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非遗文化融入大湾区高校艺术教育的应用研究*
——以佛山醒狮为例

2022-12-25 03:07李江
大众文艺 2022年23期
关键词:佛山岭南大湾

李江

(广东东软学院,广东佛山 528225)

岭南文化是具有鲜明南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纵观历史的长河,岭南文化的发展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融合其独有的多元性特征。大湾区高等院校在保护和传承岭南非遗文化拥有天然的地域优势,为了弘扬岭南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探讨岭南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大湾区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应用,促进岭南非遗文化元素融合大湾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为非遗文化元素注入了新生力量,提升艺术教育课程的文化深度。

一、岭南非遗文化的相关概述

岭南是中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现代岭南地区包含三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岭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将中原文化和各地优秀的文化融汇一起得以繁荣发展的结果。[1]不仅继承了中原文化的精粹,同时在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兼容、创新,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特征,形成的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岭南文化类型多样,按照地域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涵盖戏曲、书画、语言、刺绣、广彩、武术、建筑、园林等艺术形式。

在现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动态与文化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岭南文化同样面临着与现代化延续共生的问题,国家将岭南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作为当代大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民俗文化传承者以及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岭南文化申报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2021巨量引擎岭南篇非遗数据报告》中的“岭南非遗数据报告”显示“岭南”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02项,其中广东165项、广西70项、海南44项、香港12项、澳门11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千姿百态的艺术形式呈现出了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在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传统绘画、传统曲艺、传统体育等方面来抒写岭南文化的风采。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不同的类别会有相应的特点,大体具有色彩鲜明、技艺精湛、朴实多样、造型饱满匀称、题材广泛、曲意多元、低调等特点。

二、大湾区高校艺术教育与岭南非遗文化之间的相关性

1.岭南非遗文化融入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2]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的基石。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岭南地区,岭南非遗文化融入大湾区高校课程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大湾区高校与岭南非遗文化融合更能突出其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实践性的特征。将传统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融合课程推动传统文化传承,通过传统文化的滋养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热爱传统文化。岭南非遗文化的艺术形式与大湾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共同属于艺术类的范畴,非遗文化深入校园是有效举措,大湾区高校作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要的人才基础,建设岭南非遗文化的课程体系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构建岭南非遗文化与大湾区高校艺术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保护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然责无旁贷。岭南非遗文化多姿多彩,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本地高等教育体系之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非遗文化,从传承中进行创新、设计、融合,建立非遗文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教师通过与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人以及文化发展中心保持沟通交流,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对于融合非遗文化的课程增设部分进行协同合作。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非遗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多个学科交叉推进,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从多元的角度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教育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高校在创建线上艺术教育+非遗文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建立非遗文化艺术课程作品资源库,资源库既可以作为前期课程教学的参考,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参考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遗文化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融合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设计,岭南非遗文化作为湾区重要文化基础,让学生成为非遗文化艺术课程作品资源库的建设者。

三、以佛山醒狮文化融入广东东软学院艺术设计课程为例

广东东软学院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佛山是是广府文化发源地、兴盛地、传承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佛山的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城市。广东东软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结合传统文化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广东东软学院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要求中,明确要求融入本土非遗文化的内容课程增设,本文以图形创意设计课程融合佛山醒狮文化为例,进行课程教学应用,以传统醒狮文化与图形设计相互结合为原则,以崭新的视角解读醒狮文化的魅力。

1.佛山醒狮文化概述

佛山醒狮是岭南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之一,是岭南传统文化中“活”的艺术形式,佛山醒狮发源于广东省佛山南海大沥镇,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集武术、声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内求精神达意,外究形体规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

人们以长江为界限将中国舞狮分为南狮和北狮两个派系,佛山醒狮脱胎于北狮,佛山醒狮是南狮的典型代表。南派舞狮的造型相比北派舞狮显得更加的夸张和壮实,整体的视觉色彩偏亮丽和醒目,醒狮是将武术、表演、舞蹈、音乐、以及艺术造型汇聚成一起的民俗文化。佛山醒狮的由狮头和狮被两部分组成,狮头是最重要的部分,具有较强的符号性。与驱邪避害瑞兽“年”造型比较接近,狮头的包括五官、胡须、头饰、独角(称之为鳌头)等众多元素构成,醒狮的面部造型与佛山祖庙的石刻狮子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头部比例比狮身大,因为佛山醒狮俗称为大头狮。醒狮额头称“寿星额”造型高且凸出,嘴部比例很大,牙齿部分在颚部进行绘制,耳朵位于脑后,耳朵造型大而特别似“招风耳”,五官处兼有毛发。狮头主体的制作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扎胚、朴纸、写色、和装饰,装饰包括多种综合材料,比如竹篾、金属类的镜片、绒球、颜料、兔毛等,用来分别装饰狮头的各个部分。

