的时间,光刮灰就需要一年时间,上漆也需要六个月,而且每天只能刷一道,张浩说,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原料的使用方面,选择的木材、生漆、鹿角霜等质量好坏,都直接影响到琴的好坏。”张浩指着一张已经开裂的古琴讲道,作坊里用化学粘合剂粘合的琴,时间久了,开裂都是难免的。“古琴不是摆件,而是有生命、有个性、有灵魂的乐器,保证不了真材实料,就不会产生持久而动听的好声音。”

古琴文化走入生活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刮灰时,张浩就要用筛子把鹿角霜筛成从20 目到500 目十几种规格,鹿角霜能起到过滤声音、净化声音、扩大声音的作用。不同规格的鹿角霜再和生漆混合成粗灰、中灰、细灰,斫琴时先上粗灰,然后依次上中灰、细灰,每次上完灰后都要阴干、打磨、补灰,在这期间,张浩还要找弦路,由于底漆和灰胎的干燥期都比较长,每刮一遍灰,都要干燥15 天到1 个月左右,因此,一张古琴至少要历经数年“打磨”才能成形,“如此一来,我一年做的琴是屈指可数的。”张浩把自己逼到了一条要么不做、做即精品的路上。这条路注定难走,但不平坦的路往往会走得更长远。

善弹者善斫

试音

张浩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山西太原人,从13 岁开始学习音乐,曾是军乐团非常优秀的萨克斯演奏员。谈到他与古琴的结缘,张浩清晰地记得,2008 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开幕式上千年古琴配合纸卷轴拉开了表演的帷幕,那张从唐代流传至今的古琴“太古遗音”,一指拨弦的厚重使人灵魂震颤。此时的他正坐在电视机前,独特的曲调顿时让他着迷,由此他知道了这是张“师旷式”古琴,而被尊为“乐圣”的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山西洪洞县人,经历颇具传奇色彩,虽生而无目,却有《阳春》、《白雪》、《玄默》等琴曲流传于后世。师旷的家乡山西正是古琴的发源地之一,这样的历史渊源激起了他学琴、斫琴的想法,他想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琴并弹奏出美妙的声音。

天然原料

“善弹者善斫。”意为传统斫琴师在琴艺修养中弹琴是必修课程之一。斫琴师中出身木工的不乏其人,但技艺高超者屈指可数,盖因不通音律不懂琴。古琴一半是乐器,一半是乐器以外的琴文化!斫琴也同理,当成手艺活是绝对做不出好琴的,斫一张好琴,功夫在琴外!张浩在学习古琴演奏的过程中对古琴文化有了更多的积淀和见解,这让他自己制作古琴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在张浩看来,斫琴的过程也是斫音。“乐器的第一属性就是声音,在制作、弹奏的过程中,都是在修饰音色。” 古琴历史悠久,其上承载了太多的中国文化元素,想要深入古琴世界的人,都会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张浩也不例外。“虽然从小就喜欢手工制作,但仍然觉得斫琴很神秘。”为此,他专门研读了《故宫古琴》,并遍访名师考察学习,了解古琴的制作工艺。

为了更好地传承古琴文化,张浩于2010 年创办了斫音琴社。对斫制的第一张古琴他至今记忆犹新,从未接触过木工活儿的他,开始做琴面就遇到了难题,光是为了找平,就整整刨了一天半的木头,更不要说之后更为复杂的掏膛、上漆工序。当这张“师旷式”古琴历经五年的煎熬和将近200 多道工序的制作,弦上弹奏出第一个音符时,他激动的眼泪差点夺眶而出。“虽然音色跟理想的还有差别,但心血之作呈现在眼前,内心依旧无比兴奋。”此后,张浩的斫琴技艺逐渐成熟起来,尝试做了一些不同风格的琴之后,他决定尽量遵循古法工艺、工序、材料等,发掘古人精品的基础上再融入自己的见解。“古琴制作方法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沉淀下来的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华。”他认为,只有先继承传统,才能谈得上创新与变化。也因此,张浩从木材的选择、构件的测量、木胎的加工、生漆的提纯、工艺的雕琢等多方面入手,走上了经得起耐心、禁得起繁琐、扛得住失败的古琴斫制之旅。就这样,斫音琴社成立的十多年里时间,他用匠心,填补了山西“古法手斫古琴技艺”的空白。

一事终一生

随着古琴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作为古代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正在走入人们的生活。作为山西走出的斫琴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浩多年来立足古法手斫古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倡导将古琴文化及古人生活智慧融入到当代大众生活的理念,让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发展相融。目前,他创办的斫音琴社已成为涵盖古琴斫制、琴学交流、文化传承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文化中心。此外,他还经常在太原的各个小学进行古琴义务教学,在社区开设古琴免费公开课,也带着古琴参加外事活动,他要将自己喜欢的事做得更有价值,把琴斫好、斫精的同时,推广、传播古琴文化,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古琴,成为古琴的传承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祖宗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华韵雅乐不被遗忘。

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要想把这项技艺发扬光大,需要一大批热爱古琴文化并精通斫琴技艺的琴师,目前的张浩已带了20 多个徒弟。徒弟中还有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叫黄文才,曾是新加坡华乐团一员的他,经常到中国进行巡演,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2018 年,黄文才专程从新加坡来到山西太原拜师学艺。此后,在张浩和徒弟黄文才的推动下,新加坡成立了非物质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让越来越多的民众喜欢上了古琴文化,张浩每年都要在新加坡两个月,在当地学校等文化机构进行古琴教学推广。这两年,尽管受疫情影响无法出国,张浩的新加坡之缘却并未中断,他通过线上方式进行多场交流活动。“线上交流活动就在自己的工作室,还可以给他们展示斫琴过程。”张浩说,斫琴过程漫长繁琐,以前在新加坡教学,斫琴只能通过图片等方式讲解。如今通过线上,现场斫制古琴,让更多人了解古法斫琴。此外,张浩还将古琴文化推广到马来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国家,谈及未来规划,张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古琴文化带到更多国家,让全世界都能从古琴上感受中华文明。

在斫音琴社里,一位来自大同叫黄文忠的年青人正跟着张浩学习斫琴,黄文忠学斫琴已有两年多,他对张浩老师非常佩服,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体会着精神。温和沉静,甘于寂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张浩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人琴合一”。操缦斫琴以为终身之好,日思夜斫以期人琴俱老。沉醉于心中所爱,注入自己的精神,在他的心里“择一事,终一生”即是圆满。“我可能后半辈子都离不开它了。”斫琴对张浩来说不仅仅是职业,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灵魂的触碰,也是一种人生的修行。

猜你喜欢
生漆张浩古琴
Computational ghost imaging with deep compressed sensing∗
守护平安守护你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神秘的“东方树液”——生漆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一斤生漆的“分量”——“漆农”刘照元的平常生活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中日彩色生漆加工工艺的比较研究
张浩关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