头部的融合多种纹样如太极纹、火纹、刀剑纹、云纹、螺旋纹、云纹、唐草纹等,醒狮狮头形象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受粤剧的影响较大,比如在粤剧角色的头饰中一般有多个球缨,传统的佛山醒狮头上饰也有缠绕着若干规格不等的球缨,最大的球缨在鼻翼两侧以及耳朵背面,天庭饰有一圈或者两圈,大量的球缨呈螺旋状装饰于眼睛的上方,刘备狮以黄底红点球为主,关公狮以红底黑点球为主,张飞狮以白底黑点球为主。[4]刘备狮、关公狮、张飞狮来源是借鉴粤剧脸谱拟人的形式,从颜色上法进行区分,黑色为黑面黑须张飞狮寓意是勇猛、黄色为黄面白须刘备狮寓意是富贵、红色为红面白须关公狮寓意是忠义,整体配色大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装饰性效果。

醒狮表演最具特点的是有“功夫”,醒狮动作涵盖多种武术流派的步法、步型,采用不能的步法生动的展现醒狮的喜、怒、惊、乐、醒、疑、等神态。“采青”是醒狮表演中的高潮部分,采青包括:寻青、见青、惊青、疑青、试青、踏青、撕青、嚼青、食青、醉青、吐青等11个舞段,在民俗中醒狮表演要求一次顺利完成采青和吐青,以寻求好寓意,醒狮舞步动作需要舞者具备较强的武术功底,醒狮与武术二者在发展过程互相融合、推进、共同发展。

2.课程教学设计

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是广东东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结合非遗文化传承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佛山醒狮文化融入到图形创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分析。该课程一共64个课时,安排在8周完成,授课对象为本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课程教学过程包括理论学习、设计元素提取、设计实践操作、实践作品展示四个部分。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包括两个部分,由本校教师讲授图形与插画设计之间的关系、现代插画设计的概念以及呈现形式特征,邀请狮山文化发展中心的谢老师对佛山醒狮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类别与形式、美学特征、发展趋势等理论知识进行阐述,对于醒狮狮头的手工制作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实践指导,对学生进行醒狮文化的滴灌式教学。

课程的设计元素提取部分,通过对优秀非遗文创设计案例分析,经过前期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狮头的实践操作,对醒狮外部造型、动态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调研、讨论、分析、完成醒狮元素的提取。

设计实践就是实操演练,小组成员展开广泛而深刻的讨论,最终确定主题。确定好主题后进行创作流程,从文化调研、草图的绘制、线稿的确定、色彩搭配、图形设计、稿件的修改、设计应用等环节,课程教师需把控学生的整体设计过程,根据实际的效果及时进行调整。

从学生完成的课程实践作品中可以看到,学生的创新思路大胆、逻辑清晰、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课程作品包括线描、板绘、综合材料等形式。以学生作品《醒狮舞动下的广东东软学院》和《佛山与醒狮》为例进行分析,从下图的《醒狮舞动下的广东东软学院》作品中,学生通过观察醒狮的独角、耳朵、眼睛、眉毛、鼻子、嘴巴、胡子、头饰、眉心镜等造型特点,提取醒狮元素进行图形设计,同时采用相近色、对比色、经典色彩相融合,运用醒狮元素融合广东东软学院校园内的特色建筑进行图形设计,从动作上看到醒狮可以在建筑上下来去自如,因为醒狮舞者都有“中国功夫”,学生通过画面将醒狮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同时也展现了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校园生活,醒狮是吉祥、兴旺、繁荣的寓意,寓指祝愿广东东软学院成就明日精英,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图1 醒狮舞动下的广东东软学院

《佛山与醒狮》作品中采用醒狮的经典黑白配色,运用线描进行图形设计,将醒狮元素与佛山的标志性建筑进行融合,画面构图能力较强,将醒狮元素细节进行生动的绘制,作品整体的视觉冲击力较强,将非遗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体现的淋漓尽致。

图2 佛山与醒狮

3.课程实践的意义

通过本次课程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实操,对佛山醒狮进行文化剖析和图形创意设计,使佛山醒狮文化获得学生的认同感,有效的地普及、弘扬了醒狮文化,同时拓展了到其他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项目学习紧密连接。通过项目实践强化了学生从观察-思考-实操的整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传承优秀的岭南非遗文化。

结语

岭南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将佛山醒狮非遗文化融入佛山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为例,探讨当前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对于融合非遗文化的可行性探索,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以高校为单位构建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非遗文化艺术作品资源库。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奠定创新实践的基础,学生既可以精进艺术专业学习能力,同时更好的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守住文化根脉,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佛山岭南大湾
忆岭南
《佛山陶瓷》杂志征稿启事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雨岭南
佛山瑞光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不辞长作岭南